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道:真正开悟的人,既有无中生有的能力,又有有中生无的智慧

浩雄的趣事 2025-02-09 02:15:26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传习录》中记载,有学生问王阳明:"如何才算真正开悟?"

王阳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关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故事。

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智慧?

为什么王阳明说,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开悟的标准?

话说嘉靖年间,王阳明正在龙场讲学。一个雨天,几位学生避雨到一家茶寮。

茶寮老板是个老实人,见他们是读书人,便问:"我听说王阳明先生讲心学,说心外无物。可我眼前明明有桌椅茶具,怎么能说没有呢?"

一个学生笑道:"这些东西都是幻相,不是真实存在的。"

老板更糊涂了:"我天天用这些东西做生意,怎么会是幻相?"

这时,王阳明走进茶寮。听了他们的对话,说:"你们都说得不对。"

学生们忙问:"请先生指教。"

王阳明指着桌上的茶具说:"老板,这套茶具你用了多久?"

"三年了。"

"三年前,你想过会有这套茶具吗?"

老板摇头:"没想过,是偶然在集市上看到,觉得好才买的。"

王阳明说:"你看,这就是无中生有。茶具在你心中原本没有,后来才有的。"

学生问:"那有中生无又是什么?"

王阳明说:"老板,你的茶具要是摔碎了,你会怎么想?"

老板说:"当然心疼。"

"要是你想开了,不再心疼,茶具虽然还在你记忆中,但已不能影响你的心,这就是有中生无。"

学生又问:"这和开悟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说:"真正开悟的人,既能从无中生出智慧来,又能在有中看破执着。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从前有个商人,走夜路时,看见路边有条绳子,以为是蛇,吓得跌倒了。等拿灯一照,才知是绳子,顿时放下心来。"

"你们说,蛇是真有还是假有?"

学生们议论纷纷。

王阳明看着窗外的雨,若有所思地说:"这个商人的故事里,藏着开悟的真谛..."

"蛇是从商人的妄念中生出来的,这是无中生有。等他看清是绳子,对蛇的恐惧消失了,这是有中生无。"

《传习录》中记载:"良知是天理的灵明,一切理具足于此。"王阳明解释说,人心本具的良知,能创造也能破除。

一个学生问:"如何运用这种智慧?"

王阳明说:"修身养性有三重境界:一是见山是山,二是见山不是山,三是见山还是山。"

"第一重境界,人只看到事物的表象。第二重境界,人开始明白一切皆空。第三重境界,人既知道空,又能在空中建立。"

《王阳明全集》中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正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道理。

王阳明强调:"修行不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能在无中生有,是智慧的开启;能在有中生无,是执着的放下。"

一位老学生问:"为什么说这是判断开悟的标准?"

王阳明答道:"真正开悟的人,既有创造的能力,又有超脱的智慧。只知创造,容易执着;只知超脱,容易虚无。"

《传习录》说:"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落实到行动上。

他说:"农夫种地,要在无中生出收获,又要在有中放下得失。商人经商,要在无中开创生意,又要在有中看淡利禄。"

"修行人更要明白,烦恼从妄念生,这是无中生有;烦恼被智慧化,这是有中生无。"

《明儒学案》记载: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即事即理"。一切智慧都在日常生活中。

他告诉学生:"读书要在无中求悟,又要在有中化用。做事要在无中创造,又要在有中放下。"

一个学生问:"这种境界很难达到吧?"

王阳明说:"难是因为执着。人执着于'有',就被现实束缚;执着于'无',就落入虚空。要在有无之间自在活动。"

《王阳明年谱》中记载,他常用日常事物来开示学生。这天的茶寮讲学,就启发了很多人。

王阳明最后说:"修行的关键,不在于追求玄妙,而在于明心见性。能在日用中体悟,才是真正的开悟。"

这段开示被记入《传习录》,成为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它告诉人们,真正的智慧,既能创造又能超脱,既实用又超越。

古人云:"大道至简。"王阳明的这个教导,看似深奥,实则直指人心,为后人指出了一条修身养性的切实道路。

0 阅读:7

浩雄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