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五味三餐,中国人的记忆根植在现实生活中。
《人间知味》以最有中国味道的文字,将中国人的记忆和心灵,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相连。让经历世俗波澜的人们,品尝种种人生滋味之后,在最平常的一饭一事中,也能感受生活的乐趣。
【食·五味】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中国不少省份的人都爱吃辣椒,四川更甚,但有人实在受不了。几个演员去吃汤圆,一个唱老旦的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白了她一眼:“汤圆没有放辣椒的!”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广东人爱吃甜食。“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嘢!”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膳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老乡说:“我倒要尝尝。”夹了一小片入口:“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我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
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吃·本味】
为什么“切脍”生鱼活虾好吃?曰:存其本味。
淮安中学食堂里有一次做狮子头,一大锅油,狮子头像炸麻团似的在油里翻滚,捞出,放在碗里上蒸笼,下衬白菜。一般狮子头多是红烧,食堂所做却是白汤,最能存其本味。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东西。豆花只是一碗白汤,啥都没有。豆花用筷子夹出来,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就着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很美。北京的豆花庄的豆花乃以鸡汤煨成,过于讲究,不如乡坝头的豆花存其本味。
中国人吃鸡之法有多种,有广州盐焗鸡、常熟叫花鸡、昆明汽锅鸡。汽锅鸡的好处在哪里?曰:最存鸡之本味。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叹·野菜】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是中国的主要蔬菜。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纲目》已经将它列为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够惨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后来全国普遍种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齐白石题画中曾提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中之王,何也?”其实大白菜实际上已经成“菜之王”了。
幸亏南方几省还有冬苋菜。吴其浚那样激动,是为葵鸣不平。其意若曰: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东西;它并没有绝种!它就是冬苋菜!您到南方来尝尝这种菜,就知道了!
【命·生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浇了水,不大一会,她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一颗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堆着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道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欢喜。这几片绿叶使人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令人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人·乐趣】
“烤”本身就是个乐趣。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高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儿彪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
这个两层楼的饭馆,座位经常总是满的。招呼那么多客人,却只有一个堂倌。这位堂倌真是能干。客人点了菜,他记得清清楚楚(从前的饭馆是不记菜单的),随即向厨房里大声报出菜名来。如果两桌先后点了同一样菜,就大声追加一句:“番茄炒鸡蛋一作二(一锅炒两盘)。”听到厨房里锅铲敲炒的声音,知道什么菜已经起锅,就飞快下楼,(厨房在楼下,在店堂之里,菜炒得了,由墙上一方窗口递出)转眼之间,又一手托一盘菜,飞快上楼,脚踩楼梯,噔噔蹬蹬,麻溜之至。他这一天上楼下楼,不知道有多少趟。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里把账算好了,大声向楼下账桌报出钱数:下来几位,几十元几角。他的手、脚、嘴、眼一刻不停,而头脑清晰灵敏,从不出错,这真是个有过人精力的堂倌。
看到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兴的。
原文:读书•《人间知味》:感受生活的乐趣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