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7年,鳌拜列出24条罪状,想处死苏克萨哈,但康熙不同意。谁知,鳌拜却挥舞着拳头,逼近康熙,康熙吓得连连后退。
鳌拜出身将门,武功卓越,以军功起家。
皮岛之战,鳌拜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不得此岛,勿复见王。”他奋勇杀敌,攻克皮岛,凯旋而归。
松锦之战,他更是灵活迎敌、果断乘胜追击,大败明军步兵营,战功赫赫。因为,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皇位。鳌拜带领一众将士,坚决拥护皇太极之子即位。在武力的威迫下,多尔衮作出让步,让皇九子福临做了皇帝,自己退居摄政王。
然而,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却对鳌拜展开了报复。不仅得了战功不给赏,反而找个由头革职、罚款。更在1624-1650年间,被论死罪3次,后虽交了罚款免了死罪,却还是被降爵了。
直到顺治登基,得知鳌拜曾与索尼等人发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心中大为震动,开始重新重用鳌拜。
从此,鳌拜的事业就像开了挂,一度位及人臣。
1661年,康熙去世时,甚至将他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同任命为辅政大臣。
可是,权力是会让人迷失双眼的。恐怕就连顺治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心,却给儿子康熙埋了颗定时炸弹。
鳌拜虽然战功赫赫,但是轮资历,他排在老末。但他却不甘心,想要将权力都攥在自己手中。
索尼年岁已高,基本上不怎么参与争斗,总是以身体有恙为由,躲开争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遏必隆是个墙头草,哪有利益,就往哪边倒。
所以鳌拜首先要对付的就是苏克萨哈。于是,他翻出了21年前的旧账。
这里提一下,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鳌拜是镶黄旗人。
当年,多尔衮大权在握时,曾经让正白旗与镶黄旗交换了领地。交换之后,正白旗占到了富得流油的领地,而镶黄旗则被迫去了贫困之地。
八旗制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鳌拜抓住了这个由头,想将领地交换回来。但此举却弄得旗民怨声载道,派去的大臣们回复,旗民不想换。
鳌拜知道后,竟然直接在大殿上暴怒,“你们根本没把皇上的命令放在眼中。”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哪是皇帝的命令啊。
康熙此时还没有亲政,他想索尼、遏必隆征求意见,但这2位都不想因此惹怒鳌拜,而苏克萨哈却是力争到底。
没想到,此刻鳌拜竟不顾君臣之礼,径直走到康熙面前,提笔就写下了将这些人处斩的诏令,然后转身就去颁布命令了。整个过程,他都没有看过康熙一眼,而康熙只能生闷气。
没过多久,索尼病故。苏克萨哈请求去为先帝守灵,其实他是想用这招逼迫鳌拜交出权利,谁承想,鳌拜根本不吃他这套。
而且,还有个墙头草遏必隆,直接就偏向鳌拜了。他随即找了一帮大臣,给苏克萨哈定了24条大罪,并拟定将苏克萨哈一族全部处决。
但康熙没有批准,鳌拜竟然“攘臂上前,强奏数日”,康熙吓得连连败退,最后只得同意了。
此时,康熙虽年幼,但别忘了,他身后还有个孝庄。孝庄是何等精明之人,她怎会看不出鳌拜的想法。
于是,她开始给孙子康熙筹谋。在康熙12岁时,孝庄就安排他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并立她为后,同时还把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纳入后宫,封为皇妃。
纵然索尼想带领家族避开争斗的漩涡,但孝庄为了康熙,岂会放过他这尊大神,而且还捎带手把他的儿子索额图,拐到了自己的阵营。
而遏必隆的女儿嫁给康熙之后,就是皇亲国戚,无论利益怎么偏向,他的心总会偏向康熙一些。
孝庄的这一波操作之后,直接将4位辅政大臣中的2位,拽到了自己的阵营。
而另外2位鳌拜和苏克萨哈,根本没用孝庄操心,就自己打起来了,并很快就分出了胜负。
虽然有孝庄运筹帷幄,但康熙毕竟年少气盛,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脾气。
倭赫、西住、折克图、觉罗赛尔弼,是顺治留给康熙的侍卫,非常衷心。鳌拜很早就想除掉他们。
谁知,这4人竟将刀递到了鳌拜手上。
一次,4人擅自骑了御马,被鳌拜发现。鳌拜随即被以“大不敬”为由,来了个先斩后奏,将他们全杀了。
康熙知道后,非常生气。正好看见鳌拜的党羽吴良辅,正要去给鳌拜送八宝玻璃屏风。这可是宫里的东西,康熙直接以偷盗之名,把他抓了。
康熙本想打他几个板子出出气,谁承想,吴良辅却旁若无人地高呼,“鳌中堂救命”。这一次,直接激怒了康熙。他直接下令,将吴良辅杖毙了。
随后,康熙借着玩耍的由头,训练了一支贴身护卫队,并利用这支小队,成功将鳌拜抓获。
但康熙念及鳌拜立下的汗马功劳,并没有将他问斩,而是将他“囚死于牢中”。
鳌拜的骄横,在清朝的权臣中,也是很少见的。
对于任何一个稍微有些抱负的皇帝来说,都不可能让这样的臣子骑在自己头上的。
即便是忠心耿耿的臣子,还要想一想“功高盖主”的事呢,更何况是鳌拜这样的。
路在脚下,选之前,先注意自己的身份,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以免惹麻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