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纪宗安:十九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对帕米尔的政策

陆逊看历史 2023-07-12 23:46:00

内容提要:19世纪中后期,英俄在中亚的角逐进入巅峰,帕米尔成为英俄争夺的焦点之一。1878年清政府收复新疆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在帕米尔地区的防务。但由于清政府对帕米尔政策的失误,导致英俄1895年抛开清政府单方面签订条约,划分双方在帕米尔的势力范围。

帕米尔地区,东以喀什噶尔山脉为界,西至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谷,南抵兴都库什山北麓,北至外阿赖山脉,西北包括穆克苏河和奥比兴沟河河谷的上游部分。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帕米尔的东部边区。

一、清政府对帕米尔的管辖范围和方式

自汉以来,历代中原王朝,都在帕米尔地区设官置守,有效地行使主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乾隆亲命筹人勘定西域,划分中外封域,帕米尔被画入界内。[1]当时帕米尔地区,西帕的巴达克山、什克南、罗善、达尔瓦兹、博罗尔、乾竺特以及东帕的瓦罕等土邦小国纷纷内附求为属国。清朝对其有保护之责。帕米尔东部的和什库珠克帕米尔、萨雷兹帕米尔、阿尔楚尔帕米尔、郎库里帕米尔、塔克敦巴什帕米尔、大帕米尔、小帕米尔相继划入了清的版图。在1782年根据实测完成的《西域图志》和《大清一统志》记载,帕米尔地区的和什库珠克、阿喇楚勒(阿尔楚尔)、叶什勒库勒(伊西洱库尔)属喀什噶尔管辖;[2]游牧于此的布鲁特人的内部事务由其自治,但各部的主管官员都要经过中央政府和皇帝的任命,给予封号和印信。帕米尔地区的军政事务,则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综理,各部大小头目均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奏放。[3]因此,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就将整个帕米尔置于其影响下,具体而言,西帕和瓦罕帕米尔是以属国外蕃的形式出现。而东帕则处于清政府的直接管辖下,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阿赖地区,南至什克南、巴达克山一线以东的帕米尔地区,“中国帕米尔”自此而得名。道光七年,清朝政府讨伐张格尔叛乱时,清将杨芳、杨遇春、郭维昌等分兵进入色勒库尔(今塔什库尔干境)、拉克沙(前苏联鲁赫赤)等处,并进驻阿赖谷地。[4]显然,1759年后,帕米尔高原始终在清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

19世纪中期,新疆地区变乱。1865年,阿古柏统治了南疆地区,其行政管辖范围西面达到伊西洱库尔北的科以铁泽克达坂。阿古柏作为一个入侵者,统治地位十分脆弱,特别需要取得外国势力的支持。而帕米尔地区由于它地处连接中亚和南亚的战略位置,这使它成为英俄在中亚角逐中竞相争夺的一个焦点。1873年,英国利用俄国征服希瓦之机,与俄签订协议,划定了双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但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恢复在帕米尔的主权使英俄1873年协议存在的基础丧失殆尽。

