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夸赞牡丹花?这九首古诗极为经典,其中刘禹锡的堪称千古第一

诗词人柳月青 2025-04-12 15:39:16



该怎么夸赞牡丹花呢?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姿态,自古以来便赢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与赞美,也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诗人用巧夺天工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着墨,运用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牡丹的外在美与内在描绘得富丽堂皇、余韵绵长。

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引领着读者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而每一句赞美,都经过精心雕琢,既准确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古人是如何夸赞牡丹花的。

1、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以一句诗定鼎牡丹的“国色”地位,描绘了唐代洛阳牡丹盛开时万人空巷的盛景。诗中“动京城”三字,既写花势之盛,更暗含世人对牡丹的痴狂。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到了玄宗时期,更是将牡丹视为珍品。至贞元、元和年间欣赏牡丹已成为京城里的风气。

彼时,洛阳的牡丹名品辈出,如“左紫”“酒醉杨妃”等,一株名品价值堪比“十户中产赋税”,足见其珍稀。

适逢牛僧孺为东都留守,在洛阳南郭建造别墅,庭中种植了大量牡丹,牛僧孺常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这首诗便是此时多写。

刘禹锡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即荷花,这种常以清高洁净现身诗坛的花卉虽然纯洁却寡情,唯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诗中也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2、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上文写到的刘禹锡赞美牡丹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其实同一时期的另外一位也写了一首赞扬牡丹的诗,与刘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牡丹诗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正封(771-844),京兆人,字中护。他在元和二年(807年)登进士第,迁司勋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也擅长写诗,这首咏牡丹诗中的"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之句,据传是“朝野通赏之”,同时也成就了牡丹"国色天香"之名,从此"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代称。

他称赞牡丹说:

在朝霞的映照下,牡丹犹如微醺的美人,脸颊绯红,醉人心扉;夜幕低垂时,其芬芳又似夜色中的精灵,悄然无声地染香了游子的衣襟,让人魂牵梦绕。

在红日的映照下,牡丹恰似春日里醉人的笑靥,温暖而明媚;而高悬的明月,则宛如一位温柔的佳人,轻轻地询问着牡丹何时归家,那份柔情与期盼,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3、皮日休:“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到了晚唐,诗人皮日休则毫不掩饰的称赞牡丹为“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他说:

木春时节,所有的花都凋谢之后,牡丹才开始吐芳露蕊,牡丹凭着自己国色天香的姿色被人唤作百花之王。

巍然独立的牡丹亭亭玉立,一支独放,所有人都夸它的花姿天下第一,她的香艳无双,正是人间第一花香。

诗中对牡丹的赞美毫不吝啬,也肆无忌惮,这也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

皮日休生于晚唐,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皮日休参加了黄巢起义军。皮日休对黄巢十分敬重,并把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奉为“圣人”。后来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

此时社会动荡,相较于盛唐时期,赏牡丹的习俗也因为时代乱世而受到了相应的限制。所以此时诗人所见的赏牡丹之景,早已不复盛唐时的“空前绝后”,他是借牡丹的国色,抒写当下的情怀。

这首诗从表面看,写的是牡丹以坚强的性格,描写它敢于在晚春末日一花独放,花中称王的高大形象和气魄,实则也是为了应和黄巢写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题旨。

黄巢写自己敢于藐视李唐王朝,决心推翻李唐王朝的气魄。皮日休这首《牡丹》诗,则是通过花王牡丹暗示农民起义领袖,从而歌颂黄巢敢于反抗现实称王天下的气魄和革命精神。

4、邵雍:“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

到了宋代,牡丹依然得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基于唐人的称颂加以延伸修饰,也写出了牡丹的“国色天香”,比如邵雍的《牡丹吟》

牡丹吟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宋诗相较于唐诗,其实更注重说理,然在牡丹面前,似乎一切理都没有了立足之地,唯有“见色忘义”的沉迷。

邵雍延续了皮日休的观点,总结出:

牡丹花在花色和品性上都能艳压群芳,犹似王者临风立,独尊花界更显辉煌。何况牡丹华中还有佼佼者,宛若帝王冕采旒,气势恢宏不可挡。

四种颜色宛如妙笔巧施展,幻化成百种颜色。红如烈焰燃云霞,白似冰雪凝玉霜,黄若暖阳洒金辉,紫犹夜色笼幽芳。百般颜色交织间,绚烂多彩,还有不同的清香四溢,绕指柔,醉人心,让人沉醉忘归途。

牡丹之韵,非言语所能尽述,其色其香,皆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所以说,称赞牡丹是花中之王并不为过,她冠绝群芳,独领风骚,千秋万代永流芳。

