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起点是什么?
原创 方华 方话
2025年04月24日 19:00 上海

教育起点是什么?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解读。教育起点是“真”。这是我的解读和理解。
我为什么会把“真”作为教育起点呢?
我对教育的解读与理解也有很多种,其中,对教育有一种解读和理解,那就是“教育,求真、为善、臻美”,其中,我坚信“真”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真”的教育,一切皆为“空”。

01
“真”,是教育之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顾明远先生教育基本观点之一。教育是爱的艺术,这说明教育是人类人性光辉与群体文明的具体表现。
“真”,为什么是教育之根呢?
教育的“真”体现在知识方面,如:横平竖直的汉字书写,1+1=2的数学基础,速度=距离÷时间的物理公式,光的折射定律,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之间关系,南北半球划分与特点和黄河、长江的起源与作用,李白、杜甫、李清照的诗词,如何计算不同三角形面积、边长,牛顿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苏格拉底、孔子、笛卡儿等先贤哲人,等等。这些都是“真”的。
教育的“真”体现在技术方面,如:实验操作,木工手工,机械操作,插花剪纸,厨技厨艺,种菜种地,无人机与航模,象棋、围棋,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单杠、跳远,素描、水彩、油画,简谱、试唱、五线谱,等等。这些都需要“真”的。
教育的“真”体现在价值方面,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价值之美,体现教育追求“真”,如:教师的教是真教,教师追求是求真,教师教学生求真;学生学做真人,学生真学、真做、真成长;等等。没有教师的真教,没有学生真学,没有教师教学生求真,没有学生想做真人,教育的价值何在?又为何需要教育?
教育的“真”体现在成效方面,教育指向育人,教育成效表现为育人,育健康之人,育积极之人,育快乐之人,育幸福之人。健康之人、积极之人、快乐之人与幸福之人的标准是什么呢?遵守社会基本规范,如:法律与公共道德,自食其力,承担基本责任,等等;自我感知,如:感受到健康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知到积极带来的快乐与幸福,等等。而这些都是人的“真实”体验与情感需求。

02
“真”,是教育之力。
教育不真,则教育无力前行。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内容与场景要与学生真实生活融合。知识本身是抽象化的概念,缺乏具象化感知与生活化体验的抽象化概念,会让学生难以有真实感受。没有感性的认知,只有理性的抽象概念,会大大削弱学生理解能力与思维锻炼,这将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能力与效果,也大大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体验。跨学科学习、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化学习等教育教学改革,实则是立足教育目标需要与学生学习规律需求相结合,让教育回到真实社会、生活和学习的真实状态,使之现实生活具象化与知识概念化有机的融合。
“真”,是教育之力。教研科研是用科学方法,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如:教研科研是服务教师,帮助教师,引领教师,从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按理来说,教师大概率或大多数教师应该是乐意参加教研科研活动的。可是,各区域或学校,教师参与教研科研的热情,实际上并没有与理论上成正比,这是为什么?有人说,是教师问题,教师拒绝改变,喜欢习惯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参与教研科研积极性不高,肯定有教师问题,但也不排除还有其他原因。我们教研科研是否在“研真问题”,是否把“真问题研出来”,是否“研教师所需的真问题”,是否“研的真问题能帮助教师”,是否“研出的成果能够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等等。
“真”,是教育之力。教育之真,体现在让学习主体学生能真正出现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并在不同环节发挥不同作用。如:我们经常说,教育服务每位学生,在教育现实中,是教育服务每位学生需求,还是学生服务教育需要;是学校服务每位学生需求,还是学生服务学校发展需要;是教师服务每位学生需求,还是学生服务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等等。
如果,教育缺乏力量,那么,就是因为教育缺乏“真”。没有教育之“真”,就无教育之“力”。“真”是教育与教育者力量之源泉,也是促进学生学习之动力。

