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古建多——州桥老街记

华良好旅行 2025-03-04 09:05:23

嘉定县治于南宋嘉定年间,距今已有800余年之久,1958年前属江苏苏州市管辖,后为支援上海建设,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周边的八个县划归上海,嘉定是上海北部划归上海的一个县,于1993年4月撤县改区。

嘉定历史悠久,文风经久不衰。明清时期,嘉定就出了3个状元,134个进士,979名举人。到了近现代,嘉定更是人才辈出,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吴学谦、钱其琛以及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胡厥文、吴蕴初都诞生在这里。

嘉定古迹众多,是人们赏玩的胜地,在嘉定老城中心就有建于宋代的“法华塔”、“孔庙”、“汇龙潭”和“秋霞圃”。今天单独介绍法华塔——孔庙——汇龙潭三处古迹。

州桥老街系嘉定之根,是嘉定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嘉定区保存(重修后)的明清老街,在这千步之内,汇聚了宋、元、明、清历代古塔、石街、老桥、旧庙等古迹,尤其是在撤县改区后,政府花巨资进行修缮维护和迁建,在老街的东西南北之处,有着地方特色的古迹旧居重新恢复历史风貌,敞开双臂迎接着四方来客。

法华塔,坐落在练祁河与横沥河交汇处(塔下为登龙桥和南大街))为方形七级砖木建筑结构楼阁式,塔高40.83米,塔内曾发掘宋、元、明三代的佛像、书籍、古钱等文物。1996年按明代风格修复,并增设了泛光照明,重现“金沙夕照”的胜景。塔旁无寺无庙,独立街市之中,曾是嘉定县城的最高点和城市中心,也是嘉定县城县治的中心区域,民居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逐渐奠定了嘉定的城区基础。旧时还有“文笔峰”之称,嘉定民间激励子女参加科举进仕而读书。

法华塔始建于宋代开禧年间已有(1205—1207),虽历经800余年的战乱和变迁,但各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多次修缮维护,法华塔才得以保存的这么完好无损!我第一次见到那升入云端的法华塔时是在1975年代,四周都是低矮的平房,一座七层宝塔真的是鹤立鸡群,后来每次来嘉定州桥老街,都发现高耸入云的法华塔已不再孤独,周边的旧居古建都得焕然一新,把一座孤零零的老塔变成了一个景区。你走入法华塔还可以去参观胡厥文纪念馆和顾维钧展览馆(他们都是嘉定人)

嘉定孔庙,又名学宫,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大街183号, 始建于南宋嘉定(1219年),800年来不断修缮、增扩、重修达百余次,是上海西北部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嘉定孔庙占地1.13万多平方米, 嘉定孔庙的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还留有为数不少的宋、元构件及遗址。现有建筑为:棂星门、泮池、泮池桥、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土地祠、东西庑、孔子庙(大成殿)、礼门、明伦堂、仪门、当湖书院、书院碑廊、东庑碑廊、仰高坊、兴贤坊、育才坊、七十二尊石狮凭栏等,组成了孔子庙、儒学署、书院三组庙学建筑群。

我到嘉定孔庙参观游览多次,每次都有新的感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公民能够立于世界什么都能缺,唯独不能缺的只有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经历多少艰难险阻而没有阻断文明的延续,就是文化、就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孔子的思想学术是有巨大贡献的。

汇龙潭公园由横沥河、新渠、野奴泾、唐家浜、南杨树浜五河流相交汇而成,犹如五条长龙蜿蜒伸展。潭中有山岛一座,名叫应奎山,筑于明代天顺四年(1460),山顶筑亭,名凌云亭,立亭内可俯瞰汇龙潭全景。民国17年(1928)嘉定县通俗教育馆将汇龙潭、应奎山上的魁星阁、龙门桥、孔庙一带风景优美之处改建为公园,取名“奎山公园”,这是汇龙潭公园的前身。1976年和1978年,嘉定政府以奎山公园的残存景点为基础,拓地扩建,于1979年6月1日开放,定名汇龙潭公园。明代忠节侯峒曾、黄淳耀两先生纪念碑巍然矗立,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的一千多名将士,由于起义失败被清军杀害于此,我每次进入汇龙潭公园,总要在侯峒曾、黄淳耀两先生纪念碑和汇龙潭潭水处伫立致哀!满清王朝的嘉定屠城是一种犯罪被订入历史的册页而不容否认!

汇龙潭公园还是上海菊花展的主要展区,每逢深秋,来此游览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甚是热闹。

嘉定县治800余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可以在走走看看中触摸着这座古城的历史厚重感、可以体悟着中华文化的脉络、可以感受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今天的我们不仅是观赏者,更是承接者,在前行中把中华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为人类共同家园建设创造更多范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