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被拍下唯一的一张抬棺照片,被抬的人是谁?

晋朝古韵中 2025-02-22 15:21:33

毛主席一生留下众多经典照片,其中仅有一张是他为战友抬棺的场景,摄于1942年延安。身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他本无需亲自参与,但这张照片意义非凡。

但毛泽东不顾身份坚持为逝者抬棺,彰显了他与这位老战友的深厚情谊。这位被毛主席高度重视的人究竟是谁?

【林家三兄弟】

我党历史上有著名的“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和林育容(后改名林彪)。提及此三人,或许众人不甚了解,但提及林彪,则广为人知。

林彪为林氏三兄弟中最小,长兄林育英虽非最早投身革命,但林氏中首个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是老二林育南。

林育南在武汉求学时结识恽代英,加入其创办的“互助社”,该社为湖北党组织前身。林育南为我党早期党员之一,他介绍大哥林育英于1922年入党。

林氏两兄弟为我党首批党员及干部,领导多次工人运动,成为早期工运骨干。林彪虽在黄埔军校学习有成,但其成就多得益于两位兄长的倚重与栽培。

林育南在革命中遭敌捕杀,令人痛惜。其弟林彪则在井冈山崭露头角,获毛主席赏识,逐渐成长为毛主席麾下的重要将领。

林育英的革命之路较两位弟弟更为坎坷,却贡献卓越。毛主席所拍唯一抬棺照片中的逝者,正是林育英。

林育英的革命故事何其传奇?为何毛主席会特例为他抬棺?

【改名张浩】

1933年,林育英接令前往莫斯科,担任我党在共产国际的代表。彼时,他可能未曾预料,此行将彻底转变他的命运。

林育英未参加长征,但在莫斯科积累了丰富政治资本。他出席了共产国际七大,并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党中央长征时因故与共产国际失联,而中共为其下属组织需遵循指导。为重建联系,林育英毅然踏上艰辛归国路。

为确保安全,避免敌人察觉,林育英更名“张浩”,并反复背诵重要会议精神及“八一宣言”,确保内容牢记于心。

1935年9月起,张浩自莫斯科启程,历经两月风霜,抵达陕北定边县。随后,他被迎至党中央驻地瓦窑堡,与毛主席、张闻天等领导会面。

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及“八一宣言”,奠定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思想基础。回陕北后,他还为维护红军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致电张国焘】

此前,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凭资历深、兵力强,拒执行北上抗日方针,并于10月率部南下,与党中央公然对抗。

毛主席对此极为愤怒,却无能为力,他将那段时期称作自己人生中“最为黯淡的时光”。

张浩秉承瓦窑堡精神,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致电张国焘,旨在促进党中央团结与红军统一,敦促其回归正确道路。

张国焘收张浩电报后震惊,即刻行动。鉴于四方面军南下已证错,为避免“违背共产国际”罪名,加之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人抵制,他面临严峻斗争。

张国焘终悟己过,遂回电接受共产国际部署,决定率部北上。

张浩因助党中央维护团结获毛主席感激,两人私人情谊随之加深。

【壮志未酬】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张浩出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同期林彪为115师师长。毛主席戏言:“若林育南在,林家三兄弟或可统领八路军。”

张浩建国后地位将不菲,作为党内重要人物且资历深厚,若参与授衔,预计至少能获大将之衔,按其发展趋势理应如此。

张浩因在白区工作时患病众多,无法胜任前线部队政委,毛主席因此将他替换,任命邓小平为129师政委。

在毛主席关怀下,张浩返延安休养。因其身体不堪重负,党中央与毛主席商定,请求苏联派飞机至延安,接张浩赴苏治疗。

张浩深受党中央安排所动,但仍婉言谢绝。他清楚自身病情难以逆转,不愿浪费资源。

张浩的坚决态度令毛主席、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深感为难,却无法动摇其意志。1942年2月下旬,张浩病情加剧,中央领导得知后相继前往探望。

林育英面对党中央同志和毛主席的关心,感动又遗憾地说:“我命不久矣,二十年革命未能见证胜利,深感遗憾。望组织将我葬于杨家岭对面桃花岭,让我遥望党中央和毛主席。”

1942年3月6日,张浩逝世,终其一生热爱并坚持的革命事业,他至此永远告别。

毛主席对张浩逝世深感悲痛,亲笔题写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公祭前,他对中央领导说:“张浩是好同志,其逝是党之大损,建议我等亲自抬灵柩以示敬意与怀念。”

朱德、任弼时等人赞同毛主席的建议,于是在张浩葬礼上,毛主席破例参与抬棺,留下了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为战友抬棺的珍贵照片。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