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喊话”治拖堂:创新管理的人性化探索

才干王营评 2025-04-24 09:04:42

“视频喊话”治拖堂:创新管理的人性化探索

王营

近日,杭州某学校推出了一项新举措: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观察课堂,一旦发现教师拖堂,便通过视频系统进行喊话提醒,确保学生能够享受到完整的15分钟课间休息。我认为该校的这一创新举措并无不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在教育管理上的与时俱进和人文关怀。笔者曾在《教师“拖堂”问题并非无解》一文中介绍过一所学校采用“三段铃声”治理拖堂问题的经验,与杭州这所学校的“视频喊话”做法异曲同工,都旨在从细节入手,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拖堂,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课堂细节,实则折射出了教学管理中的一大顽疾。在很多学校,拖堂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了一些教师的“习惯动作”。下课铃声响起后,教师们或因为教学任务未完成,或因想多讲几句重点,或因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而不自觉地延长了授课时间。然而,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出于好意,却往往适得其反,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课间休息,还可能对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拖堂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大脑得不到正常的课间休息,精神疲劳,直接影响了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拖堂还占用了学生上厕所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此外,拖堂还直接延误了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准备,使得学生在进入新课时仍处于上一节课的“余韵”中,难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拖堂问题虽小,但影响却不容小觑。

针对拖堂问题,许多学校都进行过治理尝试。比如,下课时用音乐提示、学校教导处跟踪检查、将其定性为教学事故等等。然而,这些措施往往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时间一长便“死灰复燃”,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在我之前介绍的“三段铃声”经验中,学校通过设置预警、缓冲和下课三段铃声,既留给老师课堂收尾的时间,又提醒其要准时下课。这一做法从细节着眼,用铃声提醒教师和学生下课,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能起到较好的警醒作用。它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既尊重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又保障了学生的课间休息权益。

“三段铃声”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关键在于它抓住了拖堂问题的核心——教师的教学计划性和时间管理能力。通过铃声的提醒,教师们能够更加自觉地规划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节奏,从而避免拖堂现象的发生。

杭州这所学校推出的“视频喊话”举措,可以看作是“三段铃声”经验的升级版。它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观察课堂,一旦发现教师拖堂,便通过视频系统进行喊话提醒。这一做法不仅更加直观、高效,而且更具人性化。

首先,“视频喊话”能够实现对课堂的实时监控和及时反馈。通过监控系统,学校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拖堂现象并进行提醒,从而有效遏制拖堂行为的发生。同时,喊话提醒的方式也更加直接、有效,能够迅速引起教师的注意并促使其改正。

其次,“视频喊话”体现了学校对师生双方权益的尊重和保护。一方面,它保障了学生的课间休息权益,避免了因拖堂而带来的身心疲惫和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尊重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通过温和的方式提醒教师注意下课时间,而不是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最后,“视频喊话”还体现了学校在教育管理上的创新和探索精神。面对拖堂这一老大难问题,学校没有墨守成规、止步不前,而是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这种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肯定和鼓励。

杭州这所学校推出的“视频喊话”举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它表明,在教育管理上,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