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二日:慷慨悲歌之地,低调地蕴藏着许多千年宝贝

爱月谈旅游 2025-02-22 19:00:43

春节假期最后两天,想去一个近点的地方走走看看,挑中了河北易县。距京120多公里,开车不到两个小时即到。易县是战国时期燕国下都所在地。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燕昭王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燕昭王在此高筑黄金台,千金市骨,吸引了乐毅等人才投奔燕国,实现“昭王中兴”,成就了燕国“战国七雄”之一的地位。燕下都遗址是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最大的战国都城遗址。遗址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衔环和战国青铜人是国宝级文物。铺首衔环是燕下都宫门上的装饰品,上部正中站立凤鸟,两侧盘绕长龙,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22公斤,是现今我国同类文物中最大者,据此也可推测燕下都宫殿规模之宏伟高大。

燕下都出土龙凤纹铺首

燕下都出土青铜人

燕子塔与血山塔

不过跟易县有关的故事,可能更为人熟悉的是“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荆轲刺秦。易县不少文物与荆轲有关。我们先去看燕子塔,塔所在的燕子村离燕下都很近。这座八角十三层的密檐砖塔,高16.5米,相传为纪念燕太子丹而建。塔始建于辽,明正德五年重修。塔角风铃轻响,塔周尚存三通古碑,字迹模糊。然后去看血山塔,在一座小山包上,据说此山原名樊馆山,是樊於期投燕后的馆舍所在。为助荆轲刺杀秦王,樊於期自刎于此,将自己的头颅交给荆轲,血染山石,故改称血山。塔为砖砌,二层正面刻有“大朝易州开元寺尊宿敷公尚座灵塔”字样,建于元代,塔前的古寺在“文革”期间被毁。

燕子塔

燕子塔与古碑

古碑

燕子塔与古碑

燕子塔风铃

血山塔

血山塔

塔二层碑文

血山塔

荆轲塔

易县有荆轲山,山顶建有荆轲塔,很远就能看到。此处相传原是荆轲馆舍,燕太子丹知荆轲有去无还,将此改为荆轲衣冠冢。辽乾统三年,在衣冠冢上建圣塔并寺院。宋乾道三年,刺史刘楷以舍利子200粒贮以金瓶银阁,葬于地宫,复建塔于上。当时此地属金管辖,但碑刻铭额却是"大辽易州重修圣塔记”,使用的是南宋纪元,也是特殊时期的见证。现在这里是供当地人休闲运动的荆轲公园,进门便能见到荆轲高大的塑像和名人诗碑。塔很高大,高26米,砖木结构,须弥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塔前有“荆轲义士”石碑、莲花石盆、经幢等遗存,已经下陷土中一截。

荆轲塔

荆轲塔

荆轲塑像

诗碑

荆轲塔

古碑

古碑、经幢留存

易水寒流

易县有易水,距县城30多公里,这条河流因荆轲著名于世。文人墨客凡经过这里,都不免发出深深的感叹。历史上有过多少刺客,但像荆轲这样被人们千年传诵的却不多。人们忽略荆轲刺秦的不成功,却永远记得那场悲壮的易水送别,这不能不说与荆轲的那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有关系,这就是诗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因为荆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成了燕赵大地有志之士的标签,抗战时“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也发生在易县。因此即使天已经有些晚了,我们还是驾车直奔易水边,在落日余晖中真正地感受了一下风萧萧兮易水寒。

唐贾岛《易水怀古》诗碑

易水寒流夕照

易水寒流夕照

易水寒流夕照

古道德经幢

易县县城中的珍贵文物是安放于龙兴观遗址内的道德经幢。龙兴观是唐代著名道观,历经宋、元、明各代,最终于民国初年废弃。现在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一片田地中间,独立着一座亭子,亭中就是刻于唐代的道德经幢,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唐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亲注《道德经》,颁之全国,命各州县镌刻道德经幢,供人们诵读。易县的这个道德经幢立于开元二十六年,经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苏灵芝手书。此经幢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道德经幢,字迹清晰,那书法是真漂亮!

