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谍战剧的人都知道,很多男女主人公都是在假扮夫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被对方的爱国主义精神所吸引,逐渐相知、相许,成为了真正的夫妻。其实,这种现象是有现实依据的。在革命年代,也有很多这样的革命伴侣,陶铸和曾志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妻。

陶铸出身于书香之家,家中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气息。其父亲作为一位爱国人士,对当时腐败落后的社会现状非常不满,为改变这种局面,加入了孙中山的革命队伍,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然而,在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革命人士遭到迫害,他的父亲就是在这个时候牺牲的。
父亲牺牲之后,陶铸与母亲生活的非常艰难,为减轻家中的负担,他辞别了敬爱的老师,退学回家。
但是,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的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心中也有着一腔热血,希望能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他十分清楚学习的重要性,从没放弃过学习,工作之余,时常能看到他读书的身影。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26年,陶铸凭借自身丰富的学识考入了黄埔军校,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军事技能,还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并深感认同,最终,在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我党的一员。
此后,他积极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尽心尽力为党做事。
就拿厦门劫狱这件事来说,正是陶铸的英明指挥,使我方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彼时,我党一些被关押在厦门监狱的重要人员,即将被国民党方面处决。面对这样的境况,党组织决定进行劫狱,使用暴力手段将被捕的同志救出。陶铸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党组织委以重任,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任务。

当然,陶铸也没有辜负党组织的信任。接下任务后,他迅速展开行动,组织人员进行讨论,制定了里应外合的营救策略。
一番探查之后,他安排一部分人员,利用探监的机会,进入监狱内部,负责将狱中的同志带出,而另一部分人员则被他安排在监狱外部,负责吸引看守人员的注意,为进入监狱执行营救任务的人员争取时间。
就这样,在他的指挥和相关人员的密切配合之下,我党没有浪费一兵一卒,圆满完成了这次营救任务。

陶铸的出色表现,在党内广为流传,同志们都对他的才能非常敬佩,曾志也是其中之一。
1933年,出于工作需要,陶铸与曾志在党组织的安排之下,结为了假夫妻。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陶铸对曾志这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有了深刻的了解,曾志也对颇具指挥才能的陶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志同道合的两人都对彼此非常敬佩。于是,两人弄假成真,走到了一起。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两人虽然时常分隔两地,但是,情谊并没有因此减退,反而因为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而愈加浓烈。

六七十年代,陶铸与曾志夫妻二人遭到了错误批判,被迫分离。分别之时,陶铸的身体已经开始出现病痛,还没等到两人相聚便先离世。
风平浪静之后,曾志将搜集来的证据交到邓公那里,希望能为丈夫平反。这些证据中夹杂着一首陶铸写给她的诗,她将其读给了邓公听。诗中这样写道:“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听完后,邓公及其夫人卓琳都感触很深,连眼泪都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