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情绪需要真实面对。很多亲子矛盾是从父母的忍不住发火开始的。
一开始忍着不说,最后憋不住了,直接爆发,结果两败俱伤。
真实的表达,真实的面对,真实的人生……父母承认自己有时很怂,坦然面对有时是真做不到,会凌乱,会无助,会失控,会不知所措,会生气和愤怒,会忍不了都很正常。
这时候,接纳自己气炸的事实,深呼吸退后一步。情绪修复也需要刻意练习。
对孩子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辩驳,也不需要讨好,更不需要自证清白。
父母跟孩子是各自独立的个体,管得了就管,管不了先管自己,等把自己捯饬好了,再管孩子。
后退一步不是冷战,而是留个空间,给父母自己喘息,修复,调整和自愈。
不完美才完美,放下执念,也放过彼此
这几天开启打鱼晒网状态,不过还是做了点事情,把囤的心理学书籍读了七七八八,把家庭教育100天分享同步了公众号。
反正碎碎念也已经写了几万字家庭教育心得感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干脆就整理一下作为公众资源,说不定恰好能为某个家长某种启发呢?
对家庭教育方面的分享,我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分享认知,方法,经验,毫不吝啬,举手之劳能做就做。
不怕被同行抄,也不怕被偷学,知识都是通用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呗。
我也不需要做营销,随缘佛系就好,有缘就答疑陪跑,没缘分就各自安好,不愿意太功利的去做一件事,怪没意思,这可能是文青病
躬身入局家庭教育,是因为我也刚需,刚好有心理学基础,养娃路上跳坑坑怪多,恰恰也喜欢,做起来有成就感,自己也擅长……
喜欢的事情坚持做,管它三七二十一呢,云淡风轻,随遇而安,有工作就接,工作不多时就读书,运动,提升自己呗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越学习深入,越清零心态,越有敬畏之心。
转型家庭教育10个月了,感觉自己到了一个瓶颈期,好像都懂好像又不懂,看到了现象看不到本质,或者对本质的认知比较模糊。
所以沉下心,决定用2-3个月主题阅读的方式,重新啃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读起来虽有难度,会烧脑,但也有“哇塞”感,又懂了一个知识点,又学会了一个新观点,又增长了一些见识。
找到了读书的心流模式,找回了学习的愉悦感。也很快乐呀
学习专业的心理学,并不是为了成为心理咨询师,我从事心理咨询的概率几乎为零,又不是科班出身,我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拎得清,咱不去抢专业心理咨询师的饭碗,哈哈哈。
我更喜欢家庭教育赛道,专注做好一个细分领域和赛道就好,按不需要做斜杠压身,只需要一技在手,就足够了。
感觉在家庭教育领域,我做起来更擅长和行云流水,跟父母沟通起来也很愉快。
所以遵从内心,多去学习,让自己在家庭教育赛道变得足够专业,足够靠谱,足够沉浸。
不忘初心,一往无前。
在我帮助父母改变自己和家庭教育方式时,会有一些父母说:我做不到,我不想改变了,我放弃了,随便孩子怎样吧。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不多劝,劝是没有用的,除非父母有强烈改变自我的意愿。所以我会讲清利害关系,然后把选择权交还给父母自己。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都是成年人,自己做决定,自己选择承担就是自洽。
虽然我知道父母不改变,在继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但我选择止语。
道理是拯救不了人的意愿,既然内心已经有了主意,一定是当下能做最有利于自己和适配的选择。
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随其自然。有缘分继续相遇,无缘分暂时告别,而我也会选择分分钟秒退费。
父母的自我改变之路,漫长而崎岖,痛苦而纠结。更多父母愿意咬牙坚持,因为有人是深陷泥潭,有人是未雨绸缪,有人是痛得无路可退。
尊重每一个选择,也尊重每个人命运。但我自己的价值观是:既然都疼,长痛不如短痛。
短痛不耽误孩子,但这些道理我还是不愿意多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千百遍道理,都不如感同身受。人不能被叫醒,只能被痛醒。有点扎心,但又无法回避。
父母不觉得自己的养育有问题,才最可怕。
分享个案例:孩子说早起,要定6点闹钟。妈妈反驳:别逞能了,定了你也不起,定7点闹钟好了。
闹钟响了之后,孩子睁开眼也没起。妈妈就说:哼,就你还定6点闹钟,7点你都起不来!
孩子癔症了下,原本准备起,听到妈妈的话,又闭上眼睡了,气鼓鼓的朝妈妈发脾气:别说了,闭嘴吧你。
妈妈不以为然,还在巴拉巴拉啰嗦。等孩子准备再一次起床时,妈妈又开始说:我看看数十个数,你能不能起来。
孩子一听,又躺被窝不起了,眼里还噙着眼泪,一脸愤怒。
可悲的是妈妈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觉得这孩子真是的,太脆弱了,太不好说话了,太难相处了。
可悲至极,孩子就是这么一点点在负反馈和家长的自以为是的正确教育中,叛逆,委屈,压抑和崩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