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9年的初春,江南的农村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一辆汽车在浏阳的原野上奔驰着。一路上,王震的心情非常激动,多次指示司机开车的速度慢一些,因为他想要仔细看外面的一草一木。
但是当他看到散落在山脚下的土高炉,此时正冒着一缕缕青烟。他定睛望着远处的高山,却不见记忆中的参天古树和竹林,心情顿时变得沉重起来,思绪也飘向了从前......
在美丽富饶的湖南省东部有个浏阳县,它的东面是江西,南面是长沙。境内古老的浏阳河,发源于湖南与江西交界的九岭山。它沿着湖南东部高低不平的山势,穿峡谷,越险滩,经过长沙后汇入湘江,直奔洞庭湖而去。
这片美丽的土地四季如画,风景优美。浏阳河的河水,就像甘露一样滋润着这里的山川大地,哺育着两岸的人民。
1908年4月11日,王震将军就诞生在这里。他的童年就是在浏阳县马跪桥村度过的,乳名叫做小开,家里都唤他叫“开伢子”。
随着王震一天天长大,王震开始渴望着学习。每当他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时,总是幻想:如果我有一天也能上学该有多好!
可是王震家实在是太贫困了,根本没钱送他上学。虽然没钱上学,但知识随处可学。王震的祖父是个长工,平时喜欢喝酒。祖父喝过酒后,总是乘着酒兴给他讲故事,而这些故事总能让他学到许多好用的东西。
王震从小就是靠着这些祖父给他讲述的这些故事,了解到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光辉历史,了解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浏阳北盛乡马跪桥村
家庭的贫困,让王震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13岁那年,他为了谋生,便来到粤汉铁路成为一名工人,主要是干打扫、搬运行李、接送电报等。从此,王震便告别了家乡,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多年的征战生涯,让王震远离家乡,但他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却分毫未减。
1959年年初,一列火车缓缓抵达长沙车站。只见一个精神抖擞的中年人披上大衣,和随行人员一同走出车厢,踏上月台,和迎接他的湖南省委领导握手致意。
这个人便是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王震。这次,他下榻的所在地是省委接待处。在听取了省委领导的相关汇报后,便提出回到离别30多年的家乡看看。
省委领导得知王震的这一请求,立即作出了三项安排:第一,此行由省委的一位领导陪同;第二,派出三辆汽车前往目的地,其中一辆给王震和省委领导乘坐,另外两辆给王震的随行人员和保卫人员乘坐的;第三,通知浏阳县委、公社党委和北盛区委汇报工作。
王震在得知这些安排后,让秘书请来接待处负责人,陈恳地说:“我这次回家乡,已经给你们增加了不少麻烦,我在这里有的三点请求:
第一,请省委领导同志不要陪同,我还是回自己家里看,也没多少大事;第二,不要派保卫人员,我自己回家里看就好了,没得多少困难;第三,你们还是把三辆小车改为一辆旅行车,大家坐一辆汽车就可以了。”
王震旧照
接待处的负责人听后很感动,但最后还是为难地说:“您说的前面两条都能答应,但第三条是有难度,算是给我出了个难题,我们还没有旅行车。”
王震说:“没有旅行车,你莫得骗我!我还没有头晕眼花,我刚刚看见有一台旅行车在院子里停着呢!”
工作人员说:“你说得是那台旧车吗?那台车是接待处用来买酱油和卖菜的,不能坐人!”
王震坚持说:“怎么不能坐人了,既然这辆车能辣酱油买菜,我王震怎么不能坐了?”接着,他在对方肩膀上轻拍两下,带着几分命令的口气说:“这件事还是就这么定了!”
第二天一早,王震还没等到省委领导到场,便前往院子中准备出发,准备坐那辆旧车。工作人员一再阻止,但他还是坚持道:“不少老百姓连汽车是啥样子都不知道,甚至都没见过,有这样的车已经不错了!”
王震回乡后,提出三条建议在王震的一再坚持下,他还是坐着这台旧车出发了。随着汽车距离马站村越来越近,王震实在是坐不住了,便下令让司机停车,沿着村边的小路向村子走去。
王震和朱德、萧克
早已经在村口等待的领导人见王震来了,立即热情地迎上去。在询问了群众和生产的的情况后,他看到路边立着一个高大牌楼,上面写着“欢迎将军回乡”脸色一变:“这个牌楼能长谷子吗?”
这个领导听后低下头,并没有回答。王震又提高嗓门问其他同志:“这牌楼上能结黄瓜吗?”大伙儿高声回答:“不能!”
王震显然有些不愉快,对群众们说:“同志们啊,这些都是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要搞形式主义,多为群众办一些实事情!”
