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儿子和我下象棋,开局就被我吃掉一个车。他瞬间眼泛泪光,扔下棋子就要跑回房间。
我没有立即追上去,而是静静地坐在原地,等他自己平静下来。
十分钟后,我轻轻敲了敲他的房门:"要不要一起来看看这个残局怎么破解?"
出乎意料的是,儿子擦了擦眼泪走了出来。我们重新坐到棋盘前,一步步分析他是如何丢掉那个车的。
最后,他居然找到了一个保住车子的走法。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和另外两位家长的交流。他们说孩子遇到挫折就会大发脾气,甚至会摔东西、伤害自己。
作为一个经历过无数次类似场景的父亲,我深深明白孩子在竞争中失败时的那种无助和沮丧。
过去几年的育儿经历告诉我,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的态度和方法至关重要。
01
给孩子一个发泄的空间
记得儿子六岁时参加了一场跳绳比赛。他跳到一半突然绊倒了,当场就哭了起来。
我站在场边,看着他坐在地上抽泣。周围的家长都在劝我赶紧去安慰他,但我选择保持距离,只是用眼神传达"我在这里"的信息。
三分钟后,他自己爬了起来,重新拿起跳绳,虽然已经错过了比赛时间,但他坚持把剩下的动作完成了。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孩子的负面情绪需要一个释放的过程。就像火山喷发,如果强行堵住,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适当的等待可以让孩子: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02
找准介入的时机
去年暑假,我和儿子去游泳。他本想挑战深水区,但刚下水就被呛到了。
上岸后,他既害怕又难过,但没有哭闹。我观察到他的手在微微发抖,眼神中带着恐惧。
这时的挫败感已经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需要我及时介入。
我搂着他的肩膀说:"第一次尝试深水区,被呛到很正常。爸爸小时候也经历过。"
通过观察孩子的表现,我们可以判断挫败的程度:
情绪波动在可控范围内,给予空间自我调节
明显超出承受能力,需要及时介入引导
出现过激行为,要立即制止并疏导
03
与孩子一起面对失败
上个月,儿子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上台前,他信心满满。但在演讲中途,他突然卡壳了,最后匆匆念完稿子下台。
回家路上,他一言不发。到家后,我泡了杯热可可,和他一起坐在阳台上。
我说:"爸爸大学时第一次做课题汇报,比你还紧张,连PPT都点错了好几页。"
讲完自己的糗事,我看到儿子的嘴角微微上扬。他说:"真的吗?那后来呢?"
我告诉他:"后来我每次汇报前都会多练习几遍,慢慢就不紧张了。"
共情的力量在于:
让孩子知道失败是普遍经历
建立与孩子的情感连接
分享克服挫折的经验
04
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前两天,儿子在班级足球赛中,他们队输了一场重要比赛。他郁闷了一整天,我陪他去小区的足球场散步。
走着走着,他开始分析比赛中的失误:"我们配合不够默契,防守也有问题。"
我问他:"那下次比赛前,你们可以做些什么?"
他思考片刻说:"可以多训练防守配合,也要加强体能。"
引导孩子寻找解决方案:
分析失败的原因
制定改进的计划
付诸实际行动
05
见证孩子的成长
三个星期后,儿子他们队再次参加比赛。这次他们赢了,但比分很接近。
赛后,儿子没有太兴奋,反而很平静地说:"我们赢了,但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看着儿子的转变,我欣慰地发现,他开始学会:
客观看待胜负
持续改进提升
保持平和心态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在6-12岁阶段,通过与同伴的竞争和合作,逐步建立自我认知和能力感。
我们的任务是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在李嘉诚的传记中看到一段话:"在商场上,我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但每次失败都让我变得更强大。这种抗挫折能力是在童年时期培养的。"
过去这些年,我发现孩子在经历挫折后的调节能力越来越强。他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开始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耐心,但每一分付出都是值得的。
看到阳台上那盘未完的象棋,我想起爱因斯坦的话:"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或许是我们能给予他们最宝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