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臣被赐死,断头饭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皇帝看后:放了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47171b90dd73f7ff3d089af5d604c61.jpg)
七十老臣书香世家显风骨
乾隆年间,一场因孝心引发的生死闹剧在江南上演。年逾古稀的前朝老臣尹嘉铨,为给已故父亲求取谥号,不慎触怒圣颜,竟被判处死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饱读诗书的老臣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惊人的淡定从容。临刑前的断头饭上,他不慌不忙地吃下两块肉,连饮三杯酒,仿佛即将赴死的不是自己。这份超然的态度最终打动了乾隆皇帝,在生死一线之际,皇帝改变了主意,赦免了这位老臣的死罪。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位文人的从容风骨,更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下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
在清朝康熙年间,江南一带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尹嘉铨。他生在书香门第,从小便在诗书墨香中长大。
尹家世代为官,他的父亲尹会更是康熙朝的重臣,官至吏部侍郎。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年幼的尹嘉铨耳濡目染,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十五岁那年,尹嘉铨已能写出令人叹服的文章。二十岁时,他的才名便传遍了江南文坛。
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尹嘉铨很快步入仕途。他先是担任地方官员,后来一路升迁,成为朝廷重臣。
在为官期间,尹嘉铨继承了父亲清廉的作风。他从不收受贿赂,处理政务公正严明。
尹嘉铨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他的府邸中藏书万卷,整整齐齐地码满了几间屋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ccac90770d1e300a4ed9a050a9c222.jpg)
这些书籍中不仅有经史子集,还包括各类野史杂记。对于一本好书,不管是否被朝廷禁止,他都会收藏。
在朝廷中,尹嘉铨以才学出众闻名。他的奏折文笔优美,论证严密,常常得到皇帝的赞赏。
随着年龄的增长,尹嘉铨在官场上越发游刃有余。他善于处理政务,在朝廷中积累了不小的声望。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他年过七旬,本该安享晚年之时,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向他袭来。这场灾难不仅让他失去了荣华富贵,更差点断送了他的性命。
(文章结束)
一纸孝心搅动朝堂风云
乾隆四十年春,江南大地草长莺飞。乾隆皇帝携带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开启了他的第六次南巡。
御驾所到之处,地方官员纷纷出城相迎。这场声势浩大的巡视活动,在江南百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时已经致仕在家的尹嘉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开始精心准备一份奏折。他让儿子准备了上好的文房四宝,自己则沐浴焚香,以示对皇帝的尊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c6b3ee486a073b260397fe117285e1.jpg)
这份奏折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请求乾隆皇帝给自己已故的父亲尹会追封一个谥号。在尹嘉铨看来,父亲一生为官清廉,功绩卓著,理应得到这份殊荣。
然而这份看似普通的奏折,却在乾隆那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皇帝认为,谥号是君主对臣子的最高评价,不是臣子可以随意请求的。
乾隆大怒之下,立即下令抄查尹府。负责抄家的官员们看到尹府的藏书时,都惊呆了。
从地板到天花板,一排排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这些书中,有不少是朝廷明令禁止的"禁书"。
这些禁书中有批评时政的,有讽刺朝廷的,更有歌颂前朝的内容。在文字狱盛行的年代,这些书籍成了尹嘉铨的催命符。
官员们将搜查结果上报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在他看来,一个退休的老臣不仅妄议朝政,还私藏禁书,这分明是对皇权的挑衅。
乾隆立即下令将尹嘉铨逮捕入狱。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臣,就这样被押解进了大牢。
在审讯过程中,尹嘉铨始终强调自己只是爱好收藏,并无反叛之心。但是在专制统治下,解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b629a6f7489ac7f8a755178a79d43d8.jpg)
最终,朝廷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尹嘉铨判处死刑。这个判决震惊了朝野上下。
