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照例有一张图总结)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分析师
视金钱如路虎的章闰土
过去几天,硅谷银行倒闭一事不断发酵。
美国财政部说,周一开始硅谷银行的储户可以取钱了。
不够的部分,由财政向银行系统其它部分征税补上,纳税人不需要承担额外损失。
另外美国的央妈美联储,则是推出了一个新工具(银行定期融资计划)——
美国的银行如果很缺钱的话,可以把手头上的债券作为质押物,拿去跟美联储借钱。
这样的话不用抛售债券就可以拿到钱了。
所以这个雷总算是拆得差不多了(虽然还有一些小银行正在被挤兑中)。
前几天(1月13日)亚太股市虽然开盘不大给力,但也没怎么跌。
而A股则是等到了发布会的各种利好,大涨收盘(虽然今天又跌了)。
之前狐狸也给大家 科普 过,这次硅谷银行危机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美联储本储,所以这次由它来接盘兜底也很正常。
今天借着这个事件,我打算聊几句它的历史,来看看——
美联储是怎么成立的?它都有哪些「原罪」?
金融机构过往都是怎么收割我们的?
接下来还可能有哪些雷会爆?100年前的大萧条,还会再度降临吗?
故事得从1907年开始讲起……
Part 1
金融机构的收割术
当年的银行还是「混业经营」的。
所谓「混业经营」,指的是,银行们会同时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个业务。
商业银行就是大家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接受存款,然后拿去放贷,或是买比较安全的债券。
而投资银行,在我国一般被叫做证券公司,或者券商。
它们主要帮企业搞上市,或者帮它们发行债券;也会帮机构和散户买卖股票债券,赚点佣金;甚至把钱借给客户炒股。
而在20世纪初,很多银行两个业务都做,这就导致一个问题——
股市涨得疯的时候,商业银行从储户那边低价拿到存款后,加几个点就转给投资银行部门/券商。
然后券商又加多几个点的利率,出借给了投资者。
投资者会拿着这笔钱去买股票。
如果股市一直涨,问题倒也不大。
但问题是这不可能啊!
所以一旦股市开始往下跌了,投资者亏钱了还不起这个欠款了,证券公司收不回钱,商业银行那边也就收不回钱了。
1907年就发生了这么一幕——
当时手段很多的投机者摩尔斯(Charles W. Morse)搞了个「铁索连舟」:他先是买了个银行A,然后用这个银行A的股票作质押去借钱,然后再用借来的钱去买另一家银行B,然后再依法炮制……
通过这种「创新模式」,摩尔斯足足控制了6家国民银行、十多家州银行、5~6家信托公司(可以理解为有钱人的基金)和4家保险公司。
当时他跑去跟美国的「三大铜王」之一的海因茨(F. Augustus Heinze)合作,把钱借给铜王搞并购。
后来,铜王的股票崩了。
摩尔斯的银行因为把钱出借给了他们,也因此遭到了挤兑。
居民很恐慌,这种恐慌情绪也蔓延到其他地方,各大银行都在挤兑。
1907年当年,足足有156家银行破产……
最后是年过七旬的J.P.摩根跑出来擦屁股:他协调财政部、银行、信托和实业企业各方的行动,向银行和信托注入资金,最后才组织了恐慌蔓延。
这场恐慌成为了美联储的「催生婆」——
大家希望以后有银行缺钱的时候,能有个人像老摩根这样出来兜底。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希望有一个「最终贷款人」:任何时候银行没钱了都可以找它借钱,兜住风险。
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在1914年的时候——
可惜的是,美联储的诞生,居然给美国市场原本的「公平竞争」亲手注入了些不公平的玩意儿。
Part 2
美联储的「原罪」
美联储出生之前,市场遵循着自己优胜劣汰的原则,实体资本和银行资本都在追逐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出来混的,都想赚钱嘛,不寒碜。
不过,有多大的收益,就要承担多少的责任/风险。
当年,如果有银行想说把贷款放给高风险的领域/主体,那就要自己背负更高的暴雷风险。
如果因为业内竞争,搞得整个银行业大多都跑去搞这种「高危业务」的话,那么市场就会用「危机爆发」来回敬这些么屁眼的银行们(比如前面1907年的例子)。
1845年~1914年,美国一共出现了4次比较大的银行危机,时间间隔约15年~20年。
但美联储出生之后,事情发生了改变——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美联储成立的初衷本来是做一个「最后贷款人」,是拿来和银行危机做对抗的(防范银行危机)。
可是美联储对银行的担保机制,却让银行莫名地捞到了一个好处——
一方面,有政府兜底,储户们更相信银行。
于是银行就可以拥有更多稳定的资金,放贷就更有底气了。
另一方面,有了政府的担保,银行不仅不会吸取当年的教训,搞起花活反而更加肆无忌惮。
自古慈母多败儿,这下就搞笑了——
你想想,在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危机难道会凭空消失吗?
