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从2018年起步的中美关税争端,一路轰轰烈烈,如今又在数字层面不断激化。
2025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提至145%。
次日,4月11日下午4点,中方针锋相对,将美国输华商品税率由84%提高至125%,并放话“若美方继续加税,不予理会”。
这一瞬间的“数字拉锯”再次牵动全球目光,而对外界而言,更让人意外的是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沉默——“已读不回”。

有人将其视作象征性转折,也有人认为关税战或许可见尽头。但这场博弈果真就此落幕吗?
一、中美关税战的历史脉络回溯这场持续七年的关税博弈,我们不难发现,数字,正是双方此轮较量的核心武器。
2018年,特朗普以“301调查”结果为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
对此中方第一时间宣布“同等规模、同等力度”的反制,一度将对美关税也提升至25%。

这就开启了所谓第一阶段(2018-2020年):关税战初起,双方互征税率一路突破25%,中美商界与投资者普遍焦虑。
期间有几个关键事件,尤其在2018年7月,美国对34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追加关税,随后中国也同步反制。
2020年1月,中美曾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短暂让全球松一口气。
然而疫情冲击加之地缘博弈升级,使得协议后调降关税的愿景并未长久维持,双方在短短数月后再度较劲。

随着拜登政府上台,进入了第二阶段(2021-2024年),焦点从“大规模惩罚性关税”转向对高科技、核心产业的“精准围堵”。
美国平均关税升至78%,中方也从传统关税反制,逐渐过渡到稀土管制、实体清单等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尽管税率表面上没有进一步飞升,但实质对抗却已渗透到供应链、资本市场乃至科技产业里。
2025年4月10日,特朗普再度出手,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将中国商品税率调至145%,一下子让整个关税战升级到极致。

短短24小时后,中方宣布反制至125%,并罕见地表态“数字游戏到此为止,美方若继续加码,我们不予理会”。
这一态度在过去的关税战历史中尚属首次,也昭示着关税手段或已触及经济极限点,因为再加下去,市场已无法承受,徒增伤害却无任何实质收益。
商务部发言人还警告,美国输华商品在现行125%的关税基础上几乎“无处落脚”,贸易“脱钩”隐现苗头。
外界担忧,这个“数字临界值”是不是意味着要进入“关税战终结”模式?还是说只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历史告诉我们:波峰过后并不一定是停滞,也可能孕育着新的浪潮。

能否真正走到“终局”,还需看更多层面的考量。
二、“125%”背后的经济逻辑与反制深意中方之所以选择“125%”这一数字,绝非拍脑门决定。
根据《关税法》第22条,如果认定对方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可执行惩罚性关税。
美国在4月10日将中国商品税率上调到145%,基本已超出正常贸易范畴。

中方把惩罚性关税再进一步,迫使美国输华商品进入几近“全然无利可图”的境地。
事实上,此轮加税直接打击的,是美国极具优势的汽车、大豆、医疗器械等大类出口产业。
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2024年对华出口总额约1800亿美元,但到2025年一季度,却骤降到210亿美元,足足腰斩数倍。
中方这一刀切式“升税”,让对美进口进一步萎缩,明确彰显了“你高我也高,且加到让你无利”的策略。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方此次表态“若美方继续加税,不予理会”。
这背后有明显的经济考量:如果美国继续把关税调得更高,那么在美国本土市场,中国商品价格会完全失去竞争力,倒逼美国消费者终将转向替代商品或本土生产。
对中国而言,与其再做进一步回击,不如借全球布局和内需发力稳住阵脚,静观其变。
换句话说,中方说“不理”,其实是“没必要理”,这一点也在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最新决策中得到印证。

4月11日,特斯拉宣布暂停对美国出口业务,改为优先向东南亚市场供货或在北美本土集合组装,以规避过高关税。
正是此类“市场用脚投票”的案例,才使得中方无惧美国再做政策文章。
此外中方的反制早已不仅局限于关税。
针对美国一系列“卡脖子”动作,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出口管制也走向深水区,从最初只限制少量稀土元素延伸到17种关键矿物。

