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人还在争论传统产业存废时,山东信发集团用一根烟囱的转身给出解法:把污染包袱变成技术跳板,让循环经济从“降本工具”升维为“利润引擎”。从被迫转型到主动领跑,这家山东民企的逆袭证明——在极致创新面前,没有所谓的“夕阳产业”,只有不敢革命的思维定式。

早在十年前,信发集团还是环保督察的“反面教材”:13台小火电烟囱昼夜喷吐黑烟,8000辆运煤车排出2000吨污染物,厂区家属楼常年门窗紧闭仍难逃煤尘侵袭。而今天,这家曾经的“高耗能大户”却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头部卖家,2024年仅在前10个月利润逆势就增长54.8%至240.2亿元。这场蜕变背后,是一场被逼到绝境的产业升级豪赌——砸320亿元爆破落后产能,换上全球最先进超超临界机组,让每度电煤耗直降25%至248克,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仅为国标的1/35000。
当行业因铝价倒挂陷入亏损时(市场价20500元/吨,行业平均成本22000元/吨),信发却凭借“循环账”实现吨铝万元盈利。其秘诀在于:全产业链闭环:自建铝土矿、氧化铝厂、自备电厂,将电解铝三大核心成本(氧化铝、电力、碳素)压缩至市场价的40%;极致循环:电厂余热驱动铝厂生产,电石泥替代石灰脱硫,一粒石子被“吃”六遍直至变成石膏板,年省百亿;数字赋能:引入大数据实时监控13500度/吨的电解铝耗电,通过锅炉暖风机技改年节煤15万吨,成本再降1.5亿元。

这套“技术+模式”组合拳,让信发实现了废水养鲈鱼、粉尘浓度0.153毫克/立方米的生态奇观,更催生46项全自动化流程和全球最大间冷塔,年节水相当于16个大明湖。
不仅如此,信发在面对电解铝行业“今明两年减排650万吨二氧化碳”的政策高压,信发早已布局转型:能源革命:投资18亿元将水冷机组改为间冷机组,同步推进风电、光伏项目,2025年绿电占比剑指30%;精细化工突围:聚氯乙烯产业链衍生出电石泥循环利用技术,有机硅、氟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打开新增长极;数字底座构建:借力财务共享中心实现46个核算流程标准化,业财一体化系统支撑5条循环链高效运转。

信发的升级之路充满“苦行僧”式的执念:招标只选世界前三设备,输煤系统改造推倒重来十余次,甚至把淡水鲈鱼养进循环水系统只为验证水质。这种极致主义渗透到每个细节——运输革命:斥资4亿建9条铁路专线,煤炭运输扬尘从“蘑菇云”变为全封闭管廊输送;超前投入:选用30年免维护金属材料建造吸收塔,单台机组多花3500万但省去5年一换的玻璃鳞片成本;人才锻造:中层干部驻守工地直至首台超超临界机组投产,用“一元一角”的制造业定力对抗资本诱惑。
这样的信发集团,这样的民营化企,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