王震这些陈恳的批评,深深教育了在场的干部和群众。他们立即将牌楼拆掉,将木材送给大队的敬老院。
王震和众人回到家后,便开始和满屋子的乡亲谈话,他为家乡自从解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也为家乡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感到忧心。
当晚,王震便留下分区、公社干部,还邀请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一同座谈,还幽默风趣地说:“我是国务院农垦部部长,如果连家乡的这块农田都没有治理好,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王震将军在老家
王震认为家乡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以前高,但是相比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多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良品种、改良土壤、进行科学种植,将空闲的土地利用起来,不能乱砍乱伐、毁林开荒。
接着,他邀请大家提建议,谈想法,并要求众人说:“你们每个人最起码要提出一条建议,提不出来咱们就莫要睡觉了!”
众人为王震想要建设好家乡的急迫心情感动了,开始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不好优秀的建议和意见,王震一一记下来。
夜,已经变得深了,马站村王家老屋那盏灯还在亮着。王震正在为家乡的建设苦苦运筹着、思虑着......
不久,王震为家乡调来一批水稻新品种,和广东省相关部门联系,成功引进了一批改良红薯种。为了家乡的建设,王震一直在殚精竭虑,尽心尽力着......
王震回到北京后的几年后,不断收到乡亲们的来信。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数量大幅度下降,粮食供给严重不足。
1959年,王震第一次回乡的合影
得知这些情况后,王震寝食不安,便决定利用南巡的机会再次回到家乡观看。临行之前,特地让勤务员带上家里的一部分小米和玉米。虽然有些是杂粮,但是总要比野菜好吃。
1960年12月,王震再次回到家乡。汽车来到长沙,王震都顾不上休息,便直接朝着浏阳县奔去。
县委政府得知王震要来的消息后,决定派王震的老部下,原359旅侦查队长、时任浏阳县县长龚长富前去迎接。
龚长富见到王震将军后,和过去一样高喊了一声老首长。起初,王震没有理他。但过了一会,王震突然大喝:“你们就知道吹牛皮,群众却在饿肚子,你们怎么对得起人民群众和九泉之下的先烈!”
顿了顿,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想办法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先派人了解一下,看看哪些社队还能调出粮食;
二是将已经外出的社员请回来,征求他们的意见,组织和帮助群众搞好春耕、冬种,为明年的生活做准备;
三是表扬一些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的群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全县开展自救竞赛。
王震和家乡的父母官在一起
翌日,王震出席了社员代表会和马站大队干部。会上,他先是进行自我检查,请大家对干部们提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接着,王震鼓励大家行动起来,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重新规划田土山岭,将生产问题搞上来。会后,王震请吃了一顿玉米和小米饭,还特地交代留一些当成种子送给缺粮食的社员吃。
王震在处理好这些事情后,便匆匆离开了家乡。不久,他立即自费从购买了3000株桑苗、板栗苗、蜜桔苗托人送到家乡。次年,他再次从东北购买了几百斤大豆种子,随信写了一封亲笔信:
马战大队队委会,这是我用自己的工资买来的一些豆种。请公社或区政府,县或省农科所派一名农技人员指导,早中稻以后种即在立秋前20天以内种,"
信后还附了这几种豆类的特性及栽培方法。马战大队在收到这些树苗和种子后,按照相关方法载播下去了并写信报告了王震,王震立即回信,表示下次来南方,一定还要回家乡看看。
王震的第三次回乡,因何发怒1961年2月,王震去广东考察途经长沙时,又一次绕道回到了家乡。两年来,马战党支部的领导下,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王震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在一起
但是由于大家忙于田中的活计,再加上劳动力紧张,便忽略了对这些苗种的管理和培育,1000株桑苗只剩下17株,蜜桔和板栗大部分枯死了。
当大家得知王震回乡的消息,大家都慌了。果然,王震这次回乡,没有直接进家门,而是径直朝着山坡和河滩走去。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切,王震愤怒了:“这几千根苗子代表着人民的利益,现在全都被你们糟蹋了!”
正当气氛紧张之际,秘书生前轻声说:“部长,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挽救,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去研究下一步怎么办?”
王震深情地看了存活下来的桑苗,心中的气顿时消散了许多,招呼在场的人开会。会上,大家纷纷要求重新栽种,王震支持大家搞承包责任制。
一时间,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奔走相告,许多社员自动前往生产队整修农具,为耕牛添水加料,还有人拿出自己的养老钱交给队里作为生产资金,社员的生产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
王震见群众的劲头这么足,决定先帮助生产队将承包试点搞好,同时开发附近的杨梅岭,重新种树,发展蚕桑业。在王震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一场全新的大生产运动。
经过几天的操劳和努力,王震为家乡办了好几件实事,但很快就要走了。离别之际,乡亲们依依不舍围着他。
就在此时,他的妹妹挤到面前,撩开他的衣服查看伤口是否发炎。等他撩起衣服,乡亲们看到了一条长长的紫红色疤印。大家这才知道:王震在不久前刚动过手术!
