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楚王实力太强,朝廷既想将其削弱又想占便宜

史海撷英 2025-02-07 20:03:02

在武汉市江夏区的龙泉山麓,有着一片规模宏大的明代亲王墓园。其中首封楚王朱桢的昭园背靠天马峰,坐北朝南,稳居C位。而另外八位楚王的墓园,则依次在昭园对面的玉屏峰下排开,形成对昭园的拱卫之势。

楚王家族墓地的格局、形制,与北京的十三陵相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占地最集中的明代亲王墓群,有“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寝”之称。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桢之国,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朱华奎殉难,楚王家族在武昌(今湖北武汉)深耕二百六十二年。

楚王一脉的字辈为“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那么历代楚王都有哪些故事呢?

第一代楚王

楚昭王朱桢

朱桢生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生母胡充妃,太祖朱元璋庶第六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之国湖广武昌府。朱桢出生的时候,正好碰上朱元璋攻克武昌府,于是早早就定下了楚王这个封号:“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封之。’”

楚王府位于武昌城中部蛇山南麓,在原武昌古城的中轴线之上。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历时九年方才竣工。据史料记载,楚王府“城高二丈九尺,四周城楼,凡宫殿宫屋八百间有奇”。

朱桢受封之时,四川还在明夏政权手上,云贵一带也依然效忠于前元政权,武昌算是不折不扣的前线,所以老朱也是以戍边亲王的标准来培养这个儿子。楚王府长史朱廉,居官“恭谨自持”,更是《元史》和《大明日历》的编修官。至于军事才能,楚王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就长期在中都凤阳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朱桢

之国以后,朱桢即率军平定了思州洞蛮之乱。这一战俘虏了四万余人,信国公汤和称赞楚王“有谋略”,朱元璋则给了一个更高的评价:“真吾子也”。此后楚王还曾率军深入云南,抓获叛贼阿鲁秃:“数奉命督师讨平大庸、靖州、上黄诸蛮夷。又讨云南阿鲁秃禽之,太祖嘉悦。”

不过在太子朱标薨逝后,朱元璋为了给皇太孙朱允炆铺路,制造了株连数万人的蓝玉案,特别是楚王的老岳父定远侯王弼也难逃一死之后,朱桢开始了自己的韬光养晦之路。

洪武三十年(1397年)古州洞蛮再次作乱,但是挂帅出征的朱桢和弟弟湘王朱柏一起,却开始了磨洋工。任凭老爹如何写信责骂,兄弟二人就是不动如山。最终朱元璋只能让总兵官杨文去做主帅,而把楚王和湘王打发去修建铜鼓城。

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朱允炆虽然风风火火地着手削藩,但始终对楚王非常客气。朱桢也很识时务,和建文朝文人书信往来之时,对正在造反的四哥朱棣常有“干犯语言”。而当燕王在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登基称帝之后,朱桢又于七月初八日第一个赶到京师南京朝贺新君。

在永乐三年(1405年)、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十四年(1416年)和永乐十九年(1421年),楚王曾四次入朝。迁都北京之后,朱桢更是极个别得以赴京朝觐的亲王。而朝廷无论是南征安南,还是北伐漠北,朱桢都会调动楚王府护卫官军随征,以彰显自己的忠心。

朱桢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朱桢薨逝,享年六十岁,谥曰昭。谥法“容仪恭美”曰“昭”。朱桢薨逝之前,曾经对围在身边的儿子们说了一段掏心窝子的话,“顾世子孟烷曰:‘太祖皇帝得天下至难,吾保有楚国至今日亦不易。汝勉图忠孝,以无忝祖父。’又顾其众子曰:‘家有宗,国有统。世子,尔曹之宗统也。必与之同心,毋为异同,庶几永保之道。’言讫而薨,时年六十。”

第二代楚王

楚庄王朱孟烷

朱孟烷是楚昭王嫡长子(伦序第三子),建文元年(1399年)封楚世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袭封楚王。

永乐年间亲王、世子、郡王都能够赴京朝觐皇帝,这其中以朱孟烷的数量为最,共有九次之多。不过楚世子初出茅庐,在第二次入朝之时言行逾矩,被四伯朱棣好好教训了一通:“甲子,楚世子孟烷奏欲遣人于河南境内买人口,赐手敕谕曰:‘昔秦愍王遣于浙江买人口,太祖皇帝闻而怒之。秦府官属及浙江郡县承行者皆被罪,前鉴不远也。且河南,汝伯父周王封地。汝所遣人入其境,或有纵恣违礼,将斥为尔之过,可不虑乎?况此举非出汝父意,其已之。’”

在袭封楚王之后,朱孟烷一如既往地支持朝廷在交阯(今越南)的用兵。但是到了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朱瞻基深感在交阯的缠斗已经成为了明廷的负担,于是宣布撤兵,允许安南复国。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既可以用来对付功臣,也可以用来对付亲藩。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平江伯陈瑄派他的儿子陈仪带着密奏到北京求见宣宗,称楚藩四五十年间发展得极为壮大,光战船就有上千,战马何止数万匹,可谓“兵强国富,他藩莫及”。

