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乡村教育,中国不能再拖了

才干王营评 2025-04-26 15:34:12

拯救乡村教育,中国不能再拖了

思想潮

2025年04月24日 21:02 广东

作者 | 杨东平

来源 |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

分享人 |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大家讨论交流乡村教育的问题。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谁为因,谁为果?孰先孰后?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但是我们今天谈论乡村教育的时候有一个新的背景,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后普及教育的阶段,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都已经实现了。有一篇文章已经讲到,学校马上就要过剩,两三年以后幼儿园就会过剩,七八年以后小学就会过剩,这是一个大背景,另外一个就是在农村全面实现脱贫攻坚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乡村教育。

01

没有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乡村教育的复兴

但是正像刚才俞敏洪老师说的,我们只要走下乡村,离城市稍微远一点,看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乡村教育的这些问题都是老问题,都不是新问题,只是在不断演化。“城挤乡空”、城区大班额、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西部落后和“中部塌陷”、农村教师的困境等等都是老问题,怎么办?

看看城市化进程的最新数据,2019年城镇化率 60.6%,但是小学生的城镇化率75.8%,初中生的城镇化率86.5%,分别比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要高15到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大量的农村学生进城上学,这个数字和图表是非常直观的,揭示了我们城乡之间教育巨大的不均衡。

乡村的学校还在慢慢减少。近十年来,乡村小学在不断减少,教学点在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很多小学现在只剩三个年级了,就变成教学点了;乡村的初中也在不断减少,这都是大趋势。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是不可逆的。

那么我们今天想要探讨、想要回答的就是在这么一个新的格局下,我们到底怎么来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农村教育的问题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或者说很大程度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就教育谈教育,没有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乡村教育的复兴。

03

百年之问

乡村教育走什么路,向何处去,这是一个百年之问。

一百年以前,我们乡村建设的先贤,他们都已经深刻地讨论过了这些问题,这些探索非常成熟、有效。

据1934年的统计,全国从事乡建的团体有600多个,建立的实验点、实验区有1000余处。

到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家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核心概念就是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教统筹”, 强调教育与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即“农科教三结合”。国家成立了两个基金 ,一个是“燎原计划”,一个是“星火计划”,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七八年。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三教统筹、农科教三结合的优秀典型。

前元庄就是最典型的,它采取一套班子,校长和书记都是兼任村领导。一所学校使得整个农村脱贫致富, 村庄成为一个学习化的村庄。

到90年代初以后,这种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无疾而终, 然后就走上了一条彻头彻尾的城市化的道路,也就是以与城市相同的升学教育的模式来覆盖农村教育。

05

走向“为生活而教”

这就是“为生活而教”的哥伦比亚的新模式。

这张图上,一个教室、五个桌子、五个年级、一个老师,哥伦比亚有60-70%这样的山区小学,很多学校是教育者一辈子都没到达的,一个老师、一间教室,他们采取了这种“为生活而教”的新的模式的改革。

现在,它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 农村教育的质量学业水平高于城市的国家,另一个国家是古巴。这个很有意思,所以它的模式也在南美国家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广为传播,越南也引进了这个模式。

那么,我们教育的目标、功能、价值究竟如何来认识。

这种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这种“为生活而教”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就是通过将普适性知识与乡土文化、地方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实施适合农村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植根乡土的教育,有根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

其实,我觉得“有根的教育”这个主题并不仅仅是针对乡村教育,中国的城市教育更需要扎根生长成为一个健康的、有价值的教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