1878年,清军收复南疆后,为了便于管理全帕和更利于抵御俄国的入侵,把帕米尔的政治军事中心从郎库里迁移到距外阿赖更近的六尔阿乌(即今木尔加布),并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委派官员常驻六尔阿乌,管理喀拉湖、郎库里、六尔阿乌、阿尔楚尔、切西都完和阿克苏(今克孜勒拉巴特)六个地区,同年,又委派五品蓝翎顶戴艾里布为总管,负责管辖色勒库尔(今塔什库尔干一带)及其附近地区。[5]在着手恢复帕米尔地区秩序的同时,清军坚决打击逃往境外并得到俄国支持而屡屡犯边的阿古柏残余势力。俄国自1876年吞并浩罕后,就同新疆南部地区接壤,而中国同俄国七河省、费尔干纳省之间边界是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并没有经过正式勘界划定。根据《改订条约》,中俄共同勘分中国喀什噶尔地区和俄国七河省的边界线。实地勘界中俄国采用了先兵后礼、先占后谈的策略,违约多占。1882年12月7日中俄订立了《喀什噶尔界约》,大片中国领土被俄国侵占。面对俄国咄咄逼人的南进方针,为加强南疆地区的边防,刘锦棠在帕米尔地区设立了七卡,其中黑孜吉牙克卡位于郎库里西北八十里处,与喀什噶尔声息相连,“最在北境,与让库尔相连,为俄入帕要隘。”[6]六尔阿乌卡设在萨雷兹帕米尔境内的六尔阿乌河(今木尔加布河)上游的北岸。它和黑孜吉牙克卡南北相望,互为犄角,是阻止沙俄侵略的第二道关口,阿克苏卡设在小帕米尔境内阿克苏河上游的克孜勒拉巴特。图斯库卡设在阿尔楚尔帕米尔境内。巴什拱拜孜卡和雅尔特拱拜卡都在大帕米尔境内。[7]这六卡的设立,对于抵御俄国继续向中国帕米尔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俄国向中国帕米尔地区积极推进渗透的目的,是为了同英国在中亚的大角逐中,在中国帕米尔地区寻求“突破”。1883年英国指示阿富汗强占罗善、什克南,并提出修正1873年协议的提议。为迫使英国回到1873年协议的基础上同俄国划分势力范围,1884年5月,俄国越过了1873年协议原则上规定的俄阿西北边界。[8]在西帕,俄国又对中国提出了领土要求,而实际上中俄在这一段的传统边界是确定的,即以阿赖岭为界。从1883年夏秋开始,中俄两国共同勘定这一地区的边界。勘界中,俄国把单方面绘制的“边界图”强加给中国。1884年6月3日,双方签订了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通过这个条约,俄国将大片中国现管领土,其中包括俄国侦察队仅仅潜入过的和什库珠克帕米尔,全部圈入俄国领土。这一条约的签订,“遂起英、俄互分帕米尔之念。”[9]

条约规定中俄两国正常边界终止于乌孜别里山口。南面的帕米尔地区被划分为三部分。自乌孜别里山口向南一线的东部地区属于中国,自乌孜别里山口到阿姆河边的伊什卡西姆(自乌孜别里山口向西南一线)以西的地区属于俄国。位于这两个地区之间包括萨雷库里湖(维多利亚湖)的三角地带成了“待议地区”,这在中帕米尔创造了一个“无人区”[10]。这个规定违反了中俄《改订条约》的现管原则。乌孜别里山口的南面和西面,中国现管的萨雷兹、阿尔楚尔两帕的一部分及大帕米尔的大部分被划为“待议区”[11]。这一条约为以后沙俄侵占萨雷阔勒以西的帕米尔提供了口实。1884年11月,新疆建省,清廷在帕米尔丢失大片领土后,也意识到在帕米尔的严峻形势。光绪十一年(1885年)首任巡抚刘锦棠为拓展边防,增设塔克敦巴什卡,以扼俄人及阿富汗人入帕。[12]

俄英对中国帕米尔的觊觎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从1888年起,清政府增兵阿克苏河流域的边卡,防范英俄的进犯。[13]魏光焘还在色勒库尔西面的伊斯提克河边的要地伊斯里克设卡。[14]另外,在萨雷阔勒岭以东的主要地区,如塔什库尔干、布伦口等地也设了卡哨,统由旗官张鸿畴亲自统领。为了进一步加强帕米尔地区的边防工作,当时除派正规军队驻守上述主要卡口之外,还在一些重要小道如卡拉苏、新巷、皮斯岭、排衣克、明铁克、托克日满苏、伙什比、克克吐鲁克和瓦根基等地派当地可靠牧民守边,形成一个严密的边境军民联防网。[15]光绪十五年(1889),清政府在所谓“待议区”内的伊西洱库尔湖以北苏满塔什添置卡伦一处。这表明1884年《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新疆的形势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没有将“待议区”拱手让于俄国。清政府加强了对乌孜别里到伊什卡西姆(乌孜别里山口西南)一线以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管辖。1889年设立的苏满卡,连同刘锦棠先前设置的七卡,自北向南分布在这一广大地区也说明清政府并不承认“待议区”的存在。建省后,帕米尔地区的政治中心仍在六尔阿乌,至于色勒库尔地区的民政,由世袭的五品顶戴阿卜杜拉山管理。另外,在阿尔楚尔以西的波孜纳和以南的巴什拱拜孜地方,增设了两个百户长。[16]为供应当地驻军和行政官吏的生活需要,清政府在帕米尔地区设置了旗官,征收赋税,光绪十年前后,萨雷阔勒岭以东以西地区的财政收支由张鸿畴统一掌管。[17]