03
“真”,是教育之难。
做真人,做真事,看似是最基础的要求,让我们说出来、写出来,好像很轻松,看看宣传报道,领导讲话与讲话稿,好像都不是什么事。笔者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真”做与做“真”,这还不是最基本的应该吗?这还不是再简单不过的简单吗?纵观现实,现实中教育的种种现状,能够坚持“真”做与做“真”的学校、校长、教师,还真的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学校,真正的校长,真正的教师;能够坚持“真”做与做“真”的教育局、教育局长、教育局机关人员、教研科研人员,还真的可以称之为优秀的教育局、教育局长、教育局机关人员和教研科研人员。大家看似奇怪,为什么连最起码的“真”做与做“真”,都做不到呢?是不是我们教育系统整体素养都不行?可能是,也可能不仅仅是。其实,我们只要把“教育”两个字换成其他行业的名字,他们的情况并不一定有多好,有可能比教育系统还要糟糕。
教育,是一门专业属性和要求很高的行业,是一件涉及面很广社会行业,是一件社会价值标准高的系统工作。正因如此,教育的“真”,本身就存在争议。争议教育的“真”是什么?争议谁做的教育是“真的教育”,谁做的教育是“伪教育”。这些争议给教育披上一层“迷彩服”,让人真伪难辨,导致教育相互指责与怀疑,指责与怀疑别人做的教育是“伪教育”,同时,又被别人指责与怀疑,自己的做的教育是“伪教育”。

04
“真”,是教育之善。
师者,父母之心也。这句话能证明“教育,教人从善”,是教育与教育者的价值追求。浙江省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一句教育名言,能道出教育之善,那就是“教育理应以慈悲为怀”。
教育之善是教育价值追求,认可这个观点的人应该是大部分。但是,教育之善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如果思考过,那么,您的观点是什么?笔者认为,教育之善建立在教育之真的基础上,没有教育之真,就不可能有之善,如果有,那这个教育之善的“善”,就是“伪善”。
我们看到,听到好多滑稽的现象。我们有多少学校,为了保证学生规范、有序和安全,我们想出了多少规章制度与要求,总结出多少朗朗上口的易记、易懂的“口号”。如: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做规定的事情。又如:为了怕学生课间“玩疯”,而减少课间休息时间;为了防止学生攀爬危险,在走廊、楼道、窗户用铁丝网封闭;等等。
以上这些做法的初衷是为了学生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之善。但是,这些做法与学生身体,与学生心理,与学生年龄特点等方面的情况相符合吗?与教育规律和科学性相一致吗?如果不相符合,也不一致,就说明这些教育行为是“失真”,那么,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价值追求的“善”,还可能是“善”吗?
我们还看到一些教育现象,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我们会想尽办法,或称之为不惜代价去完成。这些目标有教育教学目标,有学校发展目标,有考核评价目标。为了达到或达成目标,我们不惜打破教育教学常规,改变教育教学常态,甚至牺牲学生部分权益和部分学生发展等行为;等等。试问,这是教育的“善”吗?
以上这些现象出现,我们会为自己找出更伟大、更华丽、更具有迷惑性的理由。如:我们是为了更远或更大的“好”,有学校的“好”,有校长的“好”,有教师的“好”,这些的“好”,最后都会是为了学生的“好”,等等。在这些光彩鲜艳的理由下,我们可以理解这些现象的价值追求是“善”。但是,这些现象都违背教育的起点,那就是“真”,所以,这里的所谓“善”,是“伪善”,而不是真善。

05
“真”,是教育之美。
教育,向美而行。教育终极目标,让人变得更幸福,让家庭变得更和睦,让社会变得更友善,让人类变得更温和。这里的“幸福”“和睦”“友善”“温和”,可以用“美好”或“美”来表达。
医美,虽然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还是被人接受。不被一些人认同的原因,是说其“做假”,从而使我们看到的“美”失真,由此可见,人们对美的追求,还是有前提,那就是在“真”的基础上。但还是被一些人接受,因为,当人看到美好事物时,总是会被人眼前“真实”的美打动,从而认为这是“真的美”。
教育之美体现在教育者求真之美,教育内容概念与具象丰富之美,教育方式多样与多法技能之美,教育空间与资源呈现之美,教育评价与管理引领之美,学习者兴趣、习惯、疑惑、体验、追问等投入之美,等等。
教育,不能学习“医美”中的“做假”,而应把“医美”看成变化,如同教育使人改变,使人进步。
教育之美,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教育在求真,在为善中,产生了美,这个美并非具体的,并非静止的,也并非物化的,而是在教育的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美。故,教育之美,与“医美”之美不是同一概念之美。

教育的起点是“真”,没有“真”,就没有教育;教育的终点是“真”,没有“真”,教育就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