见此情形,许多群众的眼眶都红了。但他却安慰着妹妹和乡亲们:“我没有事,之前已经挨过几刀了,现在我不是好好的吗?”
回到长沙后,王震找到湖南省农垦局负责人,请他们帮忙物色一位蚕桑技术人员亲戚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他还和浙江等地联系,购买了5000多株桑苗、几千株板栗和蜜桔树苗。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替家乡购买了100只山羊和几十头奶牛。
回到北京后,王震又是写信又是打电话,一直在得知树苗全部运送到马站大队他才放心。很快,当地的生产得到了恢复,群众的口粮问题得以解决。
王震在得知重栽的树苗大部分已经成熟,桑园已经开始养蚕供叶,便趁着去海南岛检查工作的机会,邀请夫人王季青回乡。
在顺利抵达马站村后,王震先是看望了养蚕技术员老李一家,接见了当地的群众和干部,接着又来到林场。王震表扬了林场的工作人员,肯定了他们作出的成绩。
说完,王很让秘书将1500元的现金和即将到期的5000元公债一同交给大队领导曾礼义。曾礼义双手捧着这些公债券和钱,不由地涌出热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视察结束后,王震又要离开了,不少亲朋好友前来挽留,但他都一一拒绝了。就在此时,一位老战友把他给留住了。
原来,从九溪洞出来的那条路又破又窄,群众运送石灰非常危险,已经摔伤了好几个人,希望能发动和倡导大家一起修新路。
王震听后,立即披上大衣,拉着老战友出发了。当地不少地方没有公路,王震和老战友一前一后,东奔西走,不辞辛苦,终于顺利解决了劳力问题。
接着,他们又找到当地交通部门,请他们派技术人员帮助指导和测量。在王震的奔走下,一条畅达、平坦的公路很快便在九溪洞高高的山崖上出现了。
对于故乡,王震时刻牵挂着。1963年9月,正值庄稼收割的季节,他特地邀请老朋友、著名作家周立波和当地一位农学家来到家乡。
王震前四次回乡,由于来去匆匆,加上要处理很多问题,没来得及对亲属的表现做更加深入了解。因此,他这次回乡的目的就是重点了解亲属在乡里的表现。
汽车还没有进村,王震见一些老乡正在割稻子,便让司机停车,和工作人员一同走到田里。乡亲们见状,立即迎上去。
王震和大家伙问好,并向大家介绍了两位客人,随后从一位老人手中拿过禾镰,弯腰开始割稻子。割了一阵,王震请大家谈一谈晚稻的产量。大家激动地说是丰收了,用的还是他引进的种子。
王震抽出一根谷穗,先是数了数谷粒,接着将一粒稻子丢进嘴中剥开壳,观察米的色泽,开始品尝起来,接着说:“好,这些种子没有变,可以在全社进行推广。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和这位农学家请教。”
接着,王震向大家征求对自己亲属的意见。对于这些亲属,大家都没什么意见。王震依旧不甘心,又请了几位年长的社员讲。
王震和家乡干部商议相关事宜
这些人沉思了许久,其中一人说:“我只听别人说美先生养了一群鸭子。这些鸭子不好管,又一次吃了队上的谷子,被别人发现后赶跑了。”
王震问:“是哪个美先生?”“就是您的弟弟王馀美啊!”
“他算是什么先生,你们怎么乱称呼!”“大家都这么叫啊”王震听后来气到:“不准你们这么叫,鸭子吃了的谷子有没有赔给对方?”
和老人交谈结束后,王震交代司机先不回家,直接将车子朝着区里开。来到区委后,他对区委书记说:“你们马上召开会议,通知区、社干部、马站大队、江背生产队的干部来,记得一定要请几位社员代表,还有那个‘美先生’!”
人很快便到齐了,那间小小的会议室中坐无缺席。这次,王震没有谦让,坐上了主席台,摆出了三堂会审的样子。
王震突然大声宣布:“开会!我这次请大家开会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家的的事情。我想问问各位,马站近日是不是出了个‘美先生’?”
台下的众人默不吭声,有的人还偷偷笑了。接着,王震严肃地说:“我们在旧社会只有两种人称先生,一种是教书先生。王馀美大字不识几个,算什么先生?还有一种人称先生,那便是土豪劣绅,那王馀美算不算是土豪劣绅?”
王震环视了一下会场,顿了顿说:“听说王馀美养了一群鸭子,但他管理不善,还吃了对上的谷子,是不是要赔偿?”