龙兴寺遗址

唐代古道德经幢

古道德经幢

古道德经幢石碑经文

古道德经幢石碑经文

古道德经幢石碑经文

古道德幢石碑碑文

古道德幢石碑经文

易县博物馆

易县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县级城市有一个二级博物馆,说明有价值很高的文物。进门大厅迎面是一扇高大的木门,门上装饰了一对巨大的铺首,这就是出土于燕下都的国宝“’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衔环”的形象,这应该算这里的镇馆之宝。但真品并不在这里,据说在河北省博。北福地出土的陶面具,燕下都出土的青铜人、“右府尹”铜像灯、虎头形陶水道管口等几件文物也是复制品。可以理解,现在各级都在大建博物馆,重要文物下级博物馆抢不过上级博物馆。

博物馆大厅

青铜人

“右府尹”铜象灯

虎头型陶水道管口

陶面具

易县有一处重要的史前文明遗址——北福地,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期遗存,特别是那些刻陶面具,是珍贵的史前艺术珍品。博物馆用一个展厅专门展示北福地文物,如陶面具、陶盆、陶鬲等。此外,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陶鼎、铜虎子、铜羊灯、错金青铜剑、带血槽青铜铍、错金银嵌绿松石铜带钩,唐代的石刻力士像、元明时期的铜佛像等都是真品。

北福地展厅

陶盆

陶鬲

陶鼎

青铜虎子

铜羊灯

青铜剑

错金青铜剑、带血槽青铜剑

错金银嵌绿松石铜带钩

唐代力士像

元代铜菩萨

明代铜菩萨

令人惊喜的是馆内有一个专题展“易水寒光——易县大北城宋辽金银器窖藏展”。大北城在易县县城东南约10公里, 1986 年一位村民在地里意外发现一个绿釉罐子,里边藏了400多件金银器、玉器、琥珀及水晶制品,其中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四十多件为国家二级文物。从五代到宋金,易县这地方被契丹、北周、宋、金反复争夺,战乱纷争、风云变幻,往事越千年,不知是谁匆匆埋下了这批宝藏,但这些由太平岁月的辉煌厅堂转入幽暗地下沉埋的财富,却给后世留下的是难以估量的艺术瑰宝。窖藏以金银酒器、饰品为主,宋辽风格兼具,品类之全,质地之精,纹样之美,令人惊叹。这个专题展室展示的正是这一批宝物。展厅中央柜中的绿釉罐就是装着这批宝物的器皿,周围一圈金光闪闪、纹饰精美的金银器。

青釉罐

龙纹金器盖

鎏金银带銙

双龙纹金饰件

银坠五佛纹金饰件

这批窖藏中有许多饰品,金、银、玉、水晶等等各种材质都有,而且都十分精美,特别是那金龙银簪、金凤银簪、鎏金银带銙等,工艺精湛、美不胜收。饰品中的钗、簪、梳、耳环、钏镯、带具等大多成对成套,形制规整,器物纹饰一致性较高,显示来源比较集中,规格也较高,可能与主人身份品级有关。

金龙银钗、金凤银钗

金手镯

鎏金银饰件

鎏金银带銙

金臂钏

金包青金石慈姑叶耳环

鎏金银钗

花鸟纹金耳坠

白玉花鸟纹银簪

鎏金银腰带扣

金栉和金背银栉

银手镯

琥珀、水晶、茶晶串珠

青白玉双龙纹梳

水晶串珠

窖藏中有18 件银铤和 181枚金叶,上面还刻有铭文、墨书,银铤铭文年代最晚者为北宋末年。其中承载的财富价值与历史信息,意义重大。此前中国境内出土的北宋银铤有19件,这里一下出土18件,把北宋银铤出土数量增加了近一倍,为北宋银铤研究提供了大量原始实物资料。出土的一些筵席用器,如酒壶、银碗、银盘等,数量很多,形制纹饰比较统一,应该是成套使用的器皿。

金叶和银铤

金叶

银餐具

花式口银杯

花式口银盘

窖藏中还有一些器物,专家们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没法给归类。比如金饰件、银叶、银条、荷叶形金片等,但这些器物恰恰是里边最美的,我最喜欢其中的一件金覆盂形器,像一个盖子,三道连珠纹把器身图案隔作三重:顶部蟠龙隐起,戏珠云间;中部一圈缠枝牡丹,底部一圈龙牙蕙草,空白处錾鱼子地。真正是美轮美奂。

