2024年第1期
专题研究
记录、保护和阐释:国际文化遗产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专题策划导言 | 马冬青国外建成遗产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前沿发展综述 | 徐见卓 马冬青 马可·斯凯奥尼迈向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综合方法:从调查到信息管理的案例研究 | 佛朗哥·斯佩托 张开 艾哈迈德·阿莱利 卢卡·佩尔费蒂 克里斯蒂安娜·阿奇尔 弗朗西斯科·法西通过数字测绘技术改进建筑遗产的保护政策——以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中世纪小镇沃戈尼亚历史中心为例 | 劳伦佐·坎蒂尼 马蒂亚·普雷维塔利 江攀(译)评估应用于工业遗产的 SCAN-UAV-HBIM 工作流程——以西班牙拉帕尔马火车站为例 | 胡安·恩里克·涅托·胡里安 胡安·安东尼奥·马西亚斯·帕蒂诺 丹尼尔 阿尔卡德 胡安·何塞·莫亚诺·坎波斯 项天宇(译)气候紧急状态下遗产地保护数字工作流程的机遇与挑战 | 郑宇 马里奥·桑塔纳·坤泰洛韩国遗产信息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 李宗旭 李霜宁(译)
理论探讨
浅析当下文物保护的实体封护理念与科学问题 | 龚钰轩 李谦 黄永冲
保护利用
北京金中都区域金代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析 | 范文静 李柠杉历史建筑普查方法与保护传承体系构建——以辽宁朝阳为例 | 张亚宣 王现石 徐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研学活动研究 | 宋绍华
遗产青年
海洋水下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研究 | 曹凤 梅勇飞 安磊
遗产视野
早期东亚与古埃及建筑特征相通性观察 | 于志飞江西教堂建筑群空间形态研究——以余江区锦江镇天主教堂建筑群为例 | 马凯 彭潇 王鹏飞北京绍兴县馆碑记及沿革 | 胡鸣
2024年第2期
专题研究
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笔谈:数字化为文明赋彩——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技术应用现状与实践路径文物数字化发展趋势及路径思考 | 刁常宇数字技术破解古代人地关系模式 | 刘建国新型测绘技术赋能建成遗产数字化重建 | 邓非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化共生发展 | 耿国华 周蓬勃城市文化遗产的“空间历史大数据”方法与途径 | 何捷 王超群 马昭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的立意迭代 | 杨红数字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数字赋能时代文化遗产的高质量阐释与展示 | 杨晨历史空间与现实生活融合的“体验再现”——面向遗产展示的虚拟现实展陈设计路径初探 | 黄华青 王岩基于数字孪生的建筑遗产保护路径探讨 | 刘宛钦 卢漫 党新元信息交互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与展示应用——以故宫养心殿东暖阁XR展陈项目为例 | 苑思楠 孙悦 何蓓洁 刘宇博 程春艳 申烁志京杭大运河水工设施的信息数据库建立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王程 李靓 闫怡桦 欧阳莹 冯养潇 胡洋长城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应用实践 | 李哲 申欢欢 李严 张玉坤新媒体视域下宋韵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形式及策略研究 | 郭殷锈 蔡萧临
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论纲 | 张颖岚系统化地发挥文化遗产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 安菲 李华东 丁宇
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全球治理的机制构建——以柬埔寨吴哥古迹为例 | 王毅 杨爱英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全球行动——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国际共同倡议会议综述 | 刘弘涛 邱皓 付梓杰
保护利用
中外“遗址公园”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 宁召勇
遗产视野
文化线路视角下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功能与价值 | 张晓斌
2024年第3期
专题研究
守护长城家园 传承长城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保护概述 | 许慧君长城文化景观分区研究 | 蔡超基于场景理论视角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研究 | 李彦平局部旅游利用情境下长城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效果研究 | 周小凤 张朝枝长城色彩折射的建造技艺、管理制度与民族智慧 | 李哲 张梦迪 伍小敏 拓晓龙 李严陕西省明长城沿线烽火台建造形制与分布特征研究 | 同杨阳 马小宁关于开展长城预防性保护的几点想法 | 吴美萍 李哲明朝广武城及其下辖堡寨的建筑遗产价值研究 | 肖东 李之钊 李世 王啸宇明长城镇朔关考 | 吴炎亮 陈山 刘明英国哈德良长城防御体系考察与研究 | 李严 翟羽洁 李哲
保护利用
中国早期古建筑赋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陈凯 朱宇华暗挖工程下穿古桥施工中的文物保护措施探析——以故宫断虹桥项目为例 | 韩一飞
遗产视野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市镇遗产价值体系与构成要素研究 | 王敏 张薇薇
2024年第4期
专题研究