英俄1887年关于阿富汗西北边界的协定签署后,俄国意识到向英属印度推进而遭遇抵抗最短的路线是在中国帕米尔。为了阻止俄国南下,英国认为必须将阿富汗和中国的领土连接起来,形成跨越帕米尔的正常边界,才可能阻止俄国南下的企图。1890年,英国遣使议共分帕米尔地,清政府以英俄皆属强邻,帕米尔地接近俄疆,恐启争端,未允其请。[18]

二、清政府对帕米尔政策的失误

1891年7月27日,俄国试探性地派出沙俄总参谋部上校,突厥斯坦第二常备营营长杨诺夫率骑兵、步兵、炮兵百余人以打猎为名侵入帕米尔地区,并恐吓喀什旗官、都司张鸿畴及巡逻队要求他立即离开俄国领土,并劫走了苏满塔什的乾隆御碑。[19]在清政府的抗议下,9月俄军离开帕米尔。清政府随即加强了木尔加布河的上游地带和阿尔楚尔河沿岸的岗哨。[20]对俄国的举措,英国很快作出了反应,诱使阿富汗越过1873年线向东扩张。10月底,阿富汗人占据了苏满塔什。1892年2月16日,张鸿畴率两百多名中国骑兵前往阿尔楚帕米尔重建苏满卡,与在苏满塔什的阿富汗人形成对峙。[21]1892年2月15日,以勃尔热齐茨基中尉为首的32人的俄军侦察队,再次试探性地窜入帕米尔。3月21日,在郎库里附近与张鸿畴率领巡逻队相遇,在清军强大的压力下,俄军撤回阿赖。[22]但没多久,新的冲突又出现了。4月由二十多名士兵组成的阿富汗军队又侵入苏满塔什,并宣布苏满塔什和整个穆尔加布河流域属于阿富汗,并且计划在此抵御俄国人。清政府驳斥了这一声明,加强了在苏满塔什的守卫部队。但不久,张鸿畴奉命将清军撤往郎库里,将苏满塔什交给阿富汗。[23]清政府一相情愿的举措让英国人也不解。清政府认为,在同俄国就“待议区”达成协议之前,“将苏满卡暂时交给阿富汗人守卫,可阻止俄军入侵。”[24]清政府认为“待议区”的议定是中俄之间的事,可先与俄议定,后与英合议,最后由中、英、俄三方划定待议区,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还可防止英俄勾结。[25]这个下策说明清政府不明帕米尔形势,对俄国知之甚少,对曾给阿古柏以强有力支持的英国又心存忌惮。尽管英国是决计不让俄国人推进到兴都库什山,而俄国也决不允许英国在帕米尔站稳脚跟。但英国并没有实力与俄国在兴都库什山北打一场战争。所以,清政府高估了英俄之间的矛盾,清政府的三分“待议区”的打算,必然遭到英俄的强烈反对。这种从不承认“待议区”到三分其地的态度上的急转弯,让英俄看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1892年春,沙俄制定了明确的、全面占领中国帕米尔的战略方针。5月,中俄关于划界谈判破裂。6月13日,两千多名俄军由杨诺夫上校率领从奥什出发,侵入帕米尔。[26]先佯装进攻色勒库尔,迫使帕米尔的清军撤往布伦库尔,喀什噶尔提督董福祥加派队伍沿萨雷阔勒岭布防。[27]随后俄军在杨诺夫率领下前往苏满塔什。7月12日,俄、阿在苏满塔什发生武装冲突,俄军将阿富汗兵击毙十一名,伤两名,生擒五名。[28]英国的势力退出了苏满塔什。7月24日,俄军以优势兵力迫使中国驻军撤离阿克塔什,俄军向南一直推进到布才拱巴什,还探察了翻越兴都库什山的山口。[29]到1892年10月,“待议区”和萨雷阔勒岭以西的两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都被俄国侵占。通过杨诺夫“第二次远征”,俄国不仅实现了既定的侵略计划,还打破了中、英、俄在这一地区的平衡。英国在经历了又一次的“平狄”危机后,放弃将阿富汗和中国边界连接起来建立缓冲带的计划。亲自出面与俄国商谈划定两国在萨雷库里湖以东的势力范围。

