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碰瓷25人!六旬‘专业户’诈骗4.6万终获刑1年

小新看天下 2025-03-22 15:23:41

导语:以共享单车为“作案工具”,七个月内故意制造交通事故25起,骗取车主4.6万元——2025年3月17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对六旬男子张某“碰瓷”诈骗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万元。这场横跨北京五区的连环碰瓷骗局,因受害车主李先生的警觉报警而浮出水面,揭开了“职业碰瓷党”的黑色产业链。

“碰瓷剧本”曝光:护膝、话术、收款码三件套

2024年3月,车主李先生驾车经过石景山区某路段时,与骑共享单车的张某发生“剐蹭”。张某倒地后迅速提出私了,从1000元起价一路抬至3000元,最终以2500元成交。然而几天后,李先生在同一路段发现张某骑车徘徊、反复调头,形迹可疑,果断报警。警方调取监控发现,张某常在早晚高峰时段出没于非机动车道,专挑变道或减速车辆“碰瓷”,且佩戴护膝缓冲撞击,摔倒时动作夸张以强化“受害者”形象。

更令办案人员震惊的是,张某的作案流程高度标准化:事故发生后坚持“三不原则”(不报警、不就医、不纠缠),并提前打开微信收款界面,熟练利用车主“破财消灾”心理快速敛财。

数据破案:转账记录牵出25名受害者

案件突破口源自张某的电子支付流水。检察官发现,其账户在通勤高峰频繁收取整数金额转账,单笔500-3000元不等,且多集中于石景山、朝阳等五区。通过追溯转账人信息,警方锁定25名受害车主,其中出租车司机小刘描述:“超过他时留了1米间距,他却突然撞上我车尾,还借口‘浑身是病’拒绝去医院,只要现金赔偿。”另一名受害者江某称,张某甚至威胁“去医院查出一堆病你们更麻烦”,迫使其支付2300元。

职业碰瓷产业链引担忧

本案暴露出职业碰瓷团伙的产业化趋势。与2024年10月浙江临海破获的“18次碰瓷案”类似,不法分子利用共享单车流动性强、作案成本低的特点,流窜多地制造“交通事故”。办案检察官指出:“这类犯罪往往瞄准车主‘息事宁人’心态,部分受害者因驾驶违规(如压实线变道)不敢报警,反而助长碰瓷者气焰。”

警方提示:遇事故坚持“三要原则”

针对此类骗局,公安机关呼吁公众:

要报警:即使轻微事故也需警方介入,避免私了;

要取证:第一时间拍照、录像,保存行车记录仪数据;

要警惕:对拒绝就医、急于收款的“伤者”保持警觉。

石景山区检察院同时提醒,机动车主如遭遇碰瓷,可依据《刑法》第266条以诈骗罪追责,切勿因“怕麻烦”纵容犯罪。

结语:随着共享交通工具普及,“碰瓷2.0”犯罪模式亟待引起重视。张某的落网虽为受害者讨回公道,但如何从技术监管(如共享单车轨迹追踪)和司法协作层面遏制职业碰瓷,仍是城市治理的新课题。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