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北部的花山镇紫西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地势平坦,主要是一些菜地和农田,在山前大道北面和村的东南面有一些林地,形成天然屏障。

紫西村位于花山镇中北部,芙蓉大道在西部穿越村域,山前大道从村域北部经过。村域面积266.5公顷,下辖10个自然村。2017年人口为1700人,外来人口800人。紫西村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村集体收入来源主要是出租厂房和土地的租金收益。村庄自然环境良好,地势平坦,主要是菜地和农田,在山前大道北面和村的东南面有一些林地,形成天然屏障。

村内现状有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曾乐雩夫妇合葬墓,位于山前大道以北的九牛山,建于明代,现状保护较好,每年清明等重大节日的时候都有很多人前去拜祭。 村内有一部分的华侨,占到全村人口的20%-30%,是花山镇的侨乡之一。

紫西村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 巴拿马 和 美国 等国家,这一现象与花都北部客家人聚居区移民传统相关。花都移居巴拿马的华侨华人数量占全国在巴华侨群体的半数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话说19世纪,我国有大量劳工输出海外。其中,巴拿马铁路和运河工程的建设(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吸引了大量中国劳工,其中以广东籍为主。花都北部客家人聚居区因贫困和战乱,成为主要劳工输出地之一。紫西村所在的客家方言区,通过血缘和地缘纽带形成了移民链。

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人出去后,带动亲戚朋友,组队一起出去,形成“移民链”。早期赴巴拿马的华人劳工通过经营杂货店、餐馆等积累财富后,吸引更多同乡投靠,形成“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村”的连锁移民模式。后来,巴拿马华侨通过侨汇资助家乡建设,进一步强化了移民吸引力。

当时,巴拿马作为国际航运枢纽,零售、贸易等行业需求旺盛,华人可从事门槛较低的商业活动(如杂货店、洗衣店),收入远高于当时花都本地水平(2000元/月 vs. 500-800美元/月)。另外,为了留住华人,当时的巴拿马允许通过投资房产(30万美元)获得永久居留权,且无资本利得税、遗产税等,吸引华人资本投资和发展其当地经济。

华人也发现了使用美元作为法定货币,降低汇率风险,更加便于跨国经商,他们到了海外之后,见识拓宽很多,懂得经商的人不少,慢慢的做一些跨国的生意。

巴拿马因为越来越多的华人的到来,形成以广府文化为核心的华人社区,保留粤语、中餐、宗族活动等传统。例如,巴拿马城唐人街的广式早茶、春节庆典等,为新移民提供文化归属感。紫西村所在的“巴拿马村”群体,家家户户均有亲属在巴拿马。这种维系降低了移民成本和风险,也让在异国他乡的紫西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抱团取暖的心态,让他们很多村人都奔赴他乡。


2017年中巴建交后,华侨身份认证、子女回国教育等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推动移民和祖国的联系、让他们和家乡保持了更高度的沟通互动。而巴拿马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后,中资企业在基建、贸易等领域投资增加,为华人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