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能圣,敢失守乎——曹成公参盟被执,公子欣时守义流亡

伯虎 2023-12-26 12:52:45

周简王八年(前578年)冬,身为曹国公子、曹宣公庶长子的曹成公负刍,在国内发动政变弑杀了兄弟曹太子,夺取了因曹宣公阵亡于麻隧之战后空缺的曹国君位;而在曹国国内深孚众望的曹宣公另一个儿子、曹成公的另一个兄弟公子欣时,顺利地奉着父亲曹宣公的灵柩从晋国返回曹国,抵达国都陶丘后;曹成公以国君的身份接见了公子欣时,然后和他一起举行正式的国丧仪式,安葬了父亲曹宣公。

公子欣时在曹国公室中的人望远高过曹宣公,当初曹宣公在世时,曹国国内就有人想要劝说曹宣公立公子欣时为曹太子,可惜未能如愿;而曹成公发动政变弑杀了亲兄弟曹太子,夺权上位后,因为忌惮公子欣时的威望,一度曾经想要谋害公子欣时,来稳固自己的君位。

因为曹成公是弑储君而上位的,所以对曹成公从来就没有好感的曹国大夫们在公子欣时回国后被,便想发动政变,立公子欣时为曹伯,而废黜篡位的曹成公的君位。但公子欣时为人忠厚善良,从未想过要继承君位,也不想曹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再起内乱。

因此,曹宣公的葬礼一结束,感觉国内会起变乱的公子欣时便准备主动流亡到别国去,以消除曹国即将到来的内乱;之后公子欣时便主动从陶丘回到了自己的封邑,开始做流亡前的准备事宜。

公子欣时为人高洁仁厚,在曹国极得人心,他将要出外流亡的消息传开后,许多曹国贵族和普通国人都想抛弃原有的家业地位,追随他一同流亡,而不愿在国内继续侍奉曹成公。

曹成公原本想要动用武力镇压公子欣时威胁自己君位之事。但曹成公没想到自己还没动手,曹国的贵族和国人们居然主动抛弃自己,想跟着公子欣时一起出外流亡。这一下子,曹成公顿时就慌了手脚,再也不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了,而是马上认怂,去找弟弟认罪、然后协商如何维持曹国社稷稳定的事宜。

公子欣时之所以想要离开曹国出外流亡,并没有以此来提高人望、攫取个人政治资本的意思,他只是单纯地为了避免国家发生内乱,而生出退避之心。既然兄长都已经亲自前来向自己低头赔罪了,同时又向自己保证——绝不会因此追究那些先拥护自己继位、后来又要追随自己流亡的曹国贵族、国人们的过错;那公子欣时还有什么话说,因此便爽快答应了兄长的请求,不再想着出国流亡,而是留下来协助曹成公治理国家。

公子欣时答应了兄长的‘留下来协助治国’的请求后,为了向贵族和国人们表示自己‘绝无觊觎君位’的诚意,便在从封邑回到国都陶丘后,就将自己的全部封地都交还给了国家管理,不留半垄;而因为公子欣时的谦让和顾全大局之举,曹国的内乱在即将爆发之际轻松消弭,弑君篡位的曹成公也总算坐稳了曹伯之位。

但暂时坐稳君位的曹成公没有料到——曹国的贵族国人因为公子欣时的大度谦让,原谅了他的弑君举动,曹似乎已经走出了政治危机;但曹国的大哥、中原诸侯盟主晋国(也就是晋厉公本人)却并没有忘记当初曹成公弑君自立之事,诸侯们要求伐曹以惩不臣的请求,晋厉公还没忘记,该给曹国的惩罚,晋国早晚要落实到位。因曹成公篡位自立而造成的后患,马上就要降临到曹国的头上。

就在曹成公得到弟弟公子欣时的支持、平息了国内的危机,顺利继位一年多以后,也就是周简王十年(前576年)的春天,从麻隧之战后就开始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和军力、民力的晋国,军士和国人们都休养得差不多了,已经到了可以再次实施对外扩张、维持中原诸侯霸主威慑力的时候了。

因此,以霸主自诩的晋厉公便将目光转向了国外,想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打击目标来展示晋国的实力;而曹成公的曹国,恰好就是这个‘被打击的倒霉蛋’,当初晋厉公向诸侯们所承诺的对曹成公的‘秋后算账’之役,即将开始。

于是,打定了以惩罚曹国来彰显霸主权威主意的晋厉公,便以诸侯盟主的身份召集诸侯盟友们前来戚地(河南濮阳西北)举行会盟,以重申晋国联盟之前的盟誓(相互扶持、共尊王室、抵御戎狄蛮夷入侵)。

得到晋厉公召唤的诸侯盟友们们——鲁成公、卫献公、郑成公都亲赴会场参盟,宋国派出的代表是太子成,齐国则由上卿国佐出席,邾国是某位大夫出席;而曹成公为了表示对晋国的敬服和恭顺,自然也是亲自出席此次盟会。

兴冲冲前来赴会的曹成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晋厉公在戚地召开诸侯盟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当着诸侯盟友的面,公开声讨曹成公的弑君篡位不义之举,以此来震慑那些敢于‘作乱弑君’的乱臣(不听话的小弟)。

果然,曹成公刚刚抵达戚地,就被早有准备的晋厉公直接在会盟现场逮捕;晋厉公先是以‘诸侯盟主’的身份狠狠地斥责了一番曹成公,追究他的‘弑君、夺位’之罪,然后让甲士将他逮捕、押往王都雒邑,交由王室关押教训(和当年的卫成公一样的待遇)。

