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蓟州兵变明朝记载的的不多,原文是出自《神宗实录》:“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朝鲜宣祖实录》:“建昌营调南兵三千留养,以备倭之级急。而十月间,以离家日久,钱粮不加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虽然双方记载都不多,但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明史》的人认为这件事压根不算什么大事,根本就不配进本纪。或者说明朝上下也觉得丢人,因此并没有详细记载,而蓟州兵变最后结果就是,叩门天子杀杀于少保,凉了文官的心;万历坑杀戚家军,凉了武将的心。后面大家伙也看明白了,合着认真给带明打工的,就没几个好下场,那还就不如躺平罢了 。给谁当差不是当差。

万历十年至万历十九年,这刚好是戚继光调离蓟州到万历援朝战争之间的十年。对于这十年间的蓟镇南兵军纪松弛,为此朝廷也专门整治了,这个也无需回避。万历二十年,随着万历援朝战争的爆发,消失了近十年的“戚家军”旧将娄大有、叶邦荣、吴惟忠等人又逐渐来到了历史的前台。
此时戚继光已经在万历十六年离世,而这万历二十年这支入朝的南兵,虽然已经老迈,但毕竟兵源相同,至少也还算是一支“戚家军”的余脉了。虽然表面的兵变主因是“要赏结聚”、“挟增月饷”,索要“双粮” 引起,而双粮、赏银本是东征特设待遇, 自东征首任经略宋应昌以来一直均在执行。

当时“募兵年饷银为18两” 是通行的标准,但东征援朝战争有所不同,算下来士兵年薪达43两余, 比通行标准高出不少, 而将官更是加倍支发廪给,实际上士兵也是以出国作战“饷银必须加倍”。宋应昌在职之际, 一直都是按此标准执行,但是宋被解职后,部分欠饷未能及时发放到军士手中,于是兵变爆发了。
此事反映了明朝中后期边防体系与军事管理的积弊,也与张居正改革失败后的政局动荡密切相关。也包括戚家军以及朝廷对军士的态度,从中可以折射出明朝军事体制上的一些弊病。

蓟州兵变的士兵并非完全是戚家军,而是南军为主的士兵,当时入朝鲜参战的南兵有新募士兵计为三千余人。领军的是吴惟忠。他们与戚继光侄子戚金所率正牌戚家军是两码事。这股南兵的军饷标准是每个月领取1两5钱。合计一年为18两。按当时标准,相当于北军家丁的军饷。
但在朝鲜作战期间,吴惟忠部为争功而与北兵屡屡发生冲突。闹来闹去,各方相持不下,战功问题也就成了一笔糊涂账。在此期间,有传言南兵斩杀了李如松的旗牌官据朝鲜人的记录,为了平息南兵骚动,李如松还掏过一笔银子给平息了。

自朝鲜归国后,这股兵马一部分还乡(每人发二两赏银),一部分归台。留下只有1200余人又加上新招募的兵,总计为三千六百多人,当时一些士兵鼓吹索要“东征功赏及安家银,人各四五十两”。未曾去朝鲜参战的人也跟着鼓噪。最终酿成兵变,杨四畏当即派兵镇压,当阵擒杀80人。又以火炮威慑。南兵大部分投降。仍有一部分人抵抗,又被骑兵杀死约40人。至此,兵变被完全镇压下去。叛军被杀约120人。平叛军无人战死,只有30多人负伤。
事后搜出首恶者32人。其中31人被处决。至此有151人被杀。另有11人在战斗中被逮捕。剩余三百余人,万历对此特别下旨:“既宽之不死,姑与之生路”。命令发给每人10月份月饷1两4钱5分。最终遣散,又分别发给1-1.5两路费。可答应的事情并没有做到,引发了士兵的不满,这实际上也是万历废止张居正变法所激化的。

在首辅张居正主政期间,推行改革,整顿边防,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尤其是在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期间,通过练兵、筑城、革新战术,使蓟州防线成为抵御蒙古的重要屏障。然而,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开始摒弃张居正政策,对于张居正的政治的势力开始清算,改革措施被废弃,朝廷陷入党争,对边防事务疏于管控。新任蓟镇总兵杨四畏能力不足,未能有效约束军队,导致矛盾激化。
因为张居正的变法就此废止,作为张居正嫡系的戚继光也被调离蓟镇,大明边防体系逐渐松弛。再加上明朝财政长期困难,边军粮饷拖欠严重。不仅蓟州驻军因军饷不足、其他各地边军也一样欠饷,即便是发饷也是被克扣严重,如此一来,普通士兵与基层军官为此怨声载道。杨四畏威望不足,未能有效约束军队,导致矛盾激化。使得他对边军的管理进一步失控,军官贪污和压榨士兵的现象加剧。

明朝之亡,很大原因就在于张居正逝世后被清算,财政逐渐败坏,党争加剧,戚继光也连带着被废黜,大明朝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以戚家军为核心的南兵失去朝廷中枢的支持,南兵至此沦为从属地位,屡屡被朝廷不公正对待。
辽西将门掌握大明朝的军事话语权,不断对整个大明朝敲骨吸髓,最终吸干了大明朝,导致关内民不聊生,农民军蜂拥而起。朝廷则无钱无粮镇压,最终大明朝吸无可吸,渐渐军阀化的辽西军事集团和建虏八旗军事集团合流,一同入关,将中国杀了个尸山血海,剃发易服,改朝换代,满洲军事贵族集团登上历史舞台。

兵变暴露了明朝边军管理的严重问题,财政匮乏、军官腐败、士兵待遇低下。蓟州作为京师屏障,其防务松动预示了明后期边防体系的整体衰落。反映军队士气的崩溃与朝廷统治力的衰退。这种局面为后来女真(后金)的崛起和明亡埋下隐患。
万历朝蓟州兵变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经济上,明朝财政难以支撑庞大边防;政治上,清算张居正引发政策反复;军事上,军官腐败与士兵困苦激化冲突。此事件不仅是明王朝衰落的缩影,也警示了边防体系崩溃对国家安全的长远威胁。此后,明朝在北方的防御日渐空虚,最终在17世纪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

我是 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