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艰辛,作者每日勤勉撰稿以养家。望观众理解,文中设5秒广告解锁,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引言】
1949年,国民党败势明显,蒋介石筹谋保南方。有人建议守长江以“划江而治”,南北分治。然而,解放军未给国民党喘息之机。
济南战役后,国军唯有迅速撤离沈阳与徐州,方可避免全面崩溃。然而,蒋介石犹豫不决,致使生路转瞬化为绝境。
【长江天险,能挡住百万雄师?】
1949年,蒋介石心怀不甘,与国民党高层频繁会议,筹谋南方最后防线。有提议在长江沿线筑防线,以北归共,以南守国,意图实现“划江而治”。
此言甚有理,长江为天险,水深流急,布防得宜则共军难渡。但此计未久,即被解放军以事实彻底粉碎。
审视长江防线实况,国民党军在江边挖壕筑垒,外观貌似坚固,实则防御布满破绽。
解放军熟知长江沿线地形,得游击队与地下党提供的详尽敌军布防情报,令国民党所谓的秘密防御暴露无遗,如同公开的“作战指南”。
另一方面,国民党军队士气不振,指挥系统紊乱。南京、武汉、芜湖守军对战争缺乏信心,众多士兵日日期盼和平,更有甚者,已预先备好白旗以示投降之意。
解放军于1949年4月21日启动渡江战役,计划周密。百万大军乘木帆船,在九江至江阴千里战线分三路进攻。国民党指挥部研讨阻击时,解放军先锋已趁夜登陆南岸。
两日内,南京守军败退,4月23日解放军成功占据南京,国民党统治结束。长江天险不堪一击,化为虚设的防线。
若国民党意图划江而治,应在1948年济南战役后,即决心北军全撤,强化长江防线工事。
他们决定在华北、华东顽抗到底,结果被解放军持续追击,至长江防线时,已兵力匮乏,难以固守。
【沈阳没守住,长江也就悬了】
讨论国民党划江而治的可能性,需审视沈阳战场。若东北战线稳固,国民党或可拖延,并有机会调兵南下增援。
1948年辽沈战役导致东北国民党军队全军覆没,这是事实,战局因此迅速崩溃。
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进行,历时两月。解放军实施分割包围,先围锦州,断沈阳与北平联系,致东北国民党军孤立无援。
10月,廖耀湘兵团突围未果,被解放军全歼,沈阳最后屏障失守。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占领沈阳,东北战场大局已定,国民党70万兵力近乎覆灭。
沈阳沦陷后,解放军得以调动东北野战军至华北、华东。若国民党及时撤军,或可保存部分战力。但蒋介石迟疑至城破才觉醒,此时撤退已无望。
东北国民党军败退后,华北全面面临解放军攻势。随后,平津战役爆发,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标志着华北战场结束。
解放军得以全力南下,无后顾之忧。渡江战役爆发时,国民党兵力已不足以维持其“长江防线”。
【国民党彻底失去机会】
淮海战役失利后,国民党失去了翻盘希望。徐州作为国民党在华东的军事要地,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其失守加剧了国民党的不利局面。
淮海战役后,徐州战区国军全军覆没,局势再无法挽回。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持续66天。期间,解放军两月内歼灭国民党55万精兵,使华东战场局势全面倾向解放军。
战役转折点在于杜聿明率数十万兵力困陈官庄,虽屡图突围,却遭解放军重重包围,终至弹粮俱尽,无奈选择投降。
杜聿明战败后,华东战场国民党军队不复存在,南京、上海守军陷入孤立境地,无外部支援。
淮海战役后,蒋介石意识到“划江而治”无望。1949年1月21日,他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意图通过谈判为国民党争取生存机会。
然而,解放军已势不可挡,南下攻势猛烈。4月间,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致使南京政权全面崩溃。
若蒋介石于济南战役后迅速转变战略,撤离东北与徐州,集结兵力于长江沿线,或可延长抵抗时间。
然而,因他的犹豫与错误决策,国民党军队逐一被击败,最终仓皇撤退至台湾。历史不容假设,结局乃国民党自行逐步造就。
1949年提出的“划江而治”战略,实为空想。济南战役后,国民党若撤出沈阳、徐州,或可暂守长江,但历史对失败者吝啬机遇。
解放军稳扎稳打,彻底打破国民党幻想,将长江天险转变为他们的最终撤退之地。
粉碎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划江而治”的阴谋。中共历史网记载,2015年4月22日,中共成功阻止了国民党分裂国家的图谋,确保了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回顾,展现了英勇历史。江苏党史网于2024年4月15日呈现,纪念战役中的辉煌成就,确保历史传承与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