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进步,肺癌的治疗手段更加丰富,治疗水平也逐步提升,如同其他肿瘤一样,肺癌也在成为一种“慢病”,优质的长期管理能为患者生命带来高质量的延长。中医治疗肺癌的核心在于扶正祛邪,通过增强人体正气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一科首席专家许玲教授介绍道:“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提升肺癌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尤其在肺癌的术后防复发、术后康复及长期管理等方面,中医的个体化治疗大有可为。”

专家简介
许玲,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一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获2022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上海市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2023年上海好医生;主持科研项目30项,其中重大临床研究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项目1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三)、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奖二等奖。主编教材1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研究》),主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6项。
从医为民,深刻于心
许玲教授的办公室不大,但整齐干净,有限的空间里充满了她对生活与工作的热情,能感受到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这也是她在中医肿瘤领域不断深耕的原因之一。
读书时期的许玲,深受邻居一对教授夫妻的影响,学习上总是力争上游,也是邻居家的故事让她立下志愿:我想要成为医生。她选择了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光芒的中医。这一学,让她对中医从好奇跃升至热爱,并奉之为终身事业。大学毕业,她以年级第一的成绩,直升研究生并硕博连读,师从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自此结缘中医肿瘤领域;博士毕业那年,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让父母获邀参加毕业典礼,见证她为学业生涯画下烫金般的句点。“我是幸运和幸福的,刘嘉湘教授是一位很严谨的老师,对我帮助良多。一路走到现在,是兴趣,更是对中医的热爱。”
长征医院的14年中医内科临床工作,繁杂的病种让她深入认识了中医与西医;在龙华医院的肿瘤临床研究基地,她将整体观贯通于治疗的全程,用中西医结合的独到优势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2016年,许玲教授来到岳阳医院,建立了当时的肿瘤二科;应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今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发展成为了多学科联合的肿瘤中心。许玲教授将“身心全程管理”理念应用于肿瘤诊断到康复的全过程。她强调道:“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在不断延长,治疗与康复应是系统性的。肿瘤切除相当于拿掉了眼下这颗‘炸弹’,如能辅以术后长期的中医药调理,患者的体质得到改善,才能‘不那么容易生病’。”
中西医结合,各显所长
“种子”与“土壤”:许玲教授打了个比方——如果肺癌是一颗种子,患者的体质如同土壤,每种土壤要调整成不适合这颗种子生长的环境,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个体化的治疗和调理。“同一位患者,在冬季和夏季来就诊,调理的着手点也是不一样的。”尽管无法做到西医的“刀落病除”,对于一些肺结节患者,中医药治疗也能直观地让结节缩小甚至消失。例如,2023年11月一位患者的胸部CT提示7×7毫米的磨玻璃结节,2024年2月复诊发现结节有所增大,开始在许玲教授团队进行中医药调理;2024年11月再复诊,病灶消失了!无独有偶,一位患者甲状腺癌术后发生淋巴结肿大(最大有12×4.6毫米),且形态饱满、皮髓质结构不清,伴有血流信号,经7个月的中药调理,最大的淋巴结缩小至5×4毫米,患者的消化功能、睡眠质量等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最佳辅助:中医可为无法进行西医治疗的肿瘤患者创造条件。让许玲教授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产生大量胸水而插管引流、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更糟糕的是,他还发生了脓胸,血红蛋白(HGB)浓度一度低至69克/升(正常为120~160克/升)。许玲教授团队收诊后通过中药内服与外治,扶正培元的同时利水消肿,2个月后患者“拔管”成功,5个月后患者HGB回升至114克/升,开始接受化疗和免疫治疗。
“固本增效”:在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常见选择。所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该药显著的疗效伴随着副作用、耐药等临床难点。许玲教授团队首创“益气养阴”法,扶正祛邪,可协同增效、缓解靶向治疗副作用,改善患者皮疹、腹泻、乏力、咳痰等症状。“我们发现这个药有偏热的特性,会引起患者口腔溃疡、皮疹、甲沟炎等,用药会造成或加重患者气阴两虚的情况,所以我们注重‘益气养阴’,但并不代表每位患者都可以这样治疗,需要辨证论治,一人一方。”
做患者的专业“陪跑”
中西医治疗肺癌,本质是中华瑰宝与现代科技发展的相辅相成。西医手术切除配合化疗等,能快速清除肿瘤细胞;中医亦可从肺癌诊断到术后的长期管理全程参与,为患者固本培元、防止复发转移的同时,还能整体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便秘、纳差是患者术后常见症状,通过中药调理可升清降浊、润肠通便,大便好了,食欲自然也就好了;而饮食正常了,营养吸收就跟上了节奏,进而让身体能更好地接受治疗、恢复健康。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许玲教授持续关注肺癌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门诊遇到过一个方子一直用的患者,尤其是预约挂号难的外地患者,这让我感到非常担忧。”为了让患者能实现更好的长期治疗管理,经过前期筹备,许玲教授于2014年开设了“科研门诊”——面向长期随访患者的普通门诊,她坐诊的同时也带教团队,一方面减轻患者就诊难度和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更多的团队医生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随访服务。
科技的日新月异开启了人工智能、远程医疗时代,许玲教授鼓励团队积极学习新技术。她认为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果能吸收科技发展的优势,未来可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快速精准诊断,借助大数据来改善小样本研究的局限性,提高临床研究与临床治疗的贴合度等,从而优化治疗方案,中医肿瘤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