《春秋.经》记载晋厉公逮捕曹成公这件事时,用的是“晋侯执曹伯”这五个字;而左丘明在《春秋.传》中对此加以解释,说当时凡是诸侯国君对治下的百姓们无道暴虐的话,那么其他诸侯代天行道,出兵讨伐并且逮捕了他,就会用“执”字来形容。

曹成公对曹国的社稷、国人们都犯有严重罪行,且曹国百姓无罪,所以他才遭到了晋厉公的讨伐和逮捕;因此,《春秋.经》以晋侯‘执’曹伯来作为记载。

逮捕了曹成公并将其送往王都关押后,晋厉公为了更好的控制曹国,于是授意诸侯们联络留守陶丘的公子欣时,希望他能前往雒邑朝见天子,然后让天子册立他为新任曹伯(以此向公子欣时示好,使他在就任曹伯后对晋国怀有感激之情,以后也敬服于晋厉公)。

但是晋厉公的这番‘好意’传到陶丘后,却被留守国内的公子欣时给严词拒绝了,他还回复晋厉公说:

“古书上曾有这样的话:‘圣人首先要通达节义,其次是保守节义,最下等人的才会失去节义’;做国君这件事,不符合我为人处世的节义,虽然我做不到像圣人那样的道德品行,但是岂敢失去自己的节义。”

公子欣时当初就不愿意和兄长曹成公争夺君位,宁愿流亡也要消除国家的内乱隐患,这一次就更加不肯按照晋厉公的安排,去朝见天子、就任曹国国君了;于是,公子欣时在曹成公被晋国逮捕后,为了避免国家出现动乱,便主动离开了陶丘,逃到宋国避祸去了。

曹成公已经被关押在王都,最有资格继位的公子欣时也流亡到他国去避祸,曹国一时间没有了国君,留守陶丘的曹国大夫们只得暂时代理国政,一边治理国家,一边小心翼翼的观察、揣摩霸主(晋厉公)的心思,以等待时机,图谋将来能顺利地接回曹成公;而这一等,就是一年多的时间。

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七月,晋厉公已经打完了和楚国空前激烈的大会战——‘鄢陵之战’,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晋国的霸业达到了新的顶点;趁着晋厉公正在兴高采烈庆祝胜利、志得意满的时候,代理国政的曹国大夫们才敢派出使者前往新田,战战兢兢地向霸主(晋厉公)提出接回曹成公的请求:

“从我国先君宣公去世后开始,我们国人就有阵阵担忧‘怎么办啊,忧患还没有消除’(公子负刍即曹成公发动内乱、杀曹太子后自行继位);而这个时候,贵国又无故地讨伐我们寡君(扣押曹成公在雒邑),还使得镇守国家的公子子臧(公子欣如字子臧)弃国逃亡,我国的宗庙和社稷久久无人承担祭祀,这是在大举削弱我们曹国啊!造成这种结果,是不是因为我们寡君有罪?可即使寡君有罪,那当初为什么君上您(晋厉公)还要召他去参与会盟呢?君上之所以成为了诸侯霸主,那都是您不丢弃德行和公正刑罚的原因,可您率领诸侯、号令天下,履行道义之责,为什么要抛弃丢下我们曹国呢?我们不敢有其他举动,只是在这里私下向您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希望您能怜悯曹国。”

当时,晋厉公在击败了楚国后,除了大肆庆祝胜利、奖赏功臣之外,下一步的准备就是要继续出兵,发动向郑国的进攻,以惩罚郑国依附楚国的举动;所以,晋厉公对曹国国人(大夫)们的乞求信并没有做出回应,而是装作没看见。

七月底,久久没有得到晋厉公回信的曹国大夫们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虑担忧之心,于是继续给晋厉公写信,请求宽恕曹国、释放曹成公;这一次晋厉公总算有时间来处理此事了,但他没有直接向曹国大夫们回信,而是专门派人前往宋国,给在这里流亡的公子欣如送信说:

“曹人几次向我求情,请我怜悯曹国,释放曹伯回国;我现在告知你——只要你肯回国的话,那么我就送曹伯回去,要是你不肯回国,那曹伯就在王都继续住着吧。”

见晋厉公都如此表态了,公子欣如就不好再继续矫情,那样的话曹国的社稷恐怕都要保不住了;于是,公子欣时爽快地答应了晋国使者所转达的晋厉公的要求,马上从宋国返回了国都陶丘。而晋厉公得知公子欣如已经回国后,也信守诺言,将曹成公从雒邑放回了曹国(不过名义上是用周天子的王命释放曹成公的),继续当他的国君去了(就是不知道周天子本人对此事是个什么反应——当寡人是晋国的典狱长么!)

曹成公得以被释放、顺利回国后,本想重用公子欣如、甚至想要立他为曹国的继承人(以此对晋厉公有个交待),但公子欣如还是坚持一贯的态度,坚决不肯从命,除了之前已经将封邑全部交出之外,这一次,他甚至连曹国卿士的职位也辞去了,一个人退回了私宅,从此彻底隐居,不再出外抛头露面。

见弟弟退避隐居的心意已决,曹成公也不好再继续勉强他,在将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向晋厉公做出汇报、取得了晋厉公的默许后,曹成公就老老实实地留在了国内治理国家,并忠实履行好晋国盟友(小弟)的应尽义务;日后,无论晋国是召开会盟还是出兵讨伐‘不臣’,曹国都是随叫随到,没有任何拖延和推辞,态度端正得很。

因此,曹成公在这之后,安安稳稳地又当了二十年的曹伯(曹成公一共在位二十三年),直到周灵王十七年(前555年)才平安地薨逝于陶丘,总算得以善终。

曹国的故事讲完了,而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而发起的争斗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下一次的争斗目标,就转到了宋国的头上;下一篇文章继续讲述。

3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