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高考”经济

界嘉说趣事 2024-06-10 01:28:31
又逢一年一度高考季,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寒窗十载,一朝题名。高考,是青年人的热血拼搏,也是社会的热切期待。 有人将今天的高考比作古时的科举,虽两者有诸多不同,但却都是选拔人才、承载梦想的所在。 科举制自隋朝创立,在唐代正式定型并发展,于宋代得以完备,至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古代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一次。特别是考中进士,那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随着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的落幕,延续了1300多年的制度被废止。 自此,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历史舞台。1952年,建立起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全国考生有570万,录取率仅4.8%。 随着高考越来越受重视,衍生出了今天的“高考经济”。主要集中在:各类“考试宝典”、辅导培训机构、住宿的“考生客房”、饭店的“高考套餐”等等。那么古代的科举考生,是否也有类似的经济支出呢? 实际上,对于古时赶考的读书人来说,车马费、舟船费、住店打尖,以及服装笔墨等各项费用,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清代书生在科举落第后,顿觉凄凉:“费银数百,如泥牛沉海,毫无消息”。之后,竟仰头大哭起来。 之一:教辅和培训机构 科举教辅史上“吃螃蟹”的第一人是白居易。这位大诗人不光自己诗写得好,对科举考试的理解也非常到位,他编纂的教辅《策林》类似于历年必考真题合集。 对于唐朝科举的进士科来说,最大的重难点就是策论。于是,白居易把常考的策论题目分成八大类,并就这八个方面写了几十篇范文。当然,这本书最大的卖点,还因有很多白居易本人备考科举时用过的绝招。毕竟,他本身就是个“考神”,中举时是“十七人中最少年”。 比起将希望押在考题上,还有人想到了建立系统的培训学习机构。公元808年,李宽在湖南衡阳北边的石鼓山上,利用手上为数不多的闲钱,开了一所石鼓书院。 书院输出科举人才的培养模式,到宋代变得更加成熟。 宋代培训达人吕祖谦,进士出身,他办的学院就有相当的课程是专为科举而设。培训生们会领到一本黄册子《东莱博议》,里面列举了一些必考提纲及历年高分答卷。专门有诗云:“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 吕老师不光教材编得好,还善于押题,据传曾押中了科举的考题。如此,连朱熹都心动了,赶紧把儿子送到此处学习。 有统计,在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书院就多达700多所。 明、清的科举培训,比“高三”有过之而无不及。彼时书院更呈爆炸式增长,达到了1000多所。这些书院高薪聘请名师精编标准的八股范文训练学生,还会给学员发放教育心得和考场指南。《儒林外史》里描写的马纯上虽迂腐却是公认的大儒,他精编的《历科程墨持运》就是畅销的优秀选本。 之二:出行交通费 古代出行,不像我们现在有飞机、火车、汽车这么快捷又方便,所以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有钱人家一般用马来代步,贫寒之家则用驴,甚至步行。还有长途的,可能会选择水路为主,就需要租船。光这部分交通费(包括乘船、坐车、骑马等)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唐懿宗咸通年间表现最为明显。科举之前,豪门贵族的子弟皆是高头大马到场,而家境贫寒的考生只能骑驴进城。 因为在唐朝时,马的价格并不低。《新唐书》记载,贞观十年长安城一匹马是25000文钱,到中唐《广异记》里记载建安县一匹马是45000文,约等于十几两黄金。按现今的购买力,大概几十万,彼时一匹马的价格就相当于现在一辆轿车了。 此外,远途的考生会选择租赁马匹。因路途遥远,甚至需要更换两三次马匹,这对于马匹出租市场却是一门好生意。