对于宣宗的雷霆手段,朱孟烷早就有所耳闻,汉王朱高煦全家死绝,晋王朱济熿削爵被废,赵王朱高燧忍辱苟活,现在削藩的利剑指向了自己,怎么办?楚王殿下不敢耽搁,立刻派人进京,表示愿意将楚王府三护卫之中的二护卫上交朝廷。最终楚王留下了武昌中护卫,武昌左、右二护卫则分别改为东昌卫和徐州左卫。

正统四年(1439年)八月,朱孟烷薨逝,享年五十八岁,谥曰庄。谥法“履正志和”曰“庄”。

第三代楚王

楚宪王朱季堄

朱季堄是楚庄王庶长子,宣德三年(1428年)封武陵王,正统五年(1440年)袭封楚王。

楚庄王并无嫡子,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朱季堄其实可以在宣德六年(1431年)他老爹五十岁的时候被封为楚世子。但是宣宗并没有这么做,可能还是对朱季堄的婚礼有所不满。

当时为了给武陵王选妃,朱孟烷挑来挑去,选定了湖广都指挥佥事鲁曾的女儿鲁氏。鲁曾可不是那些女儿被选为王妃以后,才升任指挥使的样子货。鲁曾受靖难元勋、太师、英国公张辅的举荐调任湖广都司,曾率军增援交阯明军,更是敢于硬刚广西总兵官山云的实权派。

选这样一位人物的女儿做王妃,楚王到底想干什么?宣宗一面以鲁氏已有婚配为由,叫停了这桩婚事,一面又不进封朱季堄为楚世子,可见对此事疑心极重:“既而人言此女许嫁都指挥佥事穆肃为子妇,受其聘矣。上闻,召曾问之,曾不能隐。乃命停册礼,以书谕楚王曰:‘婚配,人伦之始,王化之源。彼既许人,理难发册。曾贪冒无耻,岂可玷祖宗家法,贻外人之讥?已令礼部停封册,宜为武陵王别娶。’”

朱祁镇

朱季堄袭封楚王之后施惠宗室,奉养嫡母,被明英宗朱祁镇赞许为“仪式宗藩”。正统七年(1442年)七月,朱季堄向朝廷上奏,希望为祖父朱桢陵园内立碑,目的是“表扬先德”。此事本无成例,但皇帝念在楚藩“世有令德”,特旨允许。

正统八年(1443年)三月,朱季堄薨逝,终年三十一岁,谥曰宪。谥法“行善可纪”曰“宪”。英宗对这位堂叔印象极好,给了他“汉之东平、河间不是过也”的评价。

楚康王朱季埱

朱季埱是楚庄王庶次子,正统二年(1437年)封黔阳王。因宪王无嗣,于正统九年(1444年)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进封楚王。

昭园石碑由于宪王薨逝之时尚未完成。皇帝觉得朱季堄“文学迈众”,碑文的内容自己写就行了。但是此事涉及到对楚昭王一生功业的评价,其实相当敏感,楚藩上下都认为由翰林院来撰写最为妥当。最终英宗同意了宪王的这个请求,但碑文直到正统九年(1444年)九月才完成。皇帝派人将其送往武昌之时,还特地交代新晋楚王朱季埱这是宪王遗志,希望他能认真完成:“甲子,书复楚王季埱曰:‘承喻宪王尝请立昭园庄园碑,已命儒臣代撰文并碑额附去。可量宜砻石镌刻,叔其亮之。’”

楚藩在西北有自己的马场,土木堡之变后,朱季埱向朝廷进献骟马四百匹、骆驼一百只,供陕西无马官军使用。不过露富也有后遗症,此后景泰帝朱祁钰、兵部尚书于谦纷纷出面,向楚王家族打秋风。

到了景泰二年(1451年),镇守陕西兴安侯徐亨称鞑贼入寇之时,常常到楚府马营内杀掠。马营内原有牧放军余二千余名,希望王府遣官来此挑选壮丁以守护马营。楚王可真够惨的,给朝廷占的便宜,还要自己出钱出人守护。

而到了景泰六年(1455年),由于五开等处苖贼作乱,镇守湖广右都督陈友奏称官军兵力不足。于是楚王护卫随南和伯方瑛出征平叛:“调武昌护卫及湖广等处土、达官军,付瑛等往征之。”

天顺六年(1462年)年初,朱季埱薨逝,享年四十岁,谥曰康。谥法“温柔好乐”曰“康”。

和无嗣而终的兄长宪王相比,康王离世之时留下了一个庶子。但由于这位楚藩第一顺位继承人只有八个月大,朝廷显然不可能现在就让他袭封楚王。于是英宗给庄王庶第三子,宪王和康王之弟,东安王朱季塛写信,一面让他主持康王的丧礼,一面又要求其用心育护侄子。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