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后,国军在重要地区纷纷建立指挥中心,调遣经验丰富的将领驻防各战略要地。老蒋在选人用人上很有一套,但效果参差不齐。有的选对了,有的选错了,还有些人的任用说不清是对是错。这些人事安排或多或少影响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接下来我们会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天提供参考。以下是各大战区国军的基本情况概述。1945年8月之后,国民党军队在接管各地时,同时在各处设立了行辕和绥靖公署。具体情况大致如下:一开始,国民政府主席设立了六个主要办公地点,也就是所谓的委员长行营。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熊式辉担任主官,但实际掌控东北战局的是杜聿明,他负责整个东北地区的军队调度与作战指挥。李宗仁名义上是北平行辕的最高负责人,但实际的军事指挥权掌握在孙连仲手中,由他统一调度各部军队。西北地区的军事指挥中心名义上由张治中负责,但实际上胡宗南和西北的马家军掌握着兵权。在西南地区,军事事务名义上由张群负责,但真正的兵权掌握在四川本土的军阀手中。华南地区的军事指挥部由张发奎负责,他是广东地区的重要人物。武汉行营的负责人最初是程潜,到了1947年9月之后,实际控制权转到了白崇禧手中。
从实际情况来看,蒋介石并没有完全掌控所有重要职位,程潜、李宗仁这些国民党资深人物仍然掌握着部分实权,同时西南地区的旧军阀势力也未能彻底清除,因此名义上的领导人和实际掌权者往往不是同一个人。北平行辕的人事布局存在明显缺陷,李宗仁与孙连仲并非蒋介石嫡系,尤其是孙连仲,虽来自西北军,但在军权掌控上并不稳固,常受到陈继承(当时担任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兼警备司令)等黄埔系将领的牵制。当傅作义势力迅速扩张时,北平的军队已无力抗衡,最终这个原本的地方军阀接管了华北剿总,蒋介石对华北军队的掌控几乎荡然无存。在地方军事体系中,设有两个层级的指挥机关,其中权力较大、能够直接调配部队的是绥靖公署。阎锡山在太原绥靖公署任职,直到太原城被解放军攻占为止。傅作义在张垣绥署的职务得到提升,现担任华北剿总负责人。刘峙在郑州绥署的职务被调整,整体并入徐州剿总。顾祝同掌管的徐州绥署经过调整,现已升格为徐州剿总。徐州绥靖公署下属的第二绥靖区由王耀武领导,他后来被提拔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全面掌管山东事务。1948年,为了统一指挥,专门成立了四个剿总司令部。东北地区的剿匪总指挥由卫立煌担任。华北地区剿匪总指挥由傅作义担任。3. 徐州战区指挥部:刘峙担任总指挥华中剿匪总指挥:白崇禧。剿总这个机构权力很大,直接统领各个战区的主力部队,和行辕、行营不一样,它只负责打仗的事,不插手地方行政,相当于我们这边的野战部队。此时,太原和西安的绥靖机构、西北地区的军政机关仍在运作,但山东地区的王耀武部队已被彻底歼灭,第二绥靖区从此消失。王耀武在二绥区可谓风生水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被他搞得有声有色。作为唯一一位二级绥靖区的长官,他最辉煌的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那会儿。关于他的故事,咱们后面再慢慢聊。要不是何基沣、张克侠突然起义,黄百韬兵团的侧翼也不会轻易暴露,粟裕将军也不可能迅速切断徐州剿总的右翼主力,淮海战役的胜利也不会来得这么顺利。冯治安将军出身西北军,他和张自忠一样,都是赤胆忠心的爱国将领。可惜冯玉祥失势后,包括冯治安在内的西北军老将们处境都很艰难。相比之下,我军某个系统的将领命运虽然也有波折,但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好时代,虽然一度跌入低谷,最终却重回正轨,结局并不比其他部队的将领差。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机遇,同时也要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二、杜聿明:功过交织的军事巨擘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最出色的学员,杜聿明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要了解国共内战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黄埔军校这个重要背景。下面,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些著名将领。黄埔军校从1924年3月开始招生,持续到1927年大革命结束,总共招收了六批学员。每批学员在校学习时间大约半年,第一批学员的培训内容比较简单,全部是步兵专业。从第二批开始,增设了步兵、宪兵、工兵、炮兵和辎重等专业。到了第四批,专业设置进一步细化,包括步兵、炮兵、政治、工兵和经理等不同领域。