5、俞大猷:“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明朝的诗人俞大猷则直接引用了“国色天香”的赞誉,大胆的歌咏牡丹的惊艳。不过诗歌发展到此时,仅仅只写牡丹的姿色,倒显得有些苍白,故而诗人也替牡丹发出一些叹息“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咏牡丹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俞大猷(1503-1579)是明朝时期的军事家、武术家、诗人和民族英雄。他出生于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自幼聪慧过人,精通兵法,胸怀宽广。

他身怀绝世武功,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屡立奇功,而他与众不同军事才能也使得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军事著作,如《剑经》和《正气堂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作品风格豪放奔放,这首《咏牡丹》便是例子。

他说:

我观赏过的花有千万种,可与牡丹比起来,那些都只能算是闲话,只有牡丹最奇艳,称得上是人间一绝。

千百年来,它的富贵华丽受到人们的极力赞美,可是又有谁真的读懂了它那颗赤子一般的红蕊花心呢?

宋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俞大猷在这里引用“丹心”,也是一语双关,尽赞美牡丹华丽外衣包裹的花蕊,也有隐喻自己不为世人理解的赤忱之心。

6、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徐凝对牡丹的称赞也非常直白,他以反问起笔,直抒牡丹冠绝群芳的魅力,道出其在城市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至今仍是洛阳、菏泽等地牡丹节的宣传金句。

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约813年前后在世,与施肩吾、白居易、元稹相交甚好,因为一句“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得到了白居易的赏识,被白居易举荐。唐文宗大和五至七年(831--833年)期间,他游历洛阳,与白居易等相唱和,这首诗当写于此时。

他说:

又有谁不会对牡丹花先生爱慕之情呢?它独占了城中的万般风华,犹如一位绝世佳人,艳压群芳。

那绚烂的姿态,恍若洛川神女亲手织就的锦缎,千娇百媚,万种风情,在朝霞的映衬下,轻轻撕裂了晨曦的宁静,绽放出令人心醉的绝美画卷。

他把牡丹比作曹植笔下的洛神,说牡丹花绽放着洛神的灵气,千娇百媚、千姿百态,翩跹起舞,犹如朝霞样的神奇。而牡丹独开,享尽春光,占断万物之风光,无怪人称牡丹是国色天香。

7、王维:“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诗佛王维见到的牡丹与其他诗人相比,多了一份“佛性”,一份静谧,一份“清愁”,这样的花语,也只有体物入微的王维,才懂得“花之愁”。

红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说:

红色牡丹的叶子碧绿鲜艳,显得那么的娴静文雅,她的花瓣色彩有浅红也有深红,错落有致,次第排列。

见贯了牡丹的热情绽放,谁又知道,面临凋零之时,牡丹花也会愁肠欲断。匆匆逝去的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此时所想?

王维的母亲性佛,王维也在耳濡目染中收到了熏陶,晚年的他更是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也影响了他看待事务的眼光,故而他在欣赏牡丹时,也从牡丹的角度抒情着他别样的情感。

所以在这首诗中,前两句王维侧重写牡丹叶的状态与花的色彩,展示出牡丹闲雅安静的气度;后两句写“牡丹仙子”的内心世界,显露出花欲凋谢时的愁怨,暗寓诗人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

全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含蓄蕴藉,余味悠长,达到了意境上的神化和形象化。

8、李商隐:“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相比于其他诗人,以“晦涩”著称的李商隐对牡丹的称赞则要含蓄得多。他用绚丽的辞藻,巧妙的构思,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若不弄懂其中的典故,则无法读懂诗中对牡丹的赞誉。

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这或许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身份有关。他的恩师是令狐楚,属于“牛党”,可他偏偏取了属于“李党”的王茂元的女儿,自此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中。故而许多心事他都无法直接表露,唯有“模棱两可”的倾吐。

就如同这首牡丹诗,他对牡丹的赞誉,也十分的隐晦。

李商隐的《牡丹》是一首以典喻美、借物寄情的咏物佳作,通过丰富的典故与细腻的笔触,将牡丹的华贵姿态与诗人的浪漫情怀融为一体。以下从意象、用典、情感三方面逐层赏析:

首联以两位历史美人为喻,对单株牡丹进行特写。“卫夫人” 典出《论语》,相传为卫灵公夫人南子,以美貌与智慧著称。“锦帏初卷”如美人揭开华美的帷幕,暗喻牡丹初绽时的优雅姿态,似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感。

“越鄂君” 源自《越人歌》,鄂君子皙乘舟,越女以绣被覆之,象征温柔缱绻。“绣被犹堆”形容牡丹花瓣层叠堆砌,如锦绣被褥般富丽,既写其形态之丰盈,又暗合“国色天香”的华贵气质。

