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开启乱世,实际上他是没成事的曹操,只能说他出现的时间太早

真益谈谈历史 2025-04-03 17:58:37

董卓这人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敲响了东汉亡国的丧钟,但问题在于,东汉的混乱与覆灭与董卓关系不大,经过黄巾起义的打击的东汉覆灭就是一个时间问题,而董卓不过是加速了这一行为罢了,就董卓个人而言,他出世太早,以至于成为天下公敌,各路诸侯以讨伐他的名义纷纷起事,如果董卓晚些出事,很有可能是第二个曹孟德。

董卓,字仲颖,生年不祥,陇西郡临洮县人。董卓成长于凉州,由于身处汉羌混居之地,当地民风彪悍,所以能在当地生存没有一定本事肯定是不行的,好勇斗狠是当地生存的不二法则,董卓就是这样一个人,史书说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强健的体魄和勇猛的性格使他成为当地的“带头大哥”。史书中描述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鞬”,足见他在战场上的威名,应该不是妄言。

汉桓帝末年,生逢乱世当兵无疑是出人头地的一个便捷的方式,董卓从军入伍之后,参加了多次与羌族进行大小百余战,因军功被征召为羽林郎,因屡建战功,拜郎中,任广武县令、而后逐步升迁为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得到司徒袁隗征辟,出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就此董卓的身上贴上了袁家的标签。

随着董卓身份的不断提高,他的身边也聚集和笼络李傕、郭汜、张济与樊稠等凉州豪强和谋士,组成了威震一方的军事集团,在讨伐羌族期间,张温主将派出有六路人马讨伐,其中五路人马均以失败告终,唯独董卓的军队全员班师大获全胜,而后屯兵于右扶风。朝廷因功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汉灵帝很看重董卓,曾下诏命董卓进京为少府是个美差,但这个职位没有实权。董卓知道这是个坑,大乱在际,军权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就推脱不去,汉灵帝去世前,又下诏改封董卓为并州牧,并令其将兵权转交给皇甫嵩。这次董卓接受了任命,死活不肯交出兵权,而是带着兵马驻扎在河东,密切关注朝中消息。因为董卓知道,乱世已经到来,必须掌控兵权,他还在等待机会。

中平六年八月,董卓于等到机会进军洛阳。而引狼入室的人,是屠夫出身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东汉自汉和帝始,朝政就是外戚与宦官轮流当家,陷入了长期的争斗。汉灵帝去世后,其长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何进执政,何进上台后,袁绍劝他将宦官斩尽杀绝。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典型的门阀士族。宦官乱政时大肆迫害氏族,袁绍的建议斩杀宦官虽是为自己的阶级考虑,但对何进也有利无害。何进对此犹豫不决,但为了政变成功,还是命袁绍为司隶校尉,王允为河南尹,管理京中治安,还听从袁绍建议,召丁原、并州牧董卓带兵进京,为威慑宦官做准备。

此时宦官集团打听到风声,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趁何进入宫之时给杀了,之后草拟诏书,准备昭告天下。何进一死,袁绍的人马就在京城大肆屠杀宦官,丁原也带着数千人马进军河内,在京城外围制造骚乱,为诛杀宦官制造声势。此时,董卓一直驻扎在洛阳城西的夕阳亭,静待城中消息。斥候先后来报,称何进被刺杀、袁绍带兵捕杀宦官,董卓都不为所动。

此时朝局就失控了,说白了就是袁家玩脱了,何进被杀,宦官被灭,皇帝幼小,太后软弱,中常侍张让挟持皇帝刘辩和其弟弟陈留王刘协逃出洛阳。袁绍等人刚刚杀红了眼,此时不管是在城中大开杀戒的袁绍,还是在城外虚张声势的丁原,都不及董卓在最合适的时机展开行动。在少帝一行人惊魂未定,董卓及时赶到,将少帝迎送回京,一举控制政局,但不得不说的是,董卓最初进入权力真空的洛阳,其实挺没有底气,当时他手下只有3000兵马。

接着董卓故弄玄虚,让手下趁夜悄声出城,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入城,每隔几天就这么忽悠一次。这可把朝中大臣吓得够呛,以为董卓把凉州的兵马都搬到了洛阳。紧接着他收编何进的残部,并将吕布争取过来,当时丁原是董卓在京城最大的军事威胁,董卓借吕布之手将其谋杀,又兼并了丁原的部队,就此掌握洛阳军权。

进京一个月后,董卓干的一件大事,就是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一举措遭到袁绍的强烈反对。虽然有那么一句:“天底下难道只有你的刀锋利吗?”可结果就是自己逃出京城,跑到冀州。