当然不会,不过是现在多了个背锅侠而已。
从美联储成立前的最后一次银行危机,到成立后的第一次危机(也就是著名的1929年大萧条),中间间隔是26年。
和之前的15年~20年的间隔期比,危机时间是延长了点,可是爆发力度也更大了。
Part 3
积攒了26年的大萧条
美联储成立后,美国恰好在一战的推动下,顺路拐进了咆哮的20年代。
金融机构为这个疯狂的过程摁下了加速键——
消费贷掩盖了贫富差距(穷人可以借钱消费),投资者借钱炒股的规模也是一路飙升。
大量的借贷需求下,贷款利率在1928年涨到了12%。
于是一些企业发现——
不幸的是,《1929年大崩盘》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讽刺的事实——
1928年是美国人快乐、不受约束、绝对幸福的最后一年。
让我们打开后视镜的视角——
1925年左右开始,美国股市就大幅脱离基本面,资本出现了「脱实向虚」。
当时,其实美国的制造业已经开始往下走了。
而一战之后英国等欧洲国家经济不大给力,黄金一直外流到美国。
到了1927年,欧洲列强们终于是忍不住了——
美联储一降息,货币一宽松,市场上的钱就多了起来;可是实体不好的情况下,钱能往哪儿去呢?
等新的科技创新成功吗?那时间可太长了,小钱钱们表示自己等不起啊;而且收益明显不稳定呢。
于是,资金就跑去搞虚的了,资产价格(股价、房价等)噌噌往上涨。
再加上一些「小传言们」来煽风点火……
1928年,炒股已经比贩毒还赚钱了。
1929年6月,哈佛、康奈尔等著名大学联合发表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声明——
「数百万投资者的评价,对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个令人赞叹的市场产生了作用,他们的一致判断说明,现在的股票价格并没有被高估......」
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正所谓,故事随你编,有钱赛神仙。
但是,这种妖魔化的上涨,有一块市场最害怕的照妖镜,那就是——加息。
当年,最终刺破大萧条泡沫的,就是美联储+英国,把市场上的流动性给回收了。
当潮水退去,除了一部分聪明的人看见风险提前撤走,大部分人都在裸泳中失去了毕生积累的财富。
所以现在市场也很担心——
最近几个月好不容易反弹了一阵子,现在又闹了个硅谷银行倒闭的雷,会不会像1929年一样再来一波大萧条啊?
Part 4
历史是否还会重复?