比如,唐大中年间的进士王璘,因为身上的盘缠不够买下一匹马,只能在市场租马去京师。 清代林伯桐著《公车见闻录》,写的就是作者自己多年赶考经历,走什么路线,沿途注意事项。他记载从广东到京城一般要历时两三个月,长达八九十天的日子都是在路上。 清朝会试一般在二三月份举行,广东学子在寒冬就要开始准备出发,到了京城已然是春天。 之三:“京漂”及“高考房” 再说住宿,今天的考生绝大部分是在本地考试,若离考场远的会预定附近的酒店宾馆。但古时,会试和殿试都是要长途跋涉赴京赶考的,大部分人不得不短期或长期租住在京城。 唐朝时,除非有亲朋在京城可提供住所,其他人要么住客栈,要么就是租赁道观寺院,只是后者较前者花费更少一些。《道藏》中有记载,说当时一位学子选择租赁道观居住,花费在500文左右。 宋朝时流传着一句俗语:“士子赶考,钱井经商。”所谓“钱井经商”,就是出租房屋获利。 每逢科举,大量的外地考生涌入京师。《东京梦粱录》记载:“此科举试三年一次,到省士人不下万余人”,还有《夷坚志》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在科考期间,“诸路士人,比之平常十倍,有十万人纳卷”。 其中,多数士子是居住在抵店。彼时京师涌现大量抵店,并且价格因时水涨船高。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包青天和公孙策往开封赶考,就住在一处专供士子投住的抵店。 有记载,宋代最多时有一年40万人赶考。但据相关数据,在科举中考中进士的概率不超过千分之一。可见,考取的只是极少数,大量落榜而又不甘心的学子就滞留京师再战。于是“京漂”们或独租或合租,租期短则一年,长则数载。这样,又给房屋租赁业的长期市场带来商机。 明清两代,进京赶考居住的地方,就是今天“高考房”的前身——藏身京城胡同儿里的“会馆”。《北京市宣武区志》统计,至清末民初,宣南有会馆511处。 会馆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由当地乡贤、官员捐资在京设立,接纳本地考生入住,堪称“明清北漂考生据点”。至于房费,一般象征性的收一点儿。考生中举后,其名匾就像今天的“高考光荣榜”一样,挂在其下榻的会馆内,激励后辈。电视剧《天下长河》中,治河大才陈潢、江南第一才子高士奇就寓居在江浙会馆。 之四:日常支出及社交、宴请 除上述,吃饭、穿衣这类必须的日常支出也不少。 宋朝读书人去京城应试的花销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路费盘缠,二是京城吃住花销。据史料记载,在南宋时,一名学子若赴京赶考,即便路途很近且注意节俭,也需花费至少三万文钱,如果路途遥远一些,多达6万甚至9万文以上。 在京城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的最低生活费是多少?有史学家的推算,以北宋为例,每人每天最低需要20文钱。到南宋中期,生活费需30文。至南宋后期,物价上涨,每人每天在京城的最低生活费得110文。 《少年包青天》中有这样一幕:包大娘为包拯筹集上京赶考费用,借了30两银子。若按购买力,30两银子大概就是现在的3万多块钱了。 当然,到达京城后还有很多的活动等待考生们,读书会友或者社交,都是另外的消费。 唐朝的科举,不仅看卷面成绩,还很重视个人的声望,因此当时的考生们都非常热衷社会交往,广泛交友,以便得到有名之士的赏识。而要想获得他们的重视,免不了花重金购置礼物馈赠,所以礼尚往来也是当时考生的一项大花费。 此外,还有筵宴、赏赉等。筵宴主要有上下马宴、鹿鸣宴、读卷官宴、恩荣宴的相关支出,赏赉主要有举人、进士、庶吉士、落第者、考官等赏赐支出。《梦华录》中,顾千帆是二甲进士第五名,赏赐范围必然有银两、官服以及各种商业互吹的宴请。 顺便提一下古代著名的科举“四宴”,即文科的鹿鸣宴、琼林宴,武科的鹰扬宴、会武宴。 乡试放榜之后的宴请叫鹿鸣宴,取自《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鹿鸣”二字;殿试考中三甲的考生参加帝王宴请叫琼林宴。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后的宴会,同取自《诗经》的“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而最终殿试成为一甲状元的武人,参加兵部的宴请则叫会武宴。 古代的“高考”经济
0 阅读:0

界嘉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