在当时的人看来,一个七十岁的老臣,只因为给父亲求个谥号就被判了死罪,这处罚未免太过严厉。但是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没有人敢为他说话。
就这样,一个饱学之士,一个为官清廉的老臣,因为一份求谥号的奏折和一些藏书,走上了死亡的边缘。
(文章结束)
断头饭前显露文人本色
死刑的日期很快就定了下来。按照清朝的规矩,死刑犯行刑前要让他们吃顿断头饭。
狱卒们抬着饭菜走进牢房时,发现尹嘉铨正在打坐。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这位老臣看起来格外平静。
断头饭的菜品很是丰盛,有两大块红烧肉和一壶温热的酒。这是朝廷对死刑犯的最后仁慈。
尹嘉铨对着饭菜拱了拱手,仿佛在赴一场普通的宴席。他拿起筷子,不紧不慢地夹起一块肉放入口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fac4e8eaf879c717fd355e15b62bb25.jpg)
牢房里的狱卒们面面相觑,他们见过太多死刑犯在这个时候痛哭流涕,但还从未见过如此镇定的人。看着尹嘉铨的举动,他们不禁停下了手中的活计。
尹嘉铨吃完第一块肉,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他的动作优雅从容,就像在自家书房品茶一般。
第二块肉很快也被他吃完了。尹嘉铨拿起酒壶,又给自己倒了第二杯酒。
狱卒们觉得不可思议,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这老头是不是疯了,有人说他一定是装出来的。
酒过三巡,肉已见底。尹嘉铨放下碗筷,擦了擦嘴,向狱卒们道了声谢。
狱卒长实在按捺不住好奇,上前询问尹嘉铨为何如此淡定。尹嘉铨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多言。
这位狱卒长立即派人向上司报告了这一情况。消息很快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中。
在封建时代,死刑犯面对死亡时的表现,往往会成为朝廷判断其心性的重要依据。尹嘉铨的从容不迫,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帮了他自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ac57213f98e6e682e82d2462acbfec7.jpg)
狱卒们还注意到,在等待处决的时间里,尹嘉铨始终保持着读书人的风度。他不哭不闹,也不诅咒抱怨。
有时候,他还会吟诗作对,仿佛身处自己的书房,而不是阴暗的牢狱。这种超然的态度,让看守他的狱卒们也肃然起敬。
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能够以如此淡定的心态面对死亡,着实难能可贵。尹嘉铨的表现,展现出了一个真正读书人的风骨。
这顿看似普通的断头饭,却成了扭转尹嘉铨命运的关键。他的从容举动,不经意间触动了皇帝的心弦。
(文章结束)
皇恩浩荡赦免一命转乾坤
乾隆在得知尹嘉铨断头饭的表现后,立即传召大臣们商议此事。众臣纷纷表示,这种从容面对死亡的态度实属罕见。
乾隆沉思良久,下令暂缓行刑。他命人将尹嘉铨带到御前,要亲自问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21ec1412ecd0e1911ff27002de93892.jpg)
尹嘉铨被带到皇帝面前时,依然保持着读书人的风骨。他向皇帝行礼后,不卑不亢地站在殿中。
乾隆开口问道:"你可知罪?"尹嘉铨立即跪地叩头,声泪俱下地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在这场君臣对话中,尹嘉铨表达了深深的忏悔。他表示自己只是一时糊涂,并无半点不臣之心。
乾隆见他认罪态度诚恳,面色稍霁。作为一个同样崇尚文化的君主,他对尹嘉铨的才学还是颇为欣赏的。
御前大臣们见机纷纷为尹嘉铨求情。他们提到了尹嘉铨年事已高,且一生为官清廉的事实。
这时候,有大臣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考虑将死罪改判为流放。这样既显示了皇帝的仁德,又保持了法度的威严。
乾隆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他想起尹嘉铨父亲当年在康熙朝的功绩,以及尹家几代的忠诚。
最终,乾隆宣布了新的判决:免去尹嘉铨死罪,改判流放边疆。这个决定立即传遍了整个朝堂。
尹嘉铨听到判决后,连连叩头谢恩。这次鬼门关前的转机,让他深深体会到了皇权的威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e0d08e07440ab3fb8c2e14ab38918cc.jpg)
消息传到江南后,当地的文人士子都为之欢呼。在他们看来,这是文人精神的一次胜利。
尹嘉铨虽然逃过一死,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藏书被尽数充公,家产也被抄没。
流放路上,这位老臣写下了许多感慨的诗词。这些作品后来在文人圈子里广为流传。
这个案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展现了一个文人的气节,也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人命运的无常。
尹嘉铨的经历成为后世文人的谈资。人们在谈论这个故事时,既感叹他的勇气,也唏嘘于命运的变幻。
这起事件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专制统治下,即使是最有才华的人,也要懂得审时度势。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