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佳氏:父为尚书,夫君为副皇帝,先后生7个子女,78岁高寿而终

晋朝古韵中 2025-02-21 14:53:36

康熙皇子中,嫡福晋出身显赫者包括:

皇三子胤祉与皇九子胤禟的嫡福晋均为董鄂·何和礼后裔,何和礼族中最显赫。胤祉嫡福晋乃何和礼第四子和硕图曾孙女,和硕图娶礼烈亲王代善长女;胤禟嫡福晋则为第五子都类曾孙女,都类娶代善第三女。

皇八子胤禩嫡福晋,背靠三大家族:满清初年的岳乐家族(太祖第七子阿巴泰之后,安亲王)、世代与皇家联姻的郭络罗氏及赫舍里氏(岳乐继福晋母族,与孝诚仁皇后有亲)。此三族乃胤禩争储的得力内助。

皇十子胤䄉续娶福晋为赫舍里氏,乃佐领常海之女。常海系内大臣噶布喇之子,孝诚仁皇后胞弟,亦即康熙帝之妻舅。

皇十七子胤礼之岳父为遏必隆嫡子阿灵阿,阿灵阿袭家族爵位,且为康熙宠臣。遏必隆乃康熙岳父、辅政大臣,常见于影视剧中。

与诸皇子嫡福晋相比,胤祥嫡福晋兆佳氏出身平凡。但她福气深厚,嫁予雍正朝重臣胤祥,育有七子女,家族承袭铁帽子王爵。兆佳氏自身福禄寿俱全,享年至乾隆三十一年。

【01父为重臣】

清史爱好者皆知,兆佳氏非满清八大姓,亦非显赫大族;胤祥嫡福晋非兆佳氏大宗,乃小宗。其母族始祖舒赛,太祖时归顺后金,受封佐领。

兆佳氏的高祖父名为觉色。

兆佳氏的祖父额赫礼,其官职仅至前锋校,此乃正六品武职。

至兆佳氏之父玛尔汉时,他凭自身努力晋升重臣,深得康熙敬重,因此兆佳氏得以具备成为皇家儿媳的资格。

1634年,即天聪八年,玛尔汉诞生。

1654年,玛尔汉中翻译举人,入仕为工部七品笔帖式。至康熙初年,他升至刑部员外郎之职。

顺治十一年至康熙十三年间,玛尔汉仕途不顺,20年仅升至从五品。康熙十三年前,他在朝中默默无闻,未获康熙皇帝。

自康熙十三年起,玛尔汉的职业生涯迎来转折。

了解清史者皆知,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叛乱,迅速占领贵州及湖南衡州。其后,亦有他人相继响应。

吴三桂的各地亲信纷纷响应其号召,起兵支持吴三桂。

靖南王与平南王相继发动叛乱,二者一前一后,皆举兵起事。

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同样响应,符合吴三桂起兵反叛的局势。

陕甘提督王辅臣在处决陕西经略莫洛后,毅然起兵。此举保持了事件的核心,即王辅臣的行动及其原因,同时确保了语句的通顺与逻辑的清晰。

康熙调集八旗精兵南征吴三桂。对陕甘提督王辅臣,他命拉·阿密达为扬威将军,率兵自江宁讨陕;玛尔汉署骁骑参领,随军同行至陕西。

康熙十四年,玛尔汉偕副都统纳喇·鄂克济哈等自泾州出兵,屡破王辅臣所筑堡垒,并成功占领宁州。

康熙十五年,马佳·图海平察哈尔叛后,率大军西进围平凉城。此次不同于平叛时用上万家奴,而是率重兵。不久,王辅臣降,玛尔汉随军返京。

王辅臣降后,三藩之乱续燃。图海请康熙调凉州、宁夏、固原兵马共攻兴安、汉中,康熙即允,诏玛尔汉随吴丹等赴凉州集兵,随图海出征。

甘肃提督张勇建议暂缓行动,康熙遂命图海固守秦州等地,并令征南将军纳喇·穆占(苏泰太后侄)率军南下湖广,玛尔汉随行。

玛尔汉在康熙年间屡建战功,至康熙十七年,因其卓越贡献被任命为御史。

康熙十九年,征南将军穆占占贵州,次年攻入云南。玛尔汉随穆占征战,获功牌12个,可见三藩之乱中,他作战勇猛。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得以全面平息。

玛尔汉于康熙二十一年接旨,负责巡视河东地区的盐政事务。

康熙二十六年,玛尔汉任理藩院司务,偕大学士索额图与俄罗斯谈边界。他逻辑严谨,获俄方敬佩。康熙闻后赞誉,并调其为户部郎中(正五品)。

康熙三十三年,玛尔汉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随后转任兵部侍郎,获正二品官职。

玛尔汉官至兵部侍郎,已是朝廷重臣,尽管已届花甲。相较父祖,他确实不负“光耀门楣”之名。

然而,玛尔汉的仕途并未至此达到顶峰。

康熙三十八年,玛尔汉任左都御史,后历任兵部尚书、经筵讲官、议政大臣等职。康熙四十三年,他与佟国维、纳兰明珠、阿密达等人共督赈灾事宜。

玛尔汉此时已成为康熙朝不可或缺的重臣,虽未入阁拜相,但能与佟国维、纳兰明珠等人并列,足见其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显赫。

康熙四十八年,75岁的玛尔汉申请致仕,康熙帝准其请。

康熙五十七年,玛尔汉逝世,享年八十五。康熙帝诏令内大臣前往吊唁玛尔汉。

【02被选为皇家儿媳】

玛尔汉育有七女及一独子关柱,关柱之七姐为胤祥嫡福晋兆佳氏。兆佳氏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88年),16岁时由康熙帝指婚予十三阿哥胤祥。

