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泽民女儿看望伯伯时提出一请求,毛主席:我支持

1945年的延安,一个年轻姑娘带着男友来到毛主席的窑洞前。这个姑娘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的侄女,也是烈士毛泽民的女儿毛远志。
当时的延安正值抗战胜利,我军准备大举北上,而毛远志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来找毛主席"走后门"。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严格的毛主席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呵呵地答应了侄女的请求。
这位曾被杨开慧称作"野妹子"的小姑娘,为何要在这个特殊时期找毛主席走后门?她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请求呢?

一、幼年颠沛流离
1923年的湖南韶山,一个女婴的啼哭声打破了春日的宁静。这个女婴就是毛泽民的女儿毛远志,出生不久就被杨开慧亲切地唤作"野妹子"。彼时的韶山还笼罩在军阀统治的阴影下,革命形势日益严峻。
那时的毛远志还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怎样坎坷的人生。1929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这个6岁女童的身上。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正在疯狂搜捕共产党人及其家属,毛远志和母亲王淑兰因为革命工作暴露,双双被捕入狱。
在长沙监狱里,王淑兰和年幼的毛远志被关在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中。狱警为了逼供,不给母女俩饭吃。王淑兰只能将自己的牢饭分给女儿一半,自己则饿着肚子。寒冷的冬夜里,王淑兰脱下自己的棉袄给女儿御寒,自己则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

幸运的是,这段牢狱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时,监狱大乱,看守四散而逃。王淑兰趁乱带着女儿逃出了牢房。但逃出生天后,等待她们的却是更加艰难的日子。
母女俩辗转逃亡到上海,为了寻找毛泽民的下落。然而等待她们的却是一场空。此时正值淞沪会战,战火纷飞中,母女俩不仅没有找到毛泽民,还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生活的重担压得王淑兰喘不过气来。为了让女儿能够活下去,她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将年幼的毛远志送到一户人家当丫鬟。可是好景不长,因为战乱,这户人家很快就将毛远志赶了出来。
1937年的一个寒冬,王淑兰不得不做出更加艰难的抉择:将毛远志送到另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在分别时,王淑兰泪眼婆娑地对女儿说:"妈妈一定会想办法接你回来。"

就这样,年仅14岁的毛远志开始了她的童养媳生涯。在这户人家,她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做饭、喂猪、洗衣,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晚上,她只能蜷缩在厨房的一角,饿着肚子入眠。
直到1940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终于打听到了母女俩的下落。组织派人将她们接到了延安,毛远志这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当她们到达延安时,毛主席亲自到火车站迎接。看着这个曾经活泼好动的"野妹子"变得沉默寡言,毛主席的眼眶湿润了。
二、延安求学岁月
来到延安后,毛主席发现毛远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个发现让他十分心痛,立即安排侄女进入新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春天,毛远志开始了她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求学之路。

在鲁艺的日子里,毛远志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热情。从最基础的认字开始,她每天都要抄写几大张纸的生字。晚上宿舍的煤油灯熄灭后,她就借着月光继续背诵课文。很快,她就能流利地阅读报纸了。
在鲁艺,毛远志结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周恩来的秘书王若飞。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若飞发现毛远志经常独自一人在食堂门口徘徊,原来是她的伙食关系还没有转过来,一时找不到地方吃饭。王若飞二话不说,立即帮她解决了这个困难。
1941年夏天,周恩来来到鲁艺视察工作。当他得知毛远志的情况后,特意抽出时间来看望这个年轻的学生。在谈话中,周恩来详细询问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叮嘱她:"革命要靠自己的双手,不能事事依赖别人。"这番话让毛远志终生难忘。
同年,李讷也来到了延安。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却从不摆架子。她经常和毛远志一起上课、劳动,两人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闲暇时,她们会一起去延河边洗衣服,一边劳动一边交流学习心得。