在新能源电池等上下游环节,中国对稀有金属的整合力正不断加码,精准打击美国日益倚赖的关键零部件供应链。
与此同时,欧盟也在同一天发出对美科技巨头征收“数字税”的警告,一时间,美方遭遇从东到西的“舆论合围”。
实际上,125%的关税数字更多是要传递一种信号:关税这个传统武器已到强弩之末,再怎么加,也只会走向两败俱伤。
美国要想通过简单的税率数字让中方回到谈判桌,已经失去了最初的讹诈效果。

中方也同样明白,被动跟进数字游戏只会越陷越深,还不如全面转向“供应链重构”和“复合型反制”。
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当关税上调延伸到一定极限,资金、技术、人才都会选择迁移。
中方现在似乎主打“静观—调整—内循环”的步调,让外部对手错失那一瞬的“极限施压”时机。
一旦高关税难以迫使中国就范,美国或许只能延续“硬撑—不回应—重新评估”的模式,直到发现“数字战”无效而另寻出路。

自4月11日以来,特朗普还未在社交媒体公开谈及中方的最新反制措施,让外界猜测万分。
究其背后有着多重动因,首先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已让白宫疲于应对。
3月份CPI同比增长5.2%,再加上之前加征的25%汽车关税冲击,福特、通用等汽车巨头的股价一再下探,选民怨气看涨。
现在美国民众对“贸易战”这个话题已然产生厌倦,继续火上浇油反而可能引发更强烈的不满。

除了内政压力,特朗普还面临着外交困局。
在G7财长会议上,日本和德国都明确反对美国的高关税政策,这让华盛顿在盟友体系内部也显得格格不入。
欧洲国家担心关税战会再次冲击全球经济复苏,尤其是在通胀率攀升、能源价格不稳的情况下,更多贸易壁垒只会让形势火上浇油。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过去惯用的“极限施压”套路,此次在中国的“不接电话”模式下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分析报告,特朗普一直习惯通过“推特喊话—签署行政令—逼对方谈判”的节奏来引导事件发展。
然而当中方表示“不理”且实际行动更猛时,特朗普几乎无法再继续炒作其“加税就能屈服对手”的政治资本。
据FactCheck的统计,这几年美国制造业岗位实际净流失达83万之多,新工厂并未大规模回流。
与此同时,美国国债不断攀升,已经突破36.6万亿美元。

在2024财年,美联储面临的是利率不能轻降,而关税导致的价格推升会加大通胀压力,继续逼迫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基准利率到7%甚至更高。
如此一来,特朗普的经济团队恐怕难在大选前交出理想成绩单。
美债的持续攀升与财政困境,也让白宫深感风险。
关税收入虽然看似可观,却只能覆盖债务增速的12%,根本无法为庞大的赤字纾困。
特朗普原本想通过关税逼中国重回谈判桌,顺便在国际社会上显示强势,如今正面临内外夹击:国内企业与民众不买账,盟友严重质疑,美联储也不愿配合。

此时选择沉默,或许是最安全的政治姿态:既不正面承认失败,也还能把“最后一张牌”暂时藏在口袋里。
结语回顾自2018年以来的关税激荡,陈继勇教授曾预言:若美方始终沉迷“关税武器”,迟早会陷入囚徒困境。
如今美国债台高筑、盟友疑虑重重、供应链遥不可及,似乎正应了这番论断。
中方此次喊出的“不予理会”,并非简单逃避,而是一种对极限施压“无效化”的宣示。
与其靠数字层面的彼此伤害,不如通过供应链重组与科技自主,让所谓的“关税战”落空。
现在留给特朗普的选择并不多:回应也好、沉默也罢,都无法掩盖这场争端走向深层变局的事实。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美国政府那帮人只知打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