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回看 《大秦帝国-裂变》和《大秦帝国-纵横》,准备看完大秦帝国四部曲。
在看的过程中,发现战国时期各个国君的称呼不一样,也就是各个国君的等级不一样,即爵位不一样。了解各个国君的爵位有助于看懂电视剧、看懂历史。
周天子为王,关于 秦献公别人对他的称呼不一样,大臣称他为“君上”,嬴渠梁(秦献公的儿子,即后来的秦孝公,后来支持商鞅变法,是秦国强盛的开始)称他父亲秦献公为“公父”,但秦献公的爵位不是公,而是伯。

下面说说战国时期,国君的爵位有几等。
战国时期,为东周时期,周天子为王,最大,其它国的国君爵位都是从周初分封的,是周天子册封的。
传统体系来说,国君主要分为五等,随着战国局势变化也有新的情况出现,具体如下:
一、 传统五等爵位
1、公:
公爵地位较高,如宋国、虢国等国君为公爵,初代公爵国数量较少,后来有所增加。
2、侯:
周朝诸侯中较多为侯爵,像齐国、鲁国、燕国等,战国时的齐、魏、赵、韩等虽然后来称王,但最初也是侯爵。魏、赵、韩原来属于晋国,后来魏、赵、韩三分晋国。
3、伯:
如秦国、郑国、卫国等在早期为伯爵。卫国本为伯爵,后因卫武公有功被升为侯爵。
所以秦献公、秦孝公都是伯爵,而不是公爵。

4、子:
周朝常把与自己关系不大或视为蛮夷的首领封为子爵,如楚国、吴国、越国、郯国、邹国、邾国等。
5、男:
男爵诸侯国在史籍中记载的主要是许国,其爵位低,封国土地仅三十里。
二、 各诸侯国相继相王、称王
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王室地盘很小,一些诸侯实力逐步增强,开始僭越称王,如魏国、赵国、韩国三家分晋后由侯爵称王。战国后期,战国七雄国君均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说明:文中素材、图片都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通知作者,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