一位代表壮着胆子道:“我看直接赔点钱算了。”王震也感到难办,便询问身边的周名胜应该怎么办。
周名胜思考片刻后说:“为了让今后不再发生这样的问题,我看还是将他的鸭子收归集体放养,作价付款给他,扣除一部分作为赔偿费。”
王震听后认为这个意见极好,便带头鼓掌。问题解决了,王震宣布散会。周名胜追上来说:“王馀美病了这么长时间,生活确实有困难,您看还不是应该谈一谈,接济接济他?”
王震严肃地说:“对亲属要严格要求,不能搞特殊化;对人民群众要照顾、尊重。我先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等有机会,我再和大家谈谈”说完,他便上车了。
几个月后,王震又回乡了。此时已经是隆冬时节,王震拉着王馀美的手进入家里,兄弟两人围着火炉敞开心扉交谈。
王震先是向弟弟介绍了党的光荣传统和光辉历史,讲述了党群和干群关系的重要性,尤其特别谈到了父亲牺牲的经过。王馀美听后,悲痛地哭出声来。
接着,王震说道:“我知道你为了咱们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我感激在心!但作为干部的亲属和革命后代,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更不能损害群众和集体的利益,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我才能放心工作啊!”
窗外的北风正在呼啸,屋内的火炉烧得正旺。王震的一席话,感动了弟弟,也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王震又亲自带着弟弟来到社员家板房,挨家挨户检讨自己过得不当的地方。此后,王馀美的表现一直很好,起到了一名革命后代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和党政机关的称赞和表彰。
王震晚年心系家乡几年过去了,王震家乡的生产建设有了起色,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但王震依旧十分牵挂,忧心家乡的教育工作。于是,王震便对秘书提出:趁着去湖南养病的机会看看家乡的办学情况。
1965年4月,王震乘车来到浏阳。抵达北盛后,他让司机将汽车开往浏阳县第六中学。先是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在得知很多毕业生已经进入全国重点院校,他很是高兴。
之后,他亲自接见了全体师生员工,为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又将自己带来的图书和收音机赠给学校。
在从学校离开之际,王震语重心长地说:“教育是根本,大家一定要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人的成长。”
王震在回到马站大队后,立即和林场干部商议举办耕读班的相关事宜,并建议让一批还没升学的青少年组织起来,前往耕读班学习。学成毕业后,留一部分在林场工作,其余的回生产队担任基层干部。
王震深知举办耕读班也需要经费,特地动员儿子将百元存款取出,同时还拿出老战友送给他的鹿茸取出,一同交给林场。
就在他回乡不久,耕读班便办起来了。从此,响亮的钟声伴随着琅琅读书声向杨梅岭的四面八方传开。
王震和妻子
1975年之后,王震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由于政务和军务繁忙,无暇回乡探望,便先后给家乡写了30多封信,对家乡的工作给予了指导。
1977年,当他得知家乡的蚕桑事业,准备建造缫丝厂时,专程写信鼓励,还亲笔为缫丝厂题写厂名,帮助联系购置机床设备。
当他得知家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后,便想要回乡看看。1981年11月,王震大病初愈后,便匆匆启程。
回到家乡后,王震对当地干部和群众说:“我大病了一场,这次是专程来收脚印的,跑回来看看,说不定哪天就看不到了。”
王震的身体虽然没有完全恢复,但心情异常舒畅,不顾阻挠也要看看家乡的变化。他一路边走边看,很快便爬上了杨梅岭。
当他看到曾经种下的板栗树已经枝繁叶茂,激动地用手杖轻轻敲打着树干连声说好。看完板栗树,他又去看了蜜桔和茶园。
王震和家乡的孩子们
王震会见了浏阳县委领导,听取了全县各项建设事业的情况汇报,鼓励大家继续加强计划生育、法治建设、家庭副业和当地特产。
1985年的金秋时节,王震在家乡人民期盼下,再一次回到家乡。当他得知全县的经济有了很大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非常高兴。
随后,他默默走进自家堂屋,在母亲的骨灰盒前肃穆片刻。接着,他会见了当地的干部和群众,鼓励大家将各项工作做好,将这块革命老区建设的更加美好。
在家中停留片刻后,王震便赶到区委会见了县委和区委领导,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进一步将生产搞上去。从区委离开后,王震又来到浏阳县六中和全校师生见面。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家乡的群众期待着他再次回到家乡视察。然而谁也没想到,他第八次回乡竟然成了王震和家乡人民的永别。
1993年3月12日,老一代革命家王震与世长辞。当家乡的人民在得知这一噩耗后,不约而同来到王家老屋。他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悼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和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