颔联进一步赋予牡丹动态之美。

“垂手”“折腰”是唐代舞蹈名(如《垂手罗》《折腰舞》),以舞者的轻盈姿态喻牡丹在风中摇曳的绰约,“雕玉佩”叮当、“郁金裙”翻卷,视觉与听觉交织,仿佛花间有仙子凌波微步,灵动而不失庄重。

此处虚实结合,既写花之形,更传花之神,将牡丹从静态的“美”升华为动态的“韵”。

颈联从感官体验深化牡丹的非凡魅力。

“石家蜡烛” 典出石崇豪富,以蜡烛代薪,火光映庭。此处反用其意,言牡丹色泽艳丽如炽烈烛火,无需修剪烛芯便光辉自显,暗喻其天然光彩盖过人工奢华。

“荀令香炉” 指荀彧衣香馥郁,传说其坐处三日留香。诗人却说“可待熏”,即牡丹之香远胜熏香,无需借助外力,自然芬芳袭人。

两典分别从视觉(光)与嗅觉(香)着笔,以历史上极致的“华贵”与“香气”为参照,反衬牡丹的卓然不群,既避俗套,又显其“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特质。

尾联“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收束全诗,转入诗人自我抒怀

“梦中传彩笔”化用江淹“梦笔生花”典故,自喻获得神来之笔,得以描绘牡丹之美,暗含诗人对自身才华的期许与自信。

“朝云”典出宋玉《高唐赋》,指巫山神女,亦常代指所思之人(如李商隐诗中“朝云”多含朦胧情思)。“欲书花叶”既见对牡丹的痴恋,更借“寄朝云”传递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对伊人(或理想)的幽微情愫。

此处由物及人,从单纯的咏物升华为“托物寄情”,牡丹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既赞其美,亦借其美抒发生命中对“美与真”的追寻,余韵悠长。

《牡丹》一诗,表面写花,实则写人;表面咏物,实则抒怀。李商隐以其“典丽精工”的笔触,将牡丹的外在美与内在韵熔铸为一首流动的“美人诗”,更在虚实之间暗藏对生命之美的极致追求与对理想的深情寄托,由此也成就了这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咏物名篇。

9、罗隐:“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晚唐诗人罗隐对牡丹的称赞也十分直白,他不仅仅写牡丹的颜色与形状,更是将她的风情万种展现在世人面前。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罗隐生于晚唐,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他避乱隐居九华山,这首《牡丹花》是一首借花抒怀、托物言志的佳作,以牡丹的绝世姿容与命运遭际为载体,暗含对世事变迁、人生浮沉的深刻感慨。

全诗既见牡丹“倾国动人”的外在之美,更借“韩令功成”的典故寄寓怀才不遇的悲凉,刚柔相济,意蕴深长。

首联“东风”既指春风,亦暗喻命运的机缘或时代的风潮,“别有因”暗示牡丹盛开并非偶然,似与东风有特殊羁绊,为后文埋下命运伏笔。 “绛罗高卷”状写牡丹花开如红色罗纱高卷,绚烂夺目,“不胜春”三字极言其盛放之姿,仿佛春色都被其揽尽,既显牡丹的热烈张扬,又暗含“盛极难持”的隐忧。

颔联化用《开元天宝遗事》中“解语花”典故(唐玄宗称杨贵妃为“解语花”),设想牡丹若能言语,必倾国倾城;即便“无情”(无情感),其姿态仍令人心动。此处“无情”与“动人”形成张力,既赞其天然美色无需依附,又暗讽世人对“美色”的盲目倾倒,为尾联的转折埋下情感线索。

颈联则暗合“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将“芍药”比为“近侍”,侧面烘托牡丹如“花王”般尊贵;“芙蓉”(荷花)虽洁美,却“避芳尘”,因牡丹之美铺天盖地,连清高的芙蓉也难以相抗。

尾联引入历史典故,“韩令”指唐代宰相韩弘,据《唐国史补》载,韩弘任宣武节度使时,恶牡丹艳丽,命人将辖区内牡丹全部拔除。

“功成”二字暗含对权贵功成名就后践踏美好事物的讽刺,“辜负秾华”则直接抒发对牡丹凋零的惋惜——看似写花,实则借韩弘的“无情”映射世间当权者对才美之士的压制,暗合罗隐自身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隐痛。

罗隐善以平凡事物寄寓深意,此诗借牡丹的荣枯,暗喻才士的命运——纵有绝世才华(如牡丹之美),若遇“韩令”般的权贵,终难逃被“辜负”的结局。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不直接说教,而借典故自然流露,更显含蓄深沉。

0 阅读:0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