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因为爱上朝鲜姑娘,一名志愿军退出中国国籍,后来如何?

历史也疯狂了 2024-08-06 01:10:53

二十世纪50年代,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军对朝鲜发动武装干涉,入侵朝鲜。朝鲜境内战火纷飞,大有波及我国边境之势。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护中国的领土和东北边疆,英勇地跨越鸭绿江,历经三年艰辛,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很多人不知道,在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其实曾诞生出了一段异国情缘,绽放出了中朝的爱情之花。

一、烽火佳人

王兴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进入朝鲜后,主要在兵站工作,负责为前线储备和运输物资。

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议,宣告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胜利,可是朝鲜遭受了战火的洗礼,国内秩序已经被打乱,需要重新建立。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担起重任,采取陆续撤离的方法,为朝鲜的重建作出自己的贡献和帮助。

作为为部队提供补给的兵站,通常是随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返回中国的。 就这样,王兴复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留在了石岭,被分配到当地村民家中,也是在这里他遇见了要和他携手一起度过余生的女孩。

吴玉实生于1941年,在战争结束时,她还是一个天真无邪、充满浪漫气息的姑娘。正处于少女时期的吴玉实就对志愿军有一种浓浓的爱慕之情。她的双亲都是淳朴的农民,膝下共有七个孩子,四个男孩,三个女孩,令人惋惜的是,两个儿子在参军的时候牺牲了,另外两个儿子则因生病英年早逝。

失去了哥哥弟弟的吴玉实看见志愿军甚是亲切。

在王兴复的帮助下,家庭的重担减轻了,经历战火后沉重的心也得到了抚慰。

在当时和平的氛围下,王兴复带吴玉实一起看电影、参加联欢会、参观兵站等等。两人的感情,就是在这样的相处中产生的。

只是,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严明的纪律,不允许志愿军与驻地朝鲜人结结婚,即便是爱意涌动也是绝不能表达。

二、大胆决定

王兴复因为志愿军中的规定,只好隐藏心意,以哥哥的身份守护着吴玉实。

直到1958年周总理做出了在年底之前将志愿军全部撤离的决定。这一决定让驻守朝鲜的大部分志愿军高兴万分,而对王兴复来说,却是一片茫然。

若是此时撤离,那么他和吴玉实也许就永远错过了。于是,王兴复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吴玉实结为连理枝,即使她比自己小9岁。 王兴复十分清楚,如果自己要娶吴玉实,就必须从志愿军中复员,并且留在朝鲜。为此, 他首先去找了吴玉实的父亲,表明自己的想法,吴玉实的父亲对此表示非常赞成。

而后又找到吴玉实,说:“我就不走了,就呆在朝鲜,求娶你为妻?”

这么多年的互帮互助,在相处中吴玉实对王兴复也饱含情意。毫不犹豫,斩钉截铁道:“你留下,我跟你结婚。” 随后王兴复就将这个决定上报给组织,中朝高层因此而震动。为维护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为了给这对情侣一个美好的结局。“就地复员”的请求,几经审批后,终于成功。

王兴复激动地拿着最终的文件,和吴玉实来了个亲密的拥抱:“组织上认可了,我们永远都不会分开。”

最终,王兴复留在了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向朝鲜政府递交了结婚申请,想要将自己喜欢的姑娘娶回家中。

三、落叶归根

1958年,中国政府鼓励海外华人加入朝鲜国籍籍。

王兴复是海外华人中相对比较活跃的人物,自然要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 1959年冬,他加入了朝鲜籍。 这对夫妇从婚后就非常恩爱,生育了七个子女。

纵然过得很好,可是朝鲜对于他来说仍然是异国他乡。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故土的思念就越强烈,总会想起起家乡的一些有趣的、令人怀念的事情,正映衬了王维的那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国人都讲究落叶归根,王兴复在外面呆了这么长时间,心中也有了这个念头。

1967年,王兴复了放弃朝鲜公民身份,重新获得中国公民身份,并在中国安家落户。

身为人妇,吴玉实对丈夫的选择毫无保留地表示支持,她说:“丈夫若不是为了娶我,回到中国之后,他一定会有一番成就。”

而这个结果的背后,正是王兴复为归国所做的不懈努力在支撑。

1963年,王兴复首次向朝鲜方面递交了在中国定居的申请书,但是,未获批准,仅被准许回国探亲。

70年代末,他以中国籍的华侨身份向中国驻朝使馆申请回国定居,得到了大使馆的同意。

不过关系到孩子的国籍,朝鲜政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同意了他的要求。

王兴复于1981年返回中国,并与他的妻子和六个子女一起在中国安度了晚年。

这段爱情,跨越了地域、年龄等种种阻碍,终于走到了一起。此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不仅是一种伟大爱情的见证,更是一种中朝友好的象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