三、英俄、中俄之间关于帕米尔的划界谈判

1892年8月,英国与俄国商拟自萨雷库里湖起,向东划一直线,至中国边界而止,所有直线以南之地归英保护。清政府得知英对帕米尔政策开始转变后,清政府派庆常赴英同英国副外部大臣克雷交涉。庆常强调“待议区”划界要以《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为据。[30]并认为俄国得寸进尺,是因为英国一再退让的结果。[31]而俄国在考虑和英国划定势力范围的同时,决定和清政府谈判划定中俄在帕米尔边界。这样就使俄国在同中、英谈判时,具有更大回旋余地,并使俄国既掌握对英谈判的主导权,也增加了对华谈判的筹码。

1892年11月15日,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在同总理衙门的谈判中,单方面提出中俄以乌孜别里转向东南的萨雷阔勒岭——俄军的军事占领线为界。[32]清政府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但也做出让步,提议在“待议区”内,寻找分水岭来划界。[33]同时,清政府要求“俄军先撤出《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规定的中国所有的乌孜别里山口向南一线的东部地区。俄外部总办格毕尼斯诡称:“俄军只是借用中国的领土传递信件和放牧军马,却无他意。”[34]

1892年12月和1893年2月,英国两次照会俄国,提出建立勘分帕米尔界线的混合委员会,并要求对萨雷库里湖以西的西帕米尔维持现状。[35]这实际上意味着英国企图修改1873年协议和1887年协定的俄阿以阿姆河为界线的规定。因为阿富汗拉赫曼汗在1883年以后一直占据着跨越阿姆河西岸的什克南、罗善。英国的这一要求遭到俄国反对。1893年3月,俄驻英大使斯塔拉向英交外部递交照会,对阿姆河上游的西帕,俄国坚持1873年界线,拉赫曼退出阿姆河右岸(北岸)的罗善、什克南,作为补偿,布哈拉撤出在阿姆河左岸(南岸)的达尔瓦兹。对于东帕(中国帕米尔)的划界,斯塔拉建议,不再基于1873年协议规定的起于萨雷库里湖,而是以其南面的瓦罕河为界。[36]这条建议实质上要使俄国一直推进到兴都库什山,这与英国最初设想沿萨雷库里湖向东划一条线,线南为英国势力范围背道而驰。而且英国认为拉赫曼对什克南、罗善的所有权毋庸致疑。由于双方互不让步,英俄谈判陷入僵局。[37]但不久,英国决定对俄妥协。

1893年7月14日,英国外交部从各方面对帕米尔问题进行研讨,最后决定不值得为罗善和什克南而战。7月19日,罗斯伯里会晤俄大使斯塔拉表示“英国不反对俄国坚持1873年阿姆河界线。但要求阿富汗得到北瓦罕的部分土地,以加宽俄国领土和兴都库什山之间的隔离带”。[38]俄国得知英国开始妥协,7月19日,电告英国,东帕米尔划界,应从萨雷库里湖往东南划一条线直到兴都库什山的倭海及辛山口,布才拱巴什将被圈进俄国势力范围。英国坚决反对俄国这一声明。9月,罗斯伯里警告斯塔拉,“如果英俄不能就此问题达成协议,可能发生武装冲突的严重后果。”[39]与此同时,印度总督兰斯顿派摩蒂莫·杜兰爵士赴喀布尔劝说拉赫曼从阿姆河北岸撤军。由于阿富汗在阿姆河北岸的境况此时已很危险,拉赫曼答应立即撤军,作为回报他要求签订一份保证书,英印政府在未来要支持他抵御俄国对他的北部边疆任何侵略。1893年11月12日,协议签订。这为通过协商解决和俄国在整个帕米尔的争端铺平了道路。[40]

1893年,鉴于沙俄强硬立场,清政府认识到解决边界纠纷,是要依靠军事实力。[41]外交上,向俄国发出强硬措词的同时,3月份,由神机营、北洋拨给的三十七密里克虏卜后膛过山快炮六尊、哈乞开斯枪一千杆运去喀什噶尔以资防守该处沿边一带。[42]四月份俄国同意恢复和谈,会谈一直进行到12月份,因双方分歧过大,会谈没有任何结果。