汉献帝即位后,董卓当了相国,并享有三项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后来曹操这么干也是学董卓。废立皇帝仅仅过去三天,董卓又毒死了何太后,外戚干政被彻底杜绝。董卓独揽大权,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在废立的问题上,董卓虽然自专,但还是具有一定的正当性。首先少帝刘辩并不被灵帝所认可,这一点从他没有被立为太子就可以看出,少帝刘辩的正当性不足。加上他母亲何后杀害了婆婆董太后,董卓改立献帝虽然大胆,但是符合人情,而且有霍光的先例,不算谋逆。相对的二袁兄弟,同样早有图谋废立的行为,谋立的是刘虞等宗室而非灵帝的儿子,并且袁术后来公然称帝,野心暴露于天下,较之董卓,谁更忠于汉室一清二楚。

董卓原本是先借由门阀士族控制政权,恢复中央政府的正常运作,并不是做一个毁灭者,更没有篡位的意思,史载,董卓进京后“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董卓以庶族地主的身份执政,注定孤掌难鸣,不得不依靠实力雄厚的门阀士族。这也从侧面说明,寒门出身的董卓根本不可能抛开氏族掌控朝政。

出身颍川荀氏的荀爽,在宦官专权时为躲避党锢之祸,在汉水之滨隐居十余年。董卓征召后,不到百日就将其从一介布衣升为司空,位列三公,不仅如此,董卓开始为党锢之祸的被害者平反,虽然有拉拢士族的意思,确实难能可贵。这都是顺应民心之举,可最后想要灭董卓的还是同一群人。

因为不管董卓努力拉拢世族和名士,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买他的账。士族不愿和董卓合作。出于门第之见,对于那些来自凉州边鄙,对这个专横跋扈的庶族武人嗤之以鼻,一部分世族和名士仍然持反对态。

更何况董卓无故废立皇帝,早已成为众矢之的,他的部队还在洛阳烧杀淫掠,更是失去了民心,某次,洛阳附近的百姓正在“作社”,聚集于社庙欢庆节日。董卓的将士闻讯赶来,二话不说就将在场的男人杀死,砍下头颅挂在车辕上,又将妇女载于车上,高声呼号而回。所谓“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行为令人发指。

早已对董卓忍无可忍的士族趁机组织“义兵”。东郡太守桥瑁伪造文书,谎称皇帝和百官遭受董卓迫害,请求各地州牧、郡守发兵救驾。桥瑁檄诏一发出,各地牧守群起响应。初平元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和渤海太守袁绍等十几路军队,组成关东联军,推袁绍为盟主,扬言要找董卓算账。

可问题是,反董大军打起了静坐战,只有曹操、孙坚等少数积极分子跟董卓军打了几场硬仗,其余十几万人马都在后方按兵不动,个个心怀鬼胎,只想维持军阀割据的局面。关东联军不思进取,董卓也不愿硬碰硬,决定避其锋芒,迁都长安。如此,可以进一步靠近自己的根据地凉州,占据潼关,进可攻退可守。

于是他一把火烧了洛阳,命手下将士押解百姓迁徙,数以万计的洛阳居民被迫上路,一路上互相践踏,有的饿死路旁,有的惨遭杀戮,二百里内荒无人烟。凉州兵还掘开汉朝皇室陵墓,将其中所藏的珠宝抢掠一空。

士族的反抗,将董卓的最后一丝耐性消磨殆尽。从这一刻起,董卓彻底转变为独夫民贼。但董卓却不知,反董势力已经分为两条战线,一条是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另一条,是朝中的士大夫,为首的是司徒王允。王允此时一心想除掉董卓,取而代之。这是门阀士族对庶族豪强的一次夺权行动。

为此王允拉拢吕布入伙成功,初平三年四月,董卓入宫,由吕布随从护卫。当董卓的车队行至宫门,吕布事先安排好的军队手持武器杀出,并道:“有诏讨贼臣!”说罢,率众将董卓斩杀。长安城顿时沸腾,欢饮达旦。

可董卓一死更是天下大乱,实际上,无论是以王允为首的朝中大臣,还是以袁绍为首的关东义士,都谴责他残害百姓、祸乱朝纲。但他们却将董卓的恶放大了数倍,让天下陷入更大的乱局之中,一个董卓作乱身死,而后数百个个“董卓”又出现了。

董卓确实是权臣,也确实暴虐,但并非无道,是有道的。董卓干的所有事,其他人都干过,董卓把砍下来的脑袋挂在车上,拉到城门外都烧了,太残暴了!曹操屠完城,城里的金银珠宝去哪了?都让摸金校尉送到古墓里去了?无非曹操是魏武帝,就写屠彭城三个字就可以了,董卓那样写无非成王败寇而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