共和国印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基因传承
我国红色文化遗产研究进展、热点与趋势分析 | 段亚鹏 张 雪 欧阳璐 徐苏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分析 | 高威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系统性建设研究——以“我要去延安”游径为例 | 管兰娟 吴铮争抗美援朝文物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 | 李向东江西红色建筑遗产的历史逻辑和价值研究 | 李岳川 王耀山西红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及分异格局形成机制 | 王雪抗日地道战遗址保护现状略论 | 张琪 张清文
理论探讨
可识别原则的历史真迹保护作用:一种认识 | 陆地
保护传承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谈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 刘托
保护利用
亲自然设计在筒仓更新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 李勤 都晗 张家伟 武仲豪
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边界重大修改案例研究——以系列遗产为例 | 李尔吾《废墟上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和平之梦》:从缘起、机制与实践反思世界遗产 | 李佳怡
遗产视野
试析芦山峁遗址建筑遗存的建筑史意义 | 何乐君韩国道岬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帧》摹本溯源——日本知恩院藏本图像分析与现状模写 | 蓝帅 金帆洙
2024年第5期
专题研究
《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真实性文件》30周年
专题策划导言 | 吴美萍坚持与拓展《威尼斯宪章》开辟的文化遗产保护道路 | 朱光亚从《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到当代问题 | 斯特法诺·戴拉·托雷 马冬青(译)关于真实性概念及其在历史遗产实践中运用的七项建议 | 弗朗索瓦丝·萧伊 彭亮(译) 吴美萍(校订)从威尼斯到奈良:透过雷蒙·勒迈尔档案看真实性 | 克洛迪娜·乌巴尔 崔金泽(译) 吴美萍(校订)《威尼斯宪章》和《奈良真实性文件》对德国古迹保护影响的批判性反思 | 迈克尔·克鲁斯 安妮·班特尔曼-贝茨 胡雪卿(译)融入照管准则:反思《威尼斯宪章》和《奈良真实性文件》在英国的影响 | 阿什莉·林格尔 简·亨德森 哈拉尔德·弗雷德海姆 罗元胜(译)《威尼斯宪章》译注 | 吴葱 杨家强 王巍 王依《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与真实性问题的回顾和反思——《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文件》30周年专题访谈记录——吴美萍 郭旃 西村幸夫 克努特·埃纳尔·拉森 穆尼尔·布切纳基马里奥·桑塔纳·金特罗 王其亨 徐苏斌 陆地 赵鹏 燕海鸣
保护利用
活态遗产方法下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基于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个案研究 | 阮可欣 王思渝近代哈尔滨领事馆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探究 | 赵宁 庞海燕 李圆圆 鲍丽华
遗产视野
罗哲文: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 沈阳方志舆图要素系统解析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以清康熙《济南府志》舆图为例 | 赵虎 闫静 孟赛赛 张悦
2024年第6期
纪念中国文物保护先行者胡继高先生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丹青留真 古物蓄存——中国文物保护先行者胡继高先生追思座谈会”笔谈:忆胡继高先生二三事与胡继高先生共事的那些年那些事 | 黄克忠与胡继高先生的一面之缘 | 周旸读胡继高先生学术论文有感 | 李玉虎胡继高先生与湖北文物科技保护 | 周松峦胡继高先生与家父李云鹤 | 李波传承与敬仰——缅怀胡继高先生 | 马菁毓学艺于无形——胡继高先生予我的文物保护启悟 | 周霄
专题研究
基于活化利用需求的大遗址保护传承路径
“空间生产”视阈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发展路径——以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 张颖岚 李荣炜数智赋能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智慧化场景服务体系构建 | 席岳婷 张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字化传播手段应用研究 | 石滢 金旭东新时代大遗址保护规划与编制规范探讨 | 王青岚整体性保护理念下西汉时期陵邑营建的多尺度空间组织与表现 | 李奕成 耿华峥 成玉宁
保护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物工作方针及保护原则的历史演变与价值意蕴 | 程圩 王文希殊路同归——谈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通与协同 | 刘托
保护利用
文化生态视域下生态博物馆活态发展研究——以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为例 | 杜品品非遗文化生态重构: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 | 刘丹传统村落“倒叙城市化”路径中的主体参与期冀——以晋江梧林村为例 | 高攀
遗产青年
文化遗产外交与国际交流合作略论 | 闫昱良 彭雪 王翊赜
遗产视野
新中国成立前的考古与文物保护国际合作 | 王元林
责任编辑:张双敏
微信编辑:刘瑛楠
微信审核:孙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