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一位机械发明家叫马钧,能把诸葛亮发明的连弩攻击效率提高5倍,还原了上古传说中的指南车,制作的木偶能耍杂技,还发明了很多生产工具广为流传。
但马钧在史书中却无立传,如果不是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提到了他,这样一位宗师级的能工巧匠,可能连名字都无人知晓。
裴松之专门写了一句话夸奖他:
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
这是说,马钧的工匠技巧,即使是鲁班、墨子、王尔、张衡也比不上。

一、i人天才
史书记载,马钧从小家里很穷,不喜欢和人交谈,就是咱们现在说的i人。
他自己都不知道身怀绝技,每天就知道玩耍。
1、有一天,他在村里看到妇女们在织布,用的织布机分两种,50蹑和60蹑。
大概意思是,织女们要织一个50综(横竖线十字交叉点)或60综的布匹出来,就得相应用脚踩50下(蹑)或60下。
小马钧看着很不爽,回家就造出一台12蹑的织布机出来,甭管你要织50还是60综的,一律只需踩12下,劳动效率提高了四五倍!
2、汉灵帝时的宦官毕岚曾经发明了翻车,用于清扫京城街道。这个装置非常笨重,需要很多人同时操作才行,效率不高。
马钧见到后,也做了一架翻车,史载:
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这是说,马钧发明的翻车,效率不仅提高了百倍,而且一个儿童就能操作!

二、一战成名
马钧真正成名,是因为还原了上古神器指南车。
指南车是能辨别方向的上古神器,据说黄帝、周公、张衡都做过,但到了三国时期,没人知道它长啥样,甚至怀疑其是否存在。
有一天,曹睿不知为何,与众臣讨论起了指南车。
马钧说:“俺能做出来。”
群臣都笑话他,连一向严肃恭谨的散骑常侍、曹睿的老师高堂隆,以及为人极其低调的骁骑将军秦朗,这样本分的两个人都忍不住出声劝马钧,别异想天开了。
本来就内向的马钧脸憋得通红,最后只挤出一句话:“试试就知道了。”
结果,马钧真做出了指南车,把曹魏君臣看得目瞪口呆。裴松之说:
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从此,天下人没有不佩服马钧机巧的了。

三、军械大牛
1、诸葛亮曾经发明了连弩,能一次发射10支弩,威力巨大。
到了马钧这里,直接把诸葛神弩升级成了50连发,战力提升5倍!
据说现代人有复原连弩的,但最多能一次射6支,而且连10米的距离都够不到。
有人还说,别说马钧的50连发了,就是诸葛亮的10连发,要想成功射击,至少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人来拉弓!
否则,太短小的箭,就是一把都撒出去了,也毫无杀伤力。

2、马钧还改进了投石车。
先前的投石车,废半天劲儿,才能扔出去一颗石头。
马钧的则不仅省人力,还能连环发射。
他做的投石车,大概像风车、转盘一样,每片叶子上都装着一颗石头,然后车轮一转,就陆续飞出去。
可惜,马钧的这两样大杀器都没有成功立项,拿不到资金,所以都没能推广开来。

四、只有一个知音
当时曹魏上下,只有一个人清楚马钧的才能和作用,他就是文学家傅玄。
不过曹睿时期的傅玄太年轻了,官职也不高,没人听他的。
在那个将工匠等同于奇技淫巧的年代,不会自我推销的马钧,又没人捧,一身本事自然无所施展了。
傅玄曾经说服过曹爽的弟弟曹羲,通过曹羲来劝曹爽投资马钧的项目,但曹爽没同意。
这恐怕是马钧一生中最接近获得天使投资的一次了,而曹爽如果真投了这个项目,他和司马懿的争权战,估计都得有变数。
而皇帝曹睿,也始终把马钧的功能,定义在民用和娱乐范畴内。
比如,曹睿曾经下令让马钧做了一套会动弹的木偶,非常传神:
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化百端。
马钧做的这套木偶,能敲鼓、吹箫、跳丸、飞剑、爬墙、倒立、来回走动、学官员升堂办公、磨面、斗鸡。
就算放到今天,也能拿出来炫耀一番吧!

裴松之感慨,像马钧这样的天才,却无用武之地,实在是太浪费啦。
马钧生不逢时,早生了大概有1400年吧。
公元1620年9月,明熹宗朱由校继位。
这可是位自己拿着刀锯斧凿、亲手制作木器的家伙:
“好盖房屋,自操斧锯凿削,巧匠不能及。......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为之。”
凭马钧的手艺,在明朝这一届,进宰辅班子妥妥的。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八卦一下,曾经不看好马钧的秦朗,他母亲杜氏就是貂蝉的原型之一,关羽曾经向曹操讨要杜氏,却被曹操截胡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