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刚需:整条商业街倒闭六成,硬生生把餐饮老板逼成哲学家

互联网产事 2025-04-23 20:28:53

互害模式

零售业还能影响地区派出所业绩?

没错。因为不断零售业态倒闭,只要有点储值功能的商业倒闭,都涉及到客户投诉和后续处理,处理不妥,愤怒的用户就拨打110。

110出警率高了,所在片区派出所的业绩考核就受影响。

所以大家在外面看到商业街的萧条,倒闭商铺门板除了贴着转租的广告,往往边上还有辖区派出所的直线电话,这是个无奈的解决方案——推荐你打这个,不是怒气冲冲拨打110。

上海西面商业中心,七宝派出所的所长1978年出生,忙了一辈子派出所业务,本命年了到现在都没结婚,和父亲住在一起。

所长最头痛的就是地区商业,尤其是商铺。半夜闹腾,电话响起来,自己睡不好,父亲也被吵得睡不好。

开了关,关了开,留下一地烂摊子。

辖区内七宝宝龙城,是有名的大商场,开业四年来一直业绩良好,广受周边居民好评。

但是2025年以来,零售业内卷之下,宝龙城也显出了疲态。

先是停车场收费强行要加APP,被客户投诉到了市里。

然后商铺倒闭。

最怕教培项目倒闭,因为牵连到小朋友和家长,商家也为难,警方特别难处理。

宝龙城最新闹起来的是“音乐大师课”商户,做儿童音乐培训的。商家已经艰难挺过了5年,持续受到市场欢迎。

但还是在今年早期倒下了,线下实体店关了,实体课换成了等价值的线上“公益援助课”。这一下价值感就大大跌落了。

家长们闻讯赶到店铺,早就铁将军锁门,人去屋空。

便集体闹了起来,拨打了110。

派出所处理多次,双方也没有达成一致。家长充值没用完,商户的钱早已入不敷出。

派出所无奈在停业整顿的门板上贴了快速处置联系方式,提醒有事直接找所里,不要拨打110。

民警反复跟家长们宣传:商家影响你业绩,你影响我们业绩,环环相扣,社会互害模式对谁都没好处。

可受损的消费者听不进去。平均每家在“音乐大师课”都投了过万,都打了水漂。

家长们称,这年头花50给自己买顿早餐都要考虑一下,让每户人家损失小一万,心态就不好了。

死于团购

地下一层的商业街,六成都倒了,倒闭招租惨绿色的广告一片。

剩下不到四成商铺还挺立着,放眼看去门口也是用户寥寥。

底楼统层,人气是肉眼可见的萧条。

陈老板的重庆小面店也关了。

笔者和笔者的父母在这家店吃了多次,口味不错,价格也适中。

笔者再次看到陈老板,他花白了头发,坐在理发店的破沙发前骂娘。

陈老板创了一辈子业了,餐饮是他做得最多的,到上海旅居25年,目睹无数店的起起落落。

他最早是沪上餐饮前辈“厚味”湘菜馆静安店的小股东,魂魄里都是餐饮崛起的细节。我每次到他店里,吃面半小时,听他聊当年创业要听20多分钟。

“我当时只是静安店的跑堂的,年纪还小了。看到老板给客人饭后送西瓜,送半只那么大,好像西瓜不要钱似的,就觉得刘总(厚味湘菜馆创始人刘学军)特别有‘立升’(上海话,有实力),就东拼西凑了2万元钱投进去了,不到半年就回本了。”

2004年第一次投资就斩获成绩,陈老板胆子就老大了。

他涉足过很多餐饮领域,如白斩鸡、粤菜熟食、烤鸭、重庆火锅、千岛湖鱼头,除了日料因为阶层感高深,土味十足的陈老板自认攀不上,其他分类几乎都一一踏足过。

2016年最后一轮创业,封箱之作,老陈立足在面上,理由无他:

做面,跑量,毛利率高。

最高到骇人的80%。

重庆小面的项目,他是老江湖手拿把掐,“考察了不要再考察”。2018年品牌刚刚进入上海,他就参加招标,投资460万,拿下西区最大的代理。

最鼎盛时候开了16家门店,月流水超过800万。

老陈以为自己可以功成身退,江湖退隐了。

他的失误在于,小看了团购——参加了美团“霸王餐”的促销。

卖给食客30元的面,外卖骑手要分走4元,美团要赚12元,店里要赚8元,成本只有6元,可想而知质量如何……

流水是变大了,但店里没赚多少。成本越投越少,面的口感变差,老客人流失。然后继续加大营销,继续失血,继续流失……

“美团还不停要求你充值,参加营销,不参加还不行。”

从鼎盛的16家店萎缩到西区的三家店,最后退守宝龙城唯一的一家店,老陈的脚步最终停止在这里。

他抑郁,几度发狂。多次在宝龙城四楼楼面逡巡,犹豫间被好心的保安大哥拽走……

“人活着,本来就不容易,但没想到那么难。”

经济萧条,硬生生把餐饮老板逼成了哲学家。

最后的刚需

颇具经济学讽刺效果的是,明明是老百姓手中没钱,专家偏说要刺激消费。

扛不住多年不景气折磨,上海零售业、服务业已退至无路可退。本质问题是大家伙手里没钱,刺激也刺激不起来。

宝龙城地下一层,据老客人回忆,当年开业时候也是热火朝天。底楼最大的导流者是永辉超市,宝龙城管理层那是相当看重。

据说超市入口那个位置也是请大师过来看过的,几近调整,选了宝地。

超市入口的正对面,据说是风水被争抢最凶的位置,商家都担心自己竞争不过永辉的人气,纷纷退让。

12平米的面积,落到江西来沪创业的三兄弟手上:

一对亲兄弟,外加一个异姓兄弟。

三人一合计,开了一个理发店。

简单的盘算:别的不图,就是图这里附近2000多居民以及1000多商业住户,每个月都有理发的刚需。

男宾理个发也就20-30元钱,女宾来染发也就50-60元,主打便宜,跑量。

理发店投资也就2万元钱,三个月月租金+管理费2万元钱,此后月租金3000-4000元,每月跑量能赚1万多,稳定经营半年以上,投资就回本了。

三兄弟轮流守店,也不雇人,在上海雇人太贵。

此外,理发店模式从来不用网络导流,全是口口相传。源头就是永辉超市热火时候那点导流的量。

2024年永辉超市倒了,撤了,老客户依然不断。

理发店就靠周边2000多人的口碑,活了下来。

光是留在用户的心智模式里这点,理发店的根基就比周围餐饮店来得扎实。

宝龙城管理层也认清了,导流的关键是超市,也在招租新业主,哪怕亏本也要招到超市。最近又要新开了,位置还是永辉超市那个旺口。

不到五米的地方,招租广告顽强站位:

“免租金商铺,不收钱!你开店,我支持,一起把生意做旺!!”

不靠导流那套的兄弟三人,在另外一个区又盘下一家店,生意越做越大,还在不断购入其他美发店的股份。

有投资人在这里理发,顺带问了模式,觉得不错想要投资,兄弟三人异口同声“不要”,自己有钱。

也就是守住最后的一点刚需了。利益不分出去了。

理发店小老板自嘲说。

貌似中专毕业的人,经济浪潮中也懂点经济学。

0 阅读:282

互联网产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