1942年,延安开展整风运动。作为一名普通学员,毛远志积极参加各种学习讨论。在一次大会上,她主动站起来检讨自己的优越思想,说自己不应该仗着是毛家人就特殊化。这番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在延安期间,毛远志还接受过一项特殊任务。当时,中央需要一批可靠的同志负责重要文件的誊抄工作。因为她字迹工整,又为人谨慎,组织上派她参与了这项秘密工作。每天夜里,她都要在煤油灯下一字一句地抄写文件,从不出一点差错。
1944年春天,为了锻炼干部,延安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毛远志带头参加农业劳动,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她配合乡亲们开垦了一大片荒地,种上了粮食和蔬菜,为解决食物供应作出了贡献。
让人意外的是,在繁重的劳动之余,毛远志还抽时间继续坚持学习。她经常带着课本下地,利用休息时间读书。渐渐地,她不仅掌握了文化知识,还学会了一些医疗常识,成为了生产队里的"小医生",经常帮乡亲们治疗一些常见病。

到1945年时,当年那个不识字的"野妹子"已经成长为一个能文能武的革命青年。她不仅能流利地阅读文件,写得一手好字,还掌握了基本的医疗技能。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向组织提出特殊要求。
三、与曹全夫的革命情缘
1943年的延安,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毛远志住进了中央医院。在病房里,她遇到了同样在养病的曹全夫。这位来自山东安丘的年轻人,因为参加革命受过伤,正在医院调养。
起初,两人只是在病房里偶尔打个照面。一天,曹全夫看到毛远志在病房里艰难地练习走路,便主动提出教她打太极拳强身健体。就这样,在医院的小花园里,两个年轻人每天清晨都会一起打太极拳。

曹全夫不仅武功了得,文化水平也很高。闲暇时,他常常给毛远志讲述自己在山东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经历。他告诉她,自己是一个贫农家庭出身的学生,为了抗日,不顾家里反对,毅然决定跟随八路军来到延安。
1944年秋天,两人都康复出院了。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分开,而是经常在一起参加地下工作。当时延安组织了一个秘密的情报小组,曹全夫和毛远志都是其中的成员。他们配合默契,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
有一次,他们需要将一份重要文件送到几十里外的一个联络点。当时正值雨季,山路泥泞难行。曹全夫知道毛远志身体还未完全康复,便背着她趟过了一条湍急的山溪。这一幕,成为了两人革命生涯中最难忘的回忆。
1945年初,两人的感情日渐深厚。按照革命队伍的传统,谈恋爱要向组织汇报。但毛远志犹豫了,因为她还不知道父亲毛泽民的下落。这时,她听说毛主席要去重庆谈判,担心大伯的安全,便决定趁机去看望他,顺便带上曹全夫。
在毛主席的窑洞里,一顿简单的便饭却格外温馨。毛主席特意让厨房做了一个扣肉,是毛远志小时候最爱吃的菜。看着战战兢兢的曹全夫,毛主席笑着问他的家庭情况、革命经历。当得知他是为了抗日才千里迢迢来到延安时,毛主席连连点头。

然而,这顿本该喜庆的饭局却因一个消息而蒙上了阴影。当毛远志询问父亲的情况时,毛主席沉重地告诉她:毛泽民已在新疆英勇牺牲。这个噩耗让原本欢快的氛围瞬间凝固。
曹全夫看到毛远志强忍悲痛的样子,默默握住了她的手。从那一刻起,他更加坚定要好好照顾这个失去父亲的姑娘。几天后,当他们再次来到毛主席的窑洞时,提出了要随军北上的请求。
婚礼办得很简单,除了一些战友,也没有多少宾客。毛主席送来了一匹小马作为新婚贺礼,这成了他们最珍贵的礼物。新房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张木桌、两把椅子,和墙上贴着的几幅宣传画,但却洋溢着浓浓的革命情谊。
四、东北战场的选择

