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军进行了恢复军衔制后的第三次上将授衔,共19人获授。其中,名单首位的徐惠滋尤为特别。
徐惠滋的特别之处在于,46年前他曾是一名国军俘虏。
徐惠滋由俘虏成长为共和国将军,荣获和平年代最高军衔上将。他究竟经历了哪些历程?
【不让回家】
徐惠滋,1932年生于山东蓬莱,时值“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激情澎湃。山东作为沿海要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山东问题”便引发了全国性的“五四运动”。
生于这片英勇之地,预示着徐惠滋将拥有非凡人生。
16岁那年,成为徐惠滋人生的转折点。他本无意参军,只想与家人共度时光,却被国民党部队强行征召为壮丁,并送往东北。
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在东北力量几近覆灭,仅剩数座孤城。我军决定发起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在此背景下,徐惠滋抵达东北。
战争充满死亡威胁,但徐惠滋幸得存活。在枪炮轰鸣中,他不仅生还,还加入我军。我军对俘虏一向宽容,此传统自红军时期便已确立。
解放战争末期,我军力量强大,对俘虏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其自由选择:愿归家者归家,愿参军者参军,绝不强迫。
徐惠滋闻讯甚喜,随即欲归家,不料被一人阻拦。
黄达宣乃东野二纵6师16团尖刀连连长,历经多场恶战硬仗,对革命见解深刻,战斗经验丰富。徐惠滋欲归家,黄达宣虽依理应允,却仍予以阻拦。
黄达宣见徐惠滋身材高大威武,认为他是当兵的好材料,不愿错失,同时考虑军队政策,仅建议其参军,表示虽东北将解放,但关内战事仍多,选择在他。
徐惠滋听后深思,担忧回家再被抓壮丁,遂决定投身解放军。那时他未知,这个抉择将彻底转变他的后半生。
徐惠滋为穷苦百姓而战,加入解放军后尤为奋勇,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解放,他认为家乡安定,遂决定返乡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美国介入后,朝鲜战争升级,新成立的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俘虏成为上级】
敌人挑衅,徐惠滋决意应战到底,未离部队,持续奔赴前线,参与历次战役,无论是攻占还是防御战,皆身先士卒。
战火洗礼中,徐惠滋觉悟不断提升,能力日益增强。
抗美援朝结束后,徐惠滋晋升为团级干部,时值年轻有为,上级赏识其才华,遂派其赴军事学院深造。此番经历,使徐惠滋坚定了军旅生涯,彻底打消了归家念头。
多年后,徐惠滋一直在军中锻炼,至80年代已升任师长。1983年,邓小平将检阅部队,原与他无关,但巧合的是,该模范师师长检阅当日突发疾病。
上级选定徐惠滋,他为人实在,认真完成任务并与邓小平交流顺畅。鉴于我军正提拔年轻干部,邓小平认为徐惠滋表现良好,遂决定予以提拔。
数月后,徐惠滋获任39军军长,该军乃我军精锐。同时期内,尚有一桩趣事发生。
徐惠滋的老连长黄达宣,时任39军副军长,前去接他时愣住了。徐惠滋却十分高兴,紧握黄达宣的手,连声称其为“老连长”。
黄达宣感到尴尬,提及往事时,他表示以后不再提起。徐惠滋认真回应:“老连长,这些是历史,该提还得提。”
按理说,成为军长应是徐惠滋军事生涯的巅峰,但世事难料,他的成就并未止步于此。
【46年后终成上将】
1985年,党的政策下,徐惠滋升任副总参谋长。时值邓小平提出“百万大裁军”,他分管后勤与机关,因其老实性格,同事们都与他相处融洽。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裁军中,徐惠滋采取严厉措施,撤除了三名一级局局长、两名副局长及数名高级参谋的职务。
徐惠滋的大动作令众人猝不及防,上级领导却颇为满意,赞其有魄力,因此加重任用,提拔他为常务副总参谋长。
徐惠滋后续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及党委书记等职,1994年,即从俘虏成为解放军46载后,他成就卓越,荣获我军和平年代最高军衔——上将。
那年,徐惠滋虽已62岁但仍显年轻,他的名字位居19位上将名单之首,这足见徐惠滋将军的人生极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