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摄影却不喜欢后期?这为很多摄影器材指明了生财之道

卷太郎爱摄影 2025-02-12 05:36:37

玩摄影,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离不开后期处理环节。在胶片时代,后期工艺流程比较复杂,需要专门的暗房和复杂的胶片冲洗过程。在数码时代,虽然不需要真实的暗房了,但仍然需要数字暗房,即通过专门的软件解码数字底片,并对照片进行润色、修整,最终合成成片。可以说,无论哪个时代,用相机拍摄都只是前期步骤,并不能认为拍摄之后就完成了全部创作过程。

然而,拍摄照片是广大摄影爱好者喜闻乐见的创作环节,而面对后期调色、修图,则有很多摄友表示非常头疼,不愿意开展过程枯燥、难度更大、更需要耐心的后期流程。特别是在数码摄影完全普及的今天,摄影后期的过程就是使用电脑专业软件处理照片的过程,这个过程被很多稍微年长一些的摄友们所排斥。他们的理由一般都是这样的:

1.经过后期修图的照片不是真实的纪实,摄影不能后期修图,要保持原汁原味才是真正的摄影创作;

2.我从来不修图,那是作弊,是数字绘画,根本不是摄影;

3.我年纪大了,根本不会用电脑;

4.原图才能看出水平,后期修图不算本事......

无论找什么样的借口吧,反正就是不愿意碰触摄影后期这一块。其实这样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年龄段的人接触的时代产物并不相同,不能苛求稍微上了年纪的人全都掌握现代的生产力工具。虽然摄影后期是整个摄影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不喜欢后期修图就完全否定这些摄影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鉴于这样的摄影用户大量存在,故而摄影器材厂商看准了对应的商机,即推出了内置不同色彩滤镜的相机,这样不需要经过繁琐的专业修图软件处理,只需要在相机上选择适合的滤镜,就可以得到近似于修图调色后成片的效果,极大方便了懒于修图的这部分摄影用户,而且得到的成片还风格化十足,大大提升了拍摄者的创作信心。

这些风格化滤镜,有的是模仿传统胶片的色彩,例如将柯达、富士、爱克发等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胶片色彩制作成数字文件内置于相机内,可以让拍摄者直接套用这些浓郁色彩风格的数字滤镜;有的是厂商根据自己多年来对色彩科学的研究,自行开发出的不同类型色彩模式,适用于风光、人像、植物等不同拍摄对象的色彩模式;有的则打上了某某摄影大师的名号,将该大师的创作风格进行数字模拟后装入相机内。

没想到,在摄影老手眼里不值得一提的滤镜,引起了较大摄影器材消费热潮。具备了所谓“胶片色彩风格”、“大师摄影色彩”、“德味色彩”的相机,再加上复古的外观设计,成为了触发相机销量的开关,不断有用户愿意为此买单。用户范围不仅局限于年龄偏大的用户,还涉及到广大的年轻摄影用户。因为这批年轻人更加熟悉智能手机的拍摄、后期流程,套用滤镜,增强摄影作品风格标签就是一个常规操作,这类画质出色,滤镜也同样出色的相机一下子就成为了年轻人手中的香饽饽。

相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胶片到数码,单反到微单等各个发展阶段,当下的数码微单相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想要再有什么跨越式、革新式的进化已经很难,可以说达到了瓶颈期。通过内置色彩滤镜、影像风格化、个性化外观设计的模式来促进相机销量成为了当下部分品牌的竞争法宝。技术平庸滤镜来凑,操控普通外观来凑,这种差异化打法仿佛引起了不少消费小高潮,甚至有些机型卖到涨价,卖到断货,如此营销操作令人惊叹不已。

您作为摄影用户,是否喜欢这类靠色彩滤镜为卖点的相机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8

卷太郎爱摄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