1945年秋天,抗日战争胜利的喜讯传遍延安。此时,我军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向东北进军。毛远志和曹全夫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随军北上。
但是有个问题横在眼前:曹全夫来延安时是为了养病,他虽然是八路军的人,但并不归延安这里管辖,没有调令就无法随军北上。这让新婚的小两口犯了难。
就在这时,毛远志想到了一个办法。她鼓起勇气,第二次来到毛主席的窑洞,说明了他们的请求。这一次,她是来"走后门"的。
毛主席听完侄女的诉求,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这对年轻人的革命热情十分赞赏,当即拍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特意交代:"无论到了哪里,都要记住依靠群众、团结群众。"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支持下,1945年冬天,毛远志和曹全夫随着大部队向东北进发。当时的东北,国民党军队已经在苏联红军的配合下进驻主要城市,形势十分复杂。
到达东北后,组织安排毛远志和曹全夫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曹全夫被派往前线部队,而毛远志则被安排在后方医院工作。虽然分开了,但两人始终保持着书信联系,互相鼓励。
在医院里,毛远志把在延安学到的医疗知识派上了用场。她不仅要照顾伤病员,还要负责给当地群众看病。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她经常顶着刺骨的寒风,走村串户为老乡们治病。
1946年春天,东北的战事愈发激烈。一天深夜,医院突然收到十几名重伤员。当时医生护士都不够用,毛远志主动请缨去手术室帮忙。她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直到最后一名伤员得到妥善治疗才休息。

曹全夫在前线也表现出色。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立下了不少战功。每次打胜仗,他都会给毛远志写信分享喜悦。信中常常提到战友们的英勇事迹,却很少提及自己。
1948年,东北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在辽沈战役中,曹全夫负责一个侦察小组,为大军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情报。而毛远志则在后方组织起了一支担架队,运送伤员、转移物资,为前线提供有力支援。
到1949年初,东北全境解放。毛远志和曹全夫被组织派往当地政府工作,参与东北的建设工作。他们一个负责教育,一个负责卫生,为东北的恢复重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东北工作期间,他们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住的是普通宿舍,吃的是大锅饭,从不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要求任何优待。每当有人问起他们的来历,两人都只说是普通的革命工作者。

五、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毛主席的建议,毛远志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阮志。这个决定源于一次深夜谈话,毛主席告诉她:"革命工作要靠本事,不能靠关系。"从那以后,她始终用这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1950年代初,阮志和丈夫曹全夫被调到北京工作。他们住在一间普通的四合院里,和其他同志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每天早晨,阮志都会去附近的菜市场买最便宜的蔬菜,从不购买任何贵重食材。
1956年,李讷准备结婚。当时李讷正在干校工作,毛主席特意委托阮志夫妇帮忙操办婚礼。阮志接到任务后,并没有铺张办事,而是按照延安的老传统,简单朴素地操办。她在食堂摆了两桌酒席,请来十几位同志,又买了一串鞭炮助兴,整个婚礼热闹而节俭。

在工作中,阮志从不向人提起自己的家世。有一次,单位组织参观毛主席纪念馆,她和其他同志一起排队等候,工作人员完全没认出她的身份。参观结束后,她也没有在留言簿上署名,默默地离开了。
1960年代,阮志开始在一所中学任教。她经常给学生们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但从不提自己的经历。每当学生们问起她是否认识什么革命前辈时,她总是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
一次,有位老同志认出了她的身份,惊讶地问她为什么不说出来。阮志只是笑着说:"革命工作要靠本事,不能靠关系。这是我伯父教导我的。"从此,这位老同志也帮她保守着这个秘密。
1968年,李讷的孩子要上学了,毛主席特意让阮志照看。但阮志坚持让孩子和其他学生一样,不要特殊照顾。她说:"这孩子应该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成长。"

到了1970年,阮志的身体开始每况愈下。尽管如此,她仍坚持工作,直到实在无法坚持。1971年,她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但她从未向组织提出过特殊照顾的请求。
1991年,在她68岁时,这位一生低调的革命者离开了人世。整理她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些泛黄的照片和信件。其中有一张是她和曹全夫在延安结婚时的合影,还有毛主席送的那匹小马的照片。
这些都是她一生最珍贵的回忆,却从未向外人提起过。她的追悼会很简单,按照她生前的要求,没有任何特殊的仪式。追悼会上,一位老同志说:"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