龙纹金器盖

双凤纹金饰件

荷叶形金饰

荷叶形金饰

清西陵

易县还有一个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西陵。有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4座帝陵、3座后陵和其他的王爷、阿哥、公主陵,与清东陵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雍正的泰陵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风水格局最完整。以2500米长的神道为中轴,由南向北错落有序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龙凤门、隆恩殿、明楼、方城等,单体建筑74座,石刻等非常精美,特别是那三座一模一样的石牌坊之精美,数得上是整个西陵的头一份。历经三个多世纪,泰陵至今保存完整。彰显出当时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

泰陵石牌坊

泰陵大红门

大红门和大碑亭

大红门回望石牌坊

泰陵石像生

泰陵龙凤门

泰陵

泰陵石祭台、方楼和明城

彩绘石雕

石牌坊石雕

石牌坊石雕

泰陵旁边不远是嘉庆的昌陵,看介绍,昌陵地上建筑仿雍正泰陵,地下宫殿仿乾隆裕陵,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隆恩殿内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有“满堂宝石”的美誉,是清西陵唯一一座可以和泰陵相媲美的皇陵。它的功德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皇帝功德碑。可惜目前昌陵未向游人开放。倒是安葬嘉庆帝第二任皇后的昌西陵是开放的,昌西陵有特点,它的隆恩殿内藻井彩绘为丹凤展翅,非常漂亮,与其他后陵不同。更奇妙的是它的陵寝围墙前方后圆,圆形围墙产生了奇特的回音壁效果,宝顶月台前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我们试了,回音效果绝妙,可与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是中国陵寝建筑中的孤品。

丹凤展翅藻井

昌西陵神道

昌西陵陵寝

回音壁

回音石

按照乾隆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分建陵寝的制度,清朝皇帝们一代葬东陵、一代葬西陵,道光应该在东陵。然而西陵却有道光的慕陵。原来道光先在东陵建了陵寝,却在建成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一尺七寸,淹了已经死去的皇后。震怒之下,道光惩罚了负责建陵的相关人等,将陵寝夷为平地,改在西陵选址重建。慕陵在设计上刻意求简,面积不大,没有明楼、方城等,但外"俭"内"奢",用料材质精美,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更精美的是隆恩殿,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木雕精致气派,真正是低调的奢华。

远看金丝楠木殿

金丝楠木殿

金丝楠木殿内景

金丝楠木殿内景

金丝楠木殿内景

金丝楠木雕龙

慕陵石牌坊

慕陵陵寝

光绪的崇陵比起泰陵,形制就小多了,建筑也少多了,可见清王朝的没落。但毕竟是皇家陵寝,就现有地面建筑看,也仍然可说是辉煌。据说隆恩殿的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崇陵隆恩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但他真是个悲催的皇帝,生前因变法不成被慈禧软禁,年纪轻轻死于非命,死后地宫又被盗掘。崇陵是西陵唯一被盗的皇陵,不过科研人员也因此从他的头发里检出高于正常值千倍的砷含量,证实他确实是被毒死的。

崇陵牌坊

崇陵石望柱

崇陵

崇陵隆恩殿

崇陵隆恩殿

崇陵琉璃牌坊

崇陵陵寝

崇陵石桥

永福寺

离崇陵不远,有永福寺,俗称喇嘛庙,建于乾隆三十八年,专为西陵祭祀建造,是清代皇帝来西陵时拈香礼佛的地方,每逢皇帝皇后忌辰之日,永福寺要派13名喇嘛到陵寝念经。这个寺庙也是现存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御用寺庙的孤品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层次分明。主体建筑均采用黄色的琉璃瓦盖顶,恢弘壮丽、气势不凡。有乾隆御碑,说明建寺缘由和用途。借“永福”吉名,正逢春节,永福寺中到处是顺治、康熙、雍正、咸丰、道光五位皇帝书写的“福”字,到此游览的人们,可以“奉旨接福”回家。

永福寺山门

永福寺大雄宝殿

永福寺牌楼

永福寺乾隆御碑亭

乾隆御碑

福文化展厅

福文化墙

五位清代皇帝所写“福”字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