康熙三十八至四十三年间,玛尔汉成康熙朝重臣。其家族虽原本不显赫,但随玛尔汉位高权重而提升。康熙信任玛尔汉,纳其女为儿媳合乎情理。

玛尔汉的境遇,在大清实属普遍。

尽管先辈不显,但如玛尔汉般凭努力成为重臣,其后代与勋贵乃至皇室联姻,皆属平常。

伊尔根觉罗·伊桑阿,顺治九年进士入仕,祖上非显赫。康熙时受宠入阁拜相,后娶大学士索额图女乌云珠,育有子伊都立。

玛尔汉任重臣时,其六女嫁予大学士索额图外孙、大学士伊桑阿之子伊都立。

康熙因玛尔汉七女与其有姻亲关联,故选其为儿媳,此举显得尤为顺理成章。

【03先后生7个子女】

胤祥之母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原为包衣,经内务府选秀入宫。康熙二十五年至三十年,章佳氏受宠,育两女一子,胤祥即康熙二十五年生,较嫡福晋兆佳氏年长四岁。

章佳氏因受宠,在康熙二十八年获封嫔位,但此封赏未行正式册封之礼。

章佳氏于嫔位十年间病逝,康熙帝随后追封其为敏妃。

胤祥生母在康熙朝最高位份为敏妃,未被追封为贵妃或皇贵妃。

胤祥在康熙四十七年前深受父皇重视与宠爱,且与四哥胤禛关系亲密无间。

康熙四十四年,胤祥迎娶兆佳氏作为正室妻子。

胤祥虽受宠,但在康熙三十七年与四十八年两次大封皇子时均未获爵位,连之后的皇十四子胤禵都封为贝子,而他仍只是普通阿哥,颇为奇怪。

此后,胤祥鲜见于史料记载,直至雍正即位,他才被直接册封为和硕怡亲王。

康熙朝时,胤祥未获爵位与重用,仕途坎坷;然其子孙繁盛,兆佳氏为胤祥诞下五子二女,足见其对兆佳氏之宠爱。

康熙四十六年,兆佳氏为胤祥诞下嫡长女,为其次女。此女长成后,嫁予伊都立子福僧格。伊都立乃马尔汉六婿,与胤祥连襟,此婚配更显两家亲厚。

郡主诞下福僧格之女,此女后被乾隆指婚予四阿哥永珹。

康熙四十九年,兆佳氏诞下胤祥之嫡长子,即弘暾,实为胤祥第三子。

弘暾为胤祥诸子中最适合承袭王爵者,雍正曾封其为世子,意在胤祥逝后由其继承和硕怡亲王爵。为此,雍正为弘暾选娶大学士马齐孙女富察氏为嫡妻,同时将马齐侄女嫁予皇四子弘历。

雍正意图明确,欲使弘暾与弘历联姻以加深亲缘,确保弘历登基后能对怡亲王府厚待。

弘暾19岁时因病去世,遗憾地尚未迎娶妻子。

康熙五十二年,兆佳氏诞下胤祥嫡次子弘皎,此子亦是胤祥第四子。

弘暾逝后,弘皎本应承袭和硕怡亲王爵,但雍正八年仅封其为宁郡王。此为雍正特赐怡亲王府厚恩,除世袭和硕怡亲王爵外,另赐胤祥之子郡王爵。

弘皎因已获郡王爵位,故无法再继承怡亲王之位。

弘皎身为嫡次子,虽获郡王爵位,却未能承袭怡亲王世袭罔替之位,深感委屈,遂牵涉乾隆年间“弘晳逆案”。乾隆未削其爵,反在其逝后追封为宁良郡王。

康熙五十三年,兆佳氏诞下胤祥嫡次女,实为胤祥幼女。雍正收其为养女,及笄后封和硕和惠公主,嫁予喀尔喀蒙古。

雍正收胤祥嫡次女为养女,一则示恩宠于胤祥,亲王女即嫡亦仅封郡主,而帝女则异,至少可封和硕公主。二因雍正仅有一公主长成,且已于康熙年间出嫁,五十六年即逝。

雍正无亲生女,遂收数位亲王女为养女,日后封其为和硕公主并出嫁,此乃当时常见之举。

康熙五十五年,兆佳氏诞下嫡三子弘眖,即胤祥第五子。至康熙六十一年,弘眖不幸夭折。

康熙六十一年,兆佳氏诞嫡四子弘晓,乃胤祥第七子,大清第二代和硕怡亲王。弘晓聪颖好学,精诗词著书。雍正八年袭怡亲王爵,乾隆四十三年薨,享年五十七。

雍正三年,胤祥地位仅次于雍正,受器重与信任,凡重要朝政事务必经他手,如副皇帝。此时雍正敌未除尽,二人皆忙,兆佳氏仍为胤祥诞子,足见其对胤祥之重。

绶恩乃胤祥第八子,即雍正五年不幸夭折之子。

兆佳氏为胤祥生育七名子女,其子女数量可与乾隆帝宠妃魏佳氏相提并论。

兆佳氏所育七子女中,不幸有三子夭折。

在康熙儿媳中,兆佳氏颇为幸福:与胤祥夫妻20余年,情深意笃。虽胤祥于雍正八年逝世,成其遗憾,但子女可依,子弘晓承袭怡亲王爵,兆佳氏得以安度晚年。

兆佳氏颇为长寿,历经岁月至乾隆三十一年方逝,享年78岁。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