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亿人口背后的新战场:餐饮业掀起“下乡潮”!

念容来看生活 2025-04-11 21:08:37

想象一下,在广东韶关的一个小县城,曾经只有几家本地小饭馆的地方,如今走进一家喜茶门店,年轻人排着队购买当季新品;在广西藤县,蜜雪冰城的招牌随处可见,和旁边的其他茶饮品牌相互映衬。这就是中国餐饮品牌加速县域渗透的一个缩影。

​一、市场现象:餐饮品牌加速县域渗透​​

​​品类覆盖全面化​​

茶饮赛道是餐饮下沉的先锋队。喜茶、奈雪等高端茶饮品牌,带着它们精致的装修、独特的茶饮配方,走进县域市场,让县城的消费者也能体验到一线城市的时尚饮品。

而蜜雪冰城等平价品牌更是凭借高性价比,在县域遍地开花。在广西藤县就有20多个茶饮品牌相互竞争,可见茶饮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咖啡市场也不例外,瑞幸咖啡在县域门店占比已经达到23%,星巴克更是覆盖超千个县级市场,曾经被视为小资象征的咖啡,如今在县城里也有了自己的消费群体。

再看西式快餐与火锅领域,肯德基已将门店开到2200多个城镇,海底捞的加盟下沉更是超出预期,在县域开设了众多门店。

​​消费边界消融​​

“县城贵妇”现象开始出现。

在县域,有一部分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消费,消费升级明显。

以前县城里可能只有一两家稍微高档点的餐厅,现在各种餐饮品牌都在县域布局,像茶饮品牌扎堆开店,县域与一线城市的品牌布局同步率大大提升。

这种消费升级的背后,是县域消费者收入增加和消费观念转变的体现。

​​二、驱动逻辑:县域市场何以成为核心增量​​

​​人口与消费基础​​

县域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常住人口达7.48亿。并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6.3%,高于城镇居民的4.4%。

麦肯锡更是预测,到了2030年,66%的个人消费增量会来自县域。这意味着县域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以消费能力为例,在一些县域的小县城,随着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消费意识迭代​​

互联网普及使得农村网民达到3.13亿,这一庞大的群体通过网络接触到外界的信息,打破了县域与外界的信息壁垒。

这使得品牌的认知度在县域不断提升,连锁品牌的标准化体验正好契合了县域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需求。

从社交属性看,曾经在县域的消费可能更多是为了满足温饱,现在品牌消费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时,不仅仅是看产品本身,更看重品牌背后的意义。

​​经营成本优势​​

在经营成本方面,县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拿租金成本来说,深圳商铺租金年增8 - 10%,而在江苏、河南等地的县域门店,月租占比仅仅为5%。

人力成本上,一线城市服务员工资在5000 - 6000元,县域员工工资为3000元左右且人员流动性低。以一家小型餐饮连锁企业为例,在一线城市开一家门店,每月租金和人力成本可能要花费2 - 3万元,而在县域只需要1万元左右。

而且在县域用工培训成本也在下降,这些成本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向县域下沉。

​​三、发展特征:下沉市场的结构性机遇​​

​​市场分层策略​​

高端品牌如星巴克、喜茶开始错位布局县域核心商圈,它们借助品牌优势,在县域最繁华的地段开设门店,吸引县域里消费能力较强的顾客。

平价品牌像蜜雪冰城则依托强大的供应链,深入到乡镇进行覆盖。这种分层布局有效地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县域消费者需求。

​​模式创新显现​​

瑞幸的“小店快跑”模型在县域得到验证,这种小面积、高周转的门店模式,能够快速复制,实现规模效应。

海底捞的加盟模式在激活三线以下城市需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加盟的方式,让更多的本地人参与到海底捞的经营中,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

​​竞争维度升级​​

下沉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品牌势能和运营效率的比拼。

数字化能力成为在下沉市场的关键,例如瑞幸通过私域运营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能够精准地进行营销和顾客服务。这种数字化运营模式也被其他餐饮企业效仿。

​​四、潜在挑战与未来展望​​

​​市场饱和度隐忧​​

在茶饮赛道,比如广西藤县20多个品牌竞争,已经出现局部红海的趋势。过多的品牌涌入,必然会压缩利润空间。

而且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如果各个品牌没有自己的特色,很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差异化运营考验​​

县域和城市以及县域不同的乡镇之间消费习惯差异很大,餐饮企业需要针对性地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方式。

例如在北方的一些县城,消费者更倾向于面食,而南方县城可能对米饭类菜品接受度更高。同时,供应链的纵深管理能力也决定着下沉的深度,如果供应链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产品缺货、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长期增长逻辑验证​​

人口回流趋势能否可持续是个未知数,这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而且消费升级和性价比需求之间存在动态平衡,餐饮企业需要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要求的同时,又要保证性价比,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五、结论:下沉市场的战略价值重构​​

​​增量主战场​​

县域在未来3 - 5年将是餐饮规模扩张的核心区域。这里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等待挖掘。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规模也会逐渐扩大。

​​竞争格局重塑​​

具备成本控制、品牌势能和本地化能力的品牌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一些本地成长起来的餐饮品牌,它们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在品牌建设的同时注重成本控制,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行业启示​​

下沉不是简单地复制一二线城市的模式,而是要构建“规模 + 效率 + 差异”三位一体的模型。餐饮企业要根据县域市场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规模布局,提高运营效率,并且打造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餐饮业在下沉市场的发展也可以和其他国家的消费市场发展进行跨文化对比。

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和乡村的消费差距相对较小,餐饮品牌在下沉市场的拓展难度较大,而中国由于地域广阔,城乡差距明显,为餐饮业的下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分析,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管理学中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和指导餐饮业在下沉市场的发展。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在踏入下沉市场时也要警惕一些风险。比如有些企业可能会盲目跟风,没有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就进入县域市场,结果可能是铩羽而归。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该不该一刀切”的问题,是遵循大趋势盲目进入,还是谨慎分析自身优势和县域市场特点后再做决定呢?这是餐饮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且,谁又该为可能出现的失败买单呢?是企业本身,还是背后的投资者?这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总之,中国餐饮业的下沉市场是一片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蓝海,企业只有深入了解其发展逻辑,把握发展趋势,应对潜在挑战,才能在这个新蓝海中畅游,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0 阅读:0

念容来看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