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伴随着伟人的一声呐喊,新中国自此成立,中国人民亦是自此站了起来。
国家初建,万象更新,显而易见,一系列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土地改革更是重中之重,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伟大夙愿,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带领下,很快运动便在全国各地先后上演了,当然,既然是改革就必须要有章程,至于这第一步也很简单,无他只一点,那就是划分全国人民的家庭成分。
例如世代穷苦、家里没有半亩地的就是贫农,家里情况稍稍好一点的就是中农,家里有田地,却是靠着辛勤劳作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则是富农,而余下的,再高一级的就是地主老财,再低一级的就是雇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佃户。
怎么样?看样子很好划分是吧?但实则不然,普通百姓的成分倒是不难划,难就难在那些国家干部身上,尤其是毛主席,针对他的成分划分大家伙更是吵的不可开交。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毛主席家应该算是什么成分,他最终又被定了个什么成分呢?
捋族谱
其实这一问题在国内的说法有很多,大家伙的意见也都很不统一,有人认为毛主席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必然是家大业大,怎么着也该算个地主,只不过碍于他的领导身份,这才只能忽略不算,也有人觉得他应该是个贫农,原因很简单,早些年他家里是很富裕不假,可伴随着蒋介石的几次“扫荡”,自此之后毛氏家族便只能隐姓埋名,连活下去都难,更别提有什么产业了。
不过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话语权,因此,咱们还是需要从真实的史料中找寻蛛丝马迹,而巧合的是,为了验证毛主席的“成分之谜”,早在十多年前,毛主席故乡韶山市的工作人员便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考证,这才为后世揭开了一段隐秘的历史。
老话说,穷富看三代,故而咱们还是要从毛主席的太爷爷,也就是毛祖人老爷子开始说起。
毛祖人乃是毛家这一代的独生子,按理来说,家里只有一个理应生活的不错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他这一生,国内一直都处在动荡时期,又是太平天国运动,又是两次鸦片战争,一家人能活下去已经是不容易,更别说奢望其他了。
因此,毛祖人并没有承袭家族的优良传统,没读过书、也认不得几个字,成年之后就靠种地、砍柴为生,而且这地也是借钱买来的,由于家里背负了太多的债务,他平日里也只能外出做做小工补贴家用,这样的家境说是贫农毫不为过。
再说毛主席的爷爷,老爷子名叫毛恩普,1846年生人,1904年才去世,与孙子是有过很长相处时间的,不过很遗憾,他依旧没什么本事,这也难怪,为了买几亩地生活,家里早已掏空了家底,没钱供他读书,稍稍长大一点后还要帮着父亲务工还债,这日子能好过才怪。
所幸,那个年代的人不似今天这般物质,虽说毛家人穷,但考虑到一家几个男人都是勤劳能干的汉子,毛主席的太爷爷、爷爷这才顺利娶到了媳妇。
家里添丁进口了,在女人们的忙活下,毛家的日子也总算好过了起来,粮食的产量越来越高、圈里的牲畜也愈发壮硕,此时的一家人已经有了奔小康的兆头,但岂料,到了毛主席父亲毛贻昌这代,情况却再度急转直下了。
毛贻昌,1870年生人,在其十岁那年,家里为了未来考虑,便为其娶了一个童养媳,而此人便是毛主席的母亲文三妹。
在那个年代娶童养媳其实很正常,二人的感情亦是不错,仅仅五年之后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本是好事,可谁知,太爷爷毛祖人却泛起了低估,眼瞅着自己就要有重孙子了,一家四代都挤在一个屋檐下怎么能行?于是他一咬牙一跺脚,索性借了一笔钱,随即在韶山冲东茅塘一带买下了五间平房,虽说是茅草泥胚制成,可这对于穷了几辈子的毛家人来说已经算是意外之喜了。
看着拔地而起的新家,一家祖孙三代人别提心里有多美了,但岂料,乐极生悲,由于当年粮食欠收,这钱居然还不上了!
按照现在的话讲,这就叫逾期,不单要支付额外的利息,更是会沦为父老乡亲们的笑柄,没办法,一家人只能选择变卖田产还债,地就是农民的根,没了根,毛祖人老爷子直接就是一病不起,再加上照顾他,毛家就更加困难了,以至于在婚后,文三妹连续诞下了两个孩子都因为营养不良早早夭折,而等到12月26日毛主席出生时,他的太爷爷早已去世了一个多月,一来一走,毛家这才再度焕发了新的生机。
为了让家族一扫阴霾,借着毛主席出生的契机,毛家父子便选择了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席间,他们更是把族中最有文化的八舅公叫了过来,并按照族谱顺序为孩子取了名字,一来是正好排在泽字辈,二来是取紫气东来、泽润苍生的典故,这才有了后来鼎鼎大名的伟人之名——毛泽东
毛主席出生之后
太爷爷是贫农,辛苦一辈子这才攒下了五间茅草房,还有几亩薄田,不料因为天灾人祸,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竟在一夜之间清空,没过许久,老人家便撒手人寰,同样没过许久,伟人毛主席亦是来到了人世间。
毛主席的诞生对于毛家本是一件好事,但俗话说得好,凡事有利也有弊,家里多了一张嘴,这对于本就因为外债元气大伤的家庭堪称是雪上加霜,没办法,见此情形,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便萌生出了投军入伍补贴家用的念头。
这也难怪,在当时那个年代,普通人最好的赚钱方式就是当兵,当兵吃饷,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就是白领钱,倘若赶上战乱,杀敌有赏钱,牺牲也有抚恤金,堪称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因此犹豫片刻后,很快毛贻昌就下定了决心,独自投身到了距家较近的湘军之中打拼。