先来复个盘——
当年大萧条之后,人们发现金融确实有某种「吸血性」,这种吸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自由竞争下的不公平优势,让全社会给金融背黑锅。
毕竟政府帮忙擦屁股,用的是全体纳税人的钱。
另一个是金融的投机赚钱效应,抽走了发展产业的利润。
这种情况就压根谈不上什么「金融服务实体」了,因为金融它脱离了实体,自个儿耍起来了。
金融太赚钱,还容易诱惑部分实体企业放弃原来的经营方式,投身金融用钱生钱;那么原来可以投资实体的钱,也被拿去搞投机了。
而且因为风险大,甚至会在玩金融的时候,直接把自己的实体产业也玩爆。
后来,罗斯福政府在反思后,决定后续还是会继续帮着兜底,不过多了个前提——
一方面,政府开始严格限制银行定期存款能支付的利率上限。
换句话说,银行不能随便提高存款利率去吸引资金进来。
另一方面,银行和证券业务也不让一起做了,也就是银行的钱不能随便去搞投机了。
可惜的是,这种强监管模式下,效率变低了,供应也开始短缺了。
供给一短缺,物价就上涨。
为了压低通胀,20世纪80年代之后,央行们开始把控制通胀作为主要目标。
结果这些年下来,我们可以观察到,通胀在大部分时间是温和的(但是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
不过整个经济环境,开始变得跟1929年大萧条之前的那几十年很相似——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增加了供给,但是贫富分化压制了需求。
第二,宏观政策从财政烧钱转变成美联储印钱,而美国的金融重新回到混业经营+政府隐形担保的吸血状态。
历史的剧本,居然演绎成了一个来回摇晃的钟摆,以至于我忍不住,反复地偷尝这种历史的相似性。
和大萧条类似,加息是面照妖镜,是用来让不切实际的高估值露出原形的。
所以去年美联储开始加息,美股也顺势从最高点回调了将近30%。
而且从美国历史的泡沫经验来看,市场下跌的最大部分,其实发生在加息周期结束的第一次降息之后。
所以,想着抄底港股美股的话,短期博弈个反弹还可以,长期的话后续衰退风险还是要留意。
毕竟就算银行危机压得住,需求衰退也基本上是市场的共识了。
其实看完美国的情况,我也忍不住思考,中国的金融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发展了这么多年,咱们这些年也强调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了。
那我们能从中挖出些什么有趣的发现吗?
哎,可惜的是——国之大,一篇炖不下。
所以应该会准备一个姊妹篇,再发出来,感兴趣的给我点赞和在看吧。
照例一张图总结一下——
P.S. 最近车企价格战打得好欢,发现跟当年的空调圈价格战还可以联系下。这场价格战是咋打起来的?对行业有啥影响?是不是可以“抄底”降价车啦?找天给大家聊聊不晓得你们会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小伙伴点个赞呗。
「Greed is good.」
「很帅的投资客」的所有内容皆仅以传递知识与金融教育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一切请以最新文章为准。
⚠️ 风险提示:美国财政资金需求迫使美联储重启QE;美国银行领域风险超出预期。
本文分析师/ 章闰土,狐狸
图片与编辑/ 狐狸,小陈
Icon/ freepik from flaticon
主创/ 肖璟,@狐狸君raphael,曾供职于麦肯锡金融机构组,也在 Google 和 VC 打过杂。华尔街见闻、36氪、新浪财经、南方周末、Linkedin等媒体专栏作者,著有畅销书《风口上的猪》《无现金时代》。
参考资料/
《中金:从增加值看金融业的潜在演变》《CGI深度 | 双支柱金融体系与好的社会》《流动性经济学|从流动性冲击到银行信用危机:以大萧条为例——系列之三十七》《报告:1%超级富豪赚走全球三分之二新增财富》《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华泰宏观 | 深度】排查高利率下海外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从黑石违约说开去……》《1929年大崩盘》《历史的韵脚:榨空头、“铜王”的陨落及1907年金融恐慌》《1907美国大恐慌》《财富的帝国》《黑色星期二》《一九〇〇以来的美国史:中册》《现代美国1896~1946年》《身残志坚 罗斯福》《浅析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的直接原因》《论美国三十年代股灾的原因及影响》《AFTER A TIMEOUT, BACK TO THE MEAT GRINDER!(市场绞肉机来了)》
觉得对你有用的话,帮我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