首届毕业生有635人,随后二期缩减到449人,第三期激增至1233人,第四期规模翻倍达到2654人,第五期略有回落为2418人。到了第六期,招生人数创下新高,超过4400人报名,可惜时局动荡,革命受挫,最终只有718人顺利完成学业。黄埔一期招生标准不算严格,但招到的学生底子都不错,都是各地拔尖的苗子。当时录取分了正选和候补,正式录取350人,候补120人。后来四川和湖南又送来178名优秀学生,都是当地出类拔萃的年轻人。比如杜聿明,就是靠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向蒋介石直接推荐才被录取的。虽说靠私人关系录取显得不太正规,但能让于右任这样的大人物看中,说明杜聿明本身确实有两把刷子。黄埔一期成为国共两党人才的竞技场,这种竞争最初有其正面价值。通过思想碰撞,学员们得以拓宽视野,深入思考,尤其是对非军事领域的认识。这也解释了为何第一期毕业生中许多人日后能够主政一方,成为重要人物。杜聿明等黄埔早期学员,在军阀混战的舞台上初显身手,从基层军官一步步晋升为团长、师长。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这批第一期毕业生迅速成长,纷纷担任军级指挥官,成为前线作战的中坚力量。杜聿明的军旅生涯中,曾担任过25师73旅的旅长,后升任副师长,接着出任200师师长。之后,他历任第五军军长、昆明防守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等职。他还曾担任徐州剿总副司令和东北剿总前进指挥部主任等职务。杜聿明出生于陕西,在蒋介石提拔人才的标准——黄埔军校出身、陆军大学背景、浙江籍贯、第一军履历——这几项条件中,他全都符合。他的军旅生涯从担任昆明防区总司令开始,从指挥一个军逐步晋升到掌管整个省份的军事大权。历史研究者普遍认为,老蒋之所以器重杜聿明,不仅因为他的能力出众,更看重他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当时第五军宁可穿越艰险的野人山也不愿撤往印度,杜聿明为了效忠上级,不惜拿自己的声誉冒险,这种做法让蒋介石十分满意。杜家人还有一项拿手绝活,很多人都没发现,那就是处理政务的能耐。杜聿明在为人处世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智慧。1945年发生在昆明五华山的那场风波,充分彰显了他处理复杂局面时的精明老练。1942年杜聿明回国后,蒋介石派他到昆明任职,指挥第五军驻守此地,目的是掌控国内与印缅战区的交通要道,防止龙云的滇军独霸西南。然而龙云的力量在抗战期间不但没减弱,反而更强了,1937年他只有2个师,到1945年已扩编至10个师。相比之下,杜聿明仅有第五军和青年军207师,总共13个团的兵力,正面冲突根本不可能。杜聿明很清楚老蒋的心思,既要赶人走,又不想闹出大动静。他选择了稳扎稳打的方式,跟驻扎昆明的美军和当地滇军搞好关系,特别是对名义上的上级龙云表现得格外恭敬。凡是第五军的大小事务,或是昆明防务的相关问题,他都会先请示龙云再做决定。就这样,他慢慢消除了龙云的戒备心,两人越走越近,关系变得十分亲密。杜聿明频繁参加昆明名流的社交活动,表现得潇洒自在,外人见状纷纷议论,认为他已沉迷享乐,不再适合担任军长职务。他担心蒋介石误会,特意前往重庆向校长解释。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不仅没有责怪,反而给他一笔巨款,支持他继续按计划行事。1945年春天,蒋介石把杜聿明叫来谈话,明确表示打算让龙云出任中央军事参议院的最高职务。同时他特别强调,如果龙云不听从安排,就要动用武力强行处理。杜聿明认为不宜操之过急,以免引发内部冲突。他先是与何应钦一起,用含蓄的方式向龙云表达了想法,随后又请出滇军重要人物卢汉,共同做龙云的思想工作。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多次沟通,龙云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杜聿明向蒋介石提议,将滇军的三个主力军调往越南接受投降,同时他也在暗中筹划军事行动,准备一旦龙云拒绝合作,就对五华山发动炮击。龙云因为疏于戒备,加上杜聿明早有安排,第五军只花了不到一小时就拿下龙云的警卫力量,把他困在了五华山住处。杜聿明多次派人去劝龙云,还特意开放了一部分电话线路,让他可以自由和外界联系。
