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儿子在家写作业,我在一旁帮他检查。看到他数学题算错,我下意识地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你看看隔壁班的小明,人家每次都考满分。"
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儿子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低着头不说话。
这一幕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那时我的成绩不算好,父母总拿邻居家的孩子和我比较。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到沮丧和自卑。
我放下手中的红笔,轻轻搂住儿子的肩膀:"对不起,爸爸不该这样说。要不我们一起把这道题弄明白?"
儿子抬起头,眼睛里重新有了光彩。
01
这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总是急于把孩子往前推?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背唐诗,就着急让自己的孩子也背;看到邻居家孩子学钢琴,就想着赶紧给孩子报个班。
我认识一位家长,他的女儿三岁就开始学习英语、钢琴。五岁时,每天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
可到了小学,这个女孩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问她想学什么,她摇摇头说:"我不知道。"
那位家长后来跟我说:"我后悔了。我只顾着让她赶上别人,却忽略了她的天性和兴趣。"
反观我的一个朋友,他女儿小时候经常被人说发展太慢。上幼儿园时不会背古诗,上小学时识字量比别人少。
但这位父亲没有焦虑。他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相信她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果然,到了三年级,这个女孩突然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已经上初中的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因为广泛的阅读积累,写出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作文。
02
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我逐渐明白:教育不是逼迫,而是等待和引导。
就像园丁培育花朵,再着急也不能把花苞掰开。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我们能做的是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养分,耐心等待花开的那一天。
儿子的数学老师跟我分享过一个观点:孩子的认知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有时看起来停滞不前,其实是在为下一次飞跃做准备。
这让我想起儿子学习自行车的经历。
刚开始,他总是摔倒。我心急如焚,生怕他受伤。但每次摔倒后,他都会自己爬起来,重新尝试。
终于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绕着小区转了一圈。那一刻,他脸上的笑容比任何奖状都要珍贵。
03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引导,而不是填鸭和灌输。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教育的真谛》。书中提到:每个孩子都像一座宝藏,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
我的邻居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老师。他说他教书四十年,见过太多因为追赶别人而失去自我的孩子。
也见过很多看似起步慢,但因为保持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最终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
他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
班上有个男生,初一时数学成绩很差。但这个孩子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常常抱着历史书入迷。
他的父母没有强迫他放弃历史,转而死磕数学。而是支持他的兴趣,陪他去博物馆,看历史纪录片。
神奇的是,通过学习历史,这个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到了初三,他的数学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04
最近,我改变了陪伴儿子的方式。
不再盯着分数,而是关注他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发现他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就和他一起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
看到他在某个问题上思考得出神,就静静地等他想明白,而不是急着告诉他答案。
慢慢地,我发现儿子变得更加主动。他会问:"爸爸,这个问题我想试试自己解决。"
这种变化让我欣慰,也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不是培养一棵快速生长的树,而是培养一棵根系深厚的树。
05
回想这些年的教育经历,我深深体会到:
着急没有用,焦虑解决不了问题。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静下心来,认真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成长。
就像一位教育家说的:"教育的过程像种花,不在花开得早,而在花开得好。"
现在,每当我看到儿子在书桌前专注地思考,或是在操场上开心地奔跑,我都会告诉自己:不必着急,静待花开。
让我们学会等待,学会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与他人比较,而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