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是王道?长久坚持才是!

昆琦评健康 2025-02-22 05:35:42

本文作者:

陈 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营养科

邵春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副主任营养师

相信各位爱美及减肥人士都熟悉“16+8”饮食法。由于这种饮食法不需要刻意遵循食谱,不必过于严格地控制饮食,只需将一天内进食时间限制在8小时内,其余16小时保持空腹,从而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减重方法。

不过,近期的研究显示,比起在一天内12~16小时都有进食的人,那些8小时内吃完一天食物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91%。听到这个研究结论,许多减重者顿感挫折,难道以后不能再用这个方法了吗?

“16+8”饮食法还能再用吗

其实不用很紧张,尽管目前证据有限,但通过该饮食方法成功减轻体重的人,本身的慢性病患病风险也随着减重而下降;而且研究团队也指出,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尚不能直接表明其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存在因果关系。

减重方法各有千秋,但其中的核心原则始终如一:体重减轻有赖于“能量消耗>能量摄入”。

为什么要维持饱腹感

许多情况下,减重者失败的原因不在于方法不对,而是难以长期坚持——相信很多人都同意这个说法,减脂餐虽然健康,但吃完不久就饥饿难耐,而饥饿感若挥之不去,就很容易“破戒”甚至报复性饮食,减肥真是很难啊!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减重期间如何有效地维持饱腹感。

饥饿感和饱腹感是我们感知到的一种状态,这些状态受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生理信号调控,最终影响人的进食行为。对饥饱的调控,就好比是一套物流系统,它的正常运作离不开交通指挥部。

在人体,这个指挥部主要位于大脑的下丘脑弓状核部位,在那里有两名得力“交警”,分别调控进食行为的“放行”(产生饥饿感,开始进食)和“限流”(产生饱腹感,停止进食)。前者主要是“NPY/AgR神经元”,后者是“POMC/CART神经元”。

进食时,人体会逐渐分泌出“饱腹激素”,主要有胆囊收缩素(CCK)、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瘦素(leptin),等等。这些激素直接或间接地向指挥部发送信号——“消化道内食物丰富,系统满载”。于是负责“限制流量”的指挥官“POMC/CART神经元”开始执行任务,让我们感到饱,食欲下降,最终停止进食。

而当我们停止进食一段时间后,上一顿摄入的食物逐渐消化吸收,肠道残留物减少,人体内就会分泌出饥饿激素(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它向指挥部发送信号“消化道食物减少了,有剩余空间了”,收到信号的“NPY/AgRP神经元”开始工作,让我们感到饥饿,食欲提升,开始进食。

这样看来,延长“限制流量”的指挥官的工作时间,可以维持饱腹感,降低食欲,体重管理就更长久。那么,如何通过饮食来干预呢?

怎么吃,才能让饱腹感更持久

我们摄入的食物,最宏观的就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三大营养素。有多项研究证实,高蛋白质饮食有助于促进前面提到的“饱腹激素”分泌,延长饱腹感持续时间,并抑制饥饿感。高蛋白饮食是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0%~30%。此外,脂肪也有延长饱腹感的特性,但脂肪提供的能量远远高于蛋白质和碳水(每克脂肪能量约9千卡),并且高脂肪食物通常具有高度诱人的口感,会让我们一旦开吃,便欲罢不能。

除三大营养素之外,膳食纤维、食物的升糖指数(GI)值,食物的物理性状等因素也有利于增加饱腹感。那么哪种食物吃了更易饱呢?有什么直观的判断方法吗?早在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营养学家们就经过实验,提出了“饱腹指数(SI)” ,以帮助人们方便地选择理想的高饱腹感食物。

这项研究募集了41名受试者,对38种等能量食物(每种均提供能量240千卡)进行了主观地饱腹评价。某样食物饱腹指数越高,意味着食用后饱腹感越强。以白面包为参照食物(它的饱腹指数设定为100%),全麦面包为157,煮土豆则高达323,而好吃的羊角面包和蛋糕分别只有47和65。这表明,在摄入相同能量的情况下,吃煮土豆会比全麦面包或白面包更有饱腹感,而要达到相同饱腹感,要吃更多的羊角面包和蛋糕——它们都是容易发胖的食物。

图3里的食物有限,不过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拥有富含蛋白质、富含纤维、低脂肪、天然、少加工这几个特性的食物,饱腹感指数往往较高。

除了前面提到的神经和激素调控,心理因素对饥饿感和饱腹感也有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情绪性进食”。“情绪性进食”通常在您有不好的情绪(如压力、焦虑、抑郁、紧张、愤怒)的时候出现,即使这时候您已经吃饱了(交通系统满载),但是您仍觉空虚,特别想吃点高糖高脂类的食物。这时候的进食往往是机械性摄入,最后常会导致过食。因此,学会识别什么是真正的饥饿很重要,另外可以通过“正念进食法”来练习。这种饮食方法的核心是集中注意力,仔细感受进食的过程,给您以下几个建议——

◆ 至少花20分钟吃饭。

◆ 吃饭时收起手机和其他干扰设备,防止盲目咀嚼。

◆ 进食时充分调动感官——关注食物颜色,感受食物气味,体会它们的质地。

◆ 有意识地放慢咀嚼速度。

只要我们在进食,就离不开对饥饿感和饱腹感的控制,通过了解饥饿和饱腹感的调控机制,选择适当的饮食方式和食物组合,以及培养“正念进食”的习惯,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体重,迈向健康的生活方式。

请记住,减重不争朝夕,稳定的心态、长久的坚持与动态的调整才是成功的关键。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