当然,当兵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拿到钱的,无奈,为了解决家里的燃眉之急,毛主席的爷爷只好再度变卖了本就不多的田产,这才让一家人度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时光。
此后,毛贻昌亦是争气,跟随湘军东征西讨了三年的他不但攒下了一笔不菲的饷银,还在江浙一带学会了经商之道,故而,就在退伍回家后,他便投身到了商场之中,倒买倒卖,粮食值钱就贩粮食,猪肉、耕牛值钱就去乡下收猪牛,靠着赚取差价,没过几年就赚到了不少钱。
有了钱之后,毛贻昌第一时间就选择回馈了家族,只见他先是将之前卖出的田产、房屋全部赎回,随后又购置了十多亩肥沃的水田,直接就让毛家从穷得叮当响的贫农,升级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农。
不仅如此,此后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还将家里的房屋改造了一番,从原本的五间茅草房直接变成了十三间上好的瓦房,那模样在十里八乡怎叫一个风光了得。
当然了,除了买房置地,毛贻昌还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尤其是长子毛泽东,他更是竭尽全力的供他读书,希望其未来能够继承自己的家业,带领毛氏家族走向富强,然而,让毛贻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儿子读书确实是一把好手,岂料渐渐地竟偏离了轨道,整日不思考如何发家致富,也不想着经商务农,一门心思的就是想要革命。
是的没错,这一时期的毛主席在眼界不断扩宽的基础上,已然了解到了何为马克思主义,也清楚的明白了中国目前的现状,所以对于父亲小富即安的那种思想,他自然是不愿妥协的,同时,父亲对毛主席的想法也是一样,为此,父子两个没少发生争吵,不过想想也知道,以毛主席的口才,一个没读过几天书的老汉怎么可能说得过他呢?
没办法,说不过就只能放弃,眼见毛主席铁了心的想要闹革命,毛贻昌也只好转头培养起了自己的二儿子毛泽民,而毛主席的这个二弟也很是争气,在那段时间里,靠着毛贻昌和毛泽民父子俩,毛家可谓是蒸蒸日上,眼瞅着就要突破阶级,从富农晋升成为“地主老财”,然而谁知,就在此时,变故竟再度出现了。
1920年,由于毛主席的母亲文三妹患了重病,没过许久就撒手人寰,失去了最爱的妻子后,父亲毛贻昌在郁郁寡欢之下也很快追上了她的脚步,父母相继离世,这无论是对于毛主席还是整个毛家都是致命的打击,毛家的生意快速萎靡,产业也急剧缩水,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也只能勉强够得上富农的门槛,而这也是拜二弟毛泽民所赐,正是他的维持才不至于让情况变得更坏。
不过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在毛主席的影响下,二弟毛泽民、二弟妹王淑兰、三弟毛泽覃、三弟妹赵先桂、堂妹毛泽建等人全都投身到了革命浪潮之中,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到了这一时期,毛家的成分便再度发生了改变。
革命之后
在父亲毛贻昌的努力下,毛家本来已经触碰到了地主的门槛,不料伴随着老两口的相继去世,家里的产业亦是急剧缩水,幸亏有二弟毛泽民维持着,这才勉强够得上富农,但后续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家人大多都加入到了党内,那么在此之后毛家的成分又是什么呢?
话接上文,在毛主席率领一家人投身革命后,毛氏家族基本上算是空了,因此,家里的土地和房产自然也需要进行处理,对此,毛主席的意见很明确,那就是“平账”,作为共产党的干部,他不能欠别人的债,也不能要老百姓欠自己的钱,为此,他先是变卖了许多田产、牲畜,还了自己投身革命借来的资金,随即,他又亲自出面,废除了这些年来,乡里乡亲欠下毛家的账。
不仅如此,除了居住、生活用的房屋、土地,毛主席还打算将余下的产业尽数分给家乡的穷苦百姓,虽说后续,在毛主席几个舅舅、叔叔的阻拦下,毛家依旧是保留了一部分房产、田产,并交给了其他远方亲戚代为管理,但此举却依旧能够证明他对于革命的决心!
后续,毛家就靠着收田租维持生计,当然,与寻常人家不同,毛家人全都严格遵照毛主席的意见,将地租降到了最低,平日里也会经常进行补贴,以此为基础,再加上毛家还要时常为毛主席的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到了,整个家族已然处在了入不敷出的状态。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1927年,伴随着国民党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毛家的处境就更加堪忧了,当地政府先是在1929年没收了毛家包括土地、房屋在内全部的财产,随后,更是大肆抓捕、针对起了家族的全体成员。
虽说在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宣布第二次合作,蒋介石大手一挥归还了毛家的产业,可物是人非,再加上抗日战争很快开打,毛家再想重新振作起来已经是不可能了。
再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燃遍华夏大地,在战争的影响下,毛氏家族就更加落魄了,以至于到了1950年韶山地区进行土地改革之际,下乡清查的干部都傻了眼,只见原本气派的毛家早已破破烂烂,统计过后,毛家的资产更是令人咂舌,按照当地的标准说是贫雇农都毫不为过。
总结起来,曾经的毛家确实辉煌过,算得上是一个富农家庭,但距离地主还是有不小差距的,在革命爆发后,毛家亦是快速衰落,最终沦落到了贫雇农的地步,这种情况的确不太好划分,韶山地区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此也十分纠结,不过最终考虑到毛主席一家人大多数都投身到了革命队伍之中,直系亲属就没有一个在家务农的,地都不种怎么能算是农民呢?
因此,在综合考虑之下,索性大家就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那就是什么成分都不划,并且以此为鉴,对于一些个家庭情况复杂的国家高级干部全都这么处理,这才总算是解决了这一历史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