杜聿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但礼貌的方式,既给了龙云台阶,又留足了余地。龙云逐渐感到难以抵抗,最终接受了杜聿明的安排,以和平的方式交出了兵权,前往重庆任职。龙云离开昆明时,杜聿明亲自到机场送行并道歉,表示对不住院长。龙云回应道:“你只是执行命令,我不怪你。”事情发生后,杜聿明成了众矢之的,被外界批评策划了这场变故。他主动找到蒋介石,表示愿意承担所有责任,替蒋背黑锅。蒋介石对此深感欣慰,先是公开下令撤了杜聿明的职,但没过多久又把他调去东北,任命为保安司令长官,负责指挥整个东北的军队。熊式辉在其中起了作用,促使杜聿明被任命到这个职位。老蒋一开始挑选东北地区的军政负责人时,在江西当了十年一把手的熊式辉被看中了。老蒋原本计划让熊式辉和张治中搭档,一个管政务,一个管军队。不过熊式辉心里清楚,张治中虽然打仗不在行,但搞政治很有一套,在老蒋跟前说话的分量比自己重得多。于是他就私下找杜聿明商量,想跟这位性格温和、打仗也不赖的年轻将领一起共事。杜聿明因五华山事件受牵连后,正愁无处施展,恰巧与熊某想法不谋而合。熊某随即向蒋介石进言,两人顺利获得任命,共同前往东北赴任。熊式辉比杜聿明年长11岁,无论是资历还是经验都更胜一筹,但两人配合得相当默契,这也充分展现了杜聿明独特的人格魅力。蒋介石这次的人事安排其实并不算太合适。熊式辉并不是最合适的合作对象。他精于逢迎讨好,擅长揣摩上司心思,早年之所以能长期得到蒋介石的信任,主要依靠私人关系而非实际工作表现。东北地区的掌控,一开始靠的是武力,后来则依赖政治手段。熊式辉效仿当年管理江西的方法,将东北三省拆分成九个省份(包括辽宁、辽北、安东、吉林、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兴安省)。尽管他成功安插亲信担任各省要职,却也因此招来了结党营私的指责,尤其是那些原属奉系的官员,对熊式辉的做法颇有不满。与杜聿明在东北大举兴学、精心打造中正大学这种高瞻远瞩的人才培育计划相比,熊式辉显得缺乏新意,只是简单照搬了当年治理江西的老一套,拿不出什么切实可行的新招数。那些精于拍马钻营的人,往往都是自私自利之徒。熊式辉趁着接收物资的机会,大肆捞取好处,赚得盆满钵满。1947年夏天,陈诚打算到东北夺权,提前派人去搜集熊式辉和杜聿明的贪污证据。熊式辉得知消息后,立刻抢先一步,装模作样地整治腐败。如果不是心里有鬼,他何必这么急着先动手呢?尽管熊式辉在东北任职期间表现不俗,可他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始终无法与陈诚相提并论,最终难逃被撤换的命运。熊式辉虽然明白共产党在东北农村建立政权的强大影响力,但他始终未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只能坐视解放区不断扩张,这或许正是蒋介石决心换掉他的关键所在。杜聿明并未被持续重用,中途就被换下。
1946年1月,杜聿明因肾病在北平住院,蒋介石随即安排范汉杰前往东北,外界纷纷猜测他要接替杜聿明的位置。随后,蒋介石又派戴笠前往医院探望杜聿明。杜聿明心知蒋介石喜欢安插亲信的作风,生怕被范汉杰顶替,急忙推荐郑洞国出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以保住自己的职位。杜聿明病情不严重,没多久就痊愈了。他刀口还没愈合,就硬撑着重新投入工作,带领部队打仗。校长的做法实在让人心寒。关键点并不在这里。1947年年初,杜聿明在南满战场上久攻不克,同时面对101部队的南北夹击,形势十分被动,令他倍感焦虑。战争本就是有输有赢,双方交手一年半,彼此都摸清了对方的战术,胜负交替也是情理之中。蒋介石理应保持对杜聿明的信任,支持他重新制定计划,稳住现有局面,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就在杜聿明心生退意、情绪低落之时,蒋介石同样失去了信心,草率地将陈诚调往前线,希望这位心腹大将能带来转机,尝试点不一样的策略。然而,一番操作下来,原本尚可的局面被彻底搅乱。军事关乎国家存亡,怎能轻率尝试新招?陈诚的胡乱指挥,正是导致东北战局崩盘的关键所在。杜聿明在军事指挥上,既能从整体战略层面着眼,战术执行也相当灵活。刚进入东北时,他抓住有利形势迅速取得战果;即便在双方僵持阶段,他也能稳住局面,避免重大损失,像公主岭那样损失整支军队的情况从未发生。面对困境时,他总能出奇制胜,例如辽西兵团突袭营口的巧妙部署。蒋介石真是看走了眼,没发现杜聿明这块难得的将才。不过话说回来,也怪杜聿明自己太过谦卑,让老蒋产生了误判。陈诚一番操作后,老蒋没让杜聿明重返前线收拾残局,反而把他调回徐州,名义上给刘峙当副手,实际上却让他负责徐州剿总的指挥工作。杜聿明在徐州提出了一个反攻山东、夺回济南的计划,即便拿不下济南,至少能加强徐州防御,或许还能让黄百韬兵团更快向徐州靠拢,让华野无从插手。然而,这些计划还没实施,杜聿明就被调到东北,成了卫立煌的傀儡。在如此艰难的局势中,杜聿明再次洞察到核心问题,设法让廖耀湘的主力部队从营口抓住机会撤离。从杜聿明的角度来看,这已是当时最可行的策略了。不管局面多难,我都能帮你扭转局势,创造优势,可你每次刚有点起色就自乱阵脚,白白错失良机。战局发展至此,将领如此调度,即便杜聿明拥有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诸葛亮、司马懿等一众名将的智慧与才能,除了失败,还能有什么别的结局呢?故事还没讲完,下回咱们接着聊,重点说说王耀武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