四、中俄换文和英俄密约

1894年中日战争的即将爆发迫使清政府减少了对帕米尔争端的关注。英俄面对这一新的机遇做出的反应是增进他们在中亚的相互谅解。[43]4月12日,沙俄趁机提出中俄两国在帕米尔维持现状的照会,清政府此时无力东西兼顾,被迫暂时性接受了萨雷阔勒岭为中俄界线。[44]但是清政府当时就作了明确的保留,声明“在采取上述措施时,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对于目前由中国军队所占领以外的帕米尔领土的权利。它认为应保持此项以1884年界约为根据的权利,直到达成一个满意的谅解为止”。[45]帕米尔争端被暂时搁置下来。许多色勒库尔的清军被调出,新疆的国防预算被大幅度削弱。[46]俄国达到了它向清政府换文的目的,即试图使萨雷阔勒岭虚拟成两国“停火线”。因为在无从选择的情况下,“停火线习惯上被具体化为国际性边界。”[47]从1894年中俄有关帕米尔问题的四个换文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既非划界换文,也不是关于“停火线换文”,只是“两不进兵之议”,更何况换文规定帕米尔边界仍须“将来相机商议”[48]。

中俄就帕米尔问题换文后,英俄就帕米尔划定势力范围的所有障碍都被排除。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俄国联合德法“干涉还辽”,充当起中国的保护人。但在西面,3月11日,英俄秘密缔结了瓜分中国帕米尔的最后协议。

注释

[1]葛绥成编:《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三年版,第195~196页。

[2]王戎生主编:《清代的边疆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7页。

[3]苏北海:《关于帕米尔的历史问题》,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

[4] 郑史:《沙俄武装侵占我国帕米尔地区的历史真相》,载《历史研究》1977年第6期。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研究所、新疆大学、甘肃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五单位编写组合编:《沙俄侵略中国西北地区史》(内部资料),1976年,第314页。

[6]王树楠纂:《新疆国界图说》国界五,台湾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27页。

[7]《沙俄侵略中国西北地区史》第316页。

[8] 王治来:《中亚近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70~371页。

[9]顾颉刚、史念海著:《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1页。

[10]Witt Raczka, Xinjiang and its Central Asian Borderlands,Journal of Central Asian survey,(1998)17(3),pp.383~384.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沙俄侵华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2页。

[12]蒋君章著:《新疆经营论》,正中书局民国二十八年版,第117页。

[13]王彦威纂辑:《清季外交史料》卷87,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页。

[14]甘肃省师范大学历史系编:《帕米尔资料汇编》,第49页。

[15] 《帕米尔资料汇编》第50页。

[16]《沙俄侵略中国西北地区史》第315页。

[17]《帕米尔资料汇编》第44页。

[18]朱新光:《英俄私分帕米尔与清政府的立场》,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

[19]C.P.Skrine and Pamela Nightingale ,Macartney at Kashgar ,Methuen ,1973,p.34.

[20]《帕米尔资料汇编》第88页。

[21] Macartney at Kashgar,p.50.

[22] Macartney at Kashgar ,p.52.

[23]Macartney at Kashgar, p.55.

[24]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9辑,许同莘著:《许文肃公遗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卷7,第16页。

[25]《新疆图志》第14~15页。

[26]Macartney at Kashgar,p.56.

[27]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陶葆廉辑:《陶勤肃公奏议》(一)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卷1,第22页。

[28]《新疆图志》国界志四,第7页。

[29] G·J·Alder,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 , Longmans ,1963,p.250.

[30]许同莘著:《许文肃公遗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卷7,第19页。

[31]《许文肃公遗集》 卷8,第23~24页。

[32] 《许文肃公遗集》 4卷,第13页。

[33]《帕米尔资料汇编》第115页。

[34]《许文肃公遗集》 卷7,第26~28页。

[35]《帕米尔资料汇编》第130~131页。

[36]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 p.264.

[37]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 pp.265~266.

[38]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 pp.267~268.

[39]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 pp.272~273.

[40]Macartney at Kashgar,p.76.

[41]《许文肃公遗集》2卷,第1页。

[42]《陶勤肃公奏议》(一),卷二,第30~31页。

[43] China Russia the “Great game”,p.116.

[44]China Russia the “Great game”, p.116.

[45]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上卷),第26页。

[46]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 p.281.

[47]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p.281.

[48]《清季外交史料》卷89,第12页。

作者:李强系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纪宗安系暨南大学教授

来源:《西域研究》2004年第3期

0 阅读:50

陆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