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五大湖,很多人会想到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北美五大湖,作为全球第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24万平方公里的湖面,紧紧相连,休戚相关,为加拿大和美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使两国成了全球名列前茅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实在外西北也有一处由斋桑泊、阿拉湖、巴尔喀什湖、卡普恰盖湖和伊塞克湖构成的“五大湖”,使得这里成为了中亚干旱环境中难得的水草地。尽管卡普恰盖湖是一处人工水库。
卡普恰盖湖,也称卡普恰盖水库或卡普恰盖水电站,是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阿拉木图州的一个大型水库,也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人工湖,位于前首都阿拉木图以北约60公里处,名称源自其西岸的城镇卡普恰盖。卡普恰盖湖长约140公里,宽约22公里,最大深度50米,由水电站拦截伊犁河水流而成。
卡普恰盖湖所在的位置本是伊犁河流经外伊犁盆地时的一处峡谷地段,两岸高出河床水面60米,峡谷上部是上古代岩层,基岩多为石英斑岩,局部为花岗岩和玢岩,适合大坝的修建。
卡普恰盖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43.2万kW,相当于三峡大坝的五十二分之一,多年年平均发电量11.6亿kW·h,总库容达到281.4亿立方米,以发电和灌溉为主,兼顾休闲和娱乐等经济效益。虽然看纸面上的数据,卡普恰盖水电站与三峡大坝这种世界级的超级水电站相差甚远,但放在中亚这种干旱的环境下,规模还是较为可观的。
卡普恰盖水电站建成于1970年,以发电、灌溉、航运和渔业为目的。当时,刚经历过二战的苏联,敏锐的觉察到即将到来的美苏争霸,所以便想在1927年起开发中亚的基础上,欲进一步发挥中亚土地的开发潜力,提高粮食产量。于是要在伊犁河中游修建卡普恰盖水电站便提上了日程。
水库设计之初,苏联内部曾出现过关于应不应该修建卡普恰盖水库的争论,原因就是中亚本身是一个温带大陆性气候强势的地区,降水稀少,而卡普恰盖水库所在的伊犁河,虽然自身水量不算小,但供应了巴尔喀什湖80%的水量,以至于巴尔喀什湖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水奇特现象,还在河口处形成了诸多湖沼湖泡。
一旦卡普恰盖水库的截流和灌溉,大量伊犁河河水被调用,必然会打破伊犁河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供给平衡,导致后者不断萎缩,最终干涸。咸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后者就是因为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在中上游不断被运河抽调以及灌溉消耗,导致注入咸海的水量越来越少,致使河口三角洲荒漠化,而咸海也走向了枯竭。
不过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卡普恰盖水库却成了不得不上马的项目,一些不敢苟同的专家甚至因异议而遭到排挤。但当水库建成后开始蓄水时,巴尔喀什湖急剧下降的水位证实了这种担心,苏联最终不得不紧急延缓了蓄水速率,即便如此伊犁河河口三角洲仍然遭受到了严重影响。
由于卡普恰盖水库的总库容几乎是注入巴尔喀什湖径流量的两倍,所以显著影响着伊犁河径流量的年内分配,给伊犁河下游地区,特别是巴尔喀什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在中亚这种蒸发强烈的环境下,卡普恰盖湖巨大的水面也使得每年约有10亿立方米的河水被蒸发消耗,再加上哈萨克斯斯坦每年都要从卡普恰盖水库调配41亿立方米的水量用于供水和灌溉...。
当然,卡普恰盖水库的作用也是显著的,不但解决了外伊犁盆地农业发展的灌溉问题,配合阿克达拉灌区引水渠、大阿拉木图灌渠等水利工程,整个七河地区南部摒弃了原本单一的游牧经济,成为了中亚乃至前苏联的重要粮仓;而且也为前苏联将阿拉木图、比什凯克打造成天山北路的工业基地提供了充足电力。
不过巴尔喀什湖还是幸运的,卡普恰盖湖虽然拦截了不少河水,但为伊犁河贡献了约六成水量的伊犁河谷(中国部分)还没有大规模水利开发计划,所以巴尔喀什湖倒也暂时逃过了咸海的命运。但未来,当中国想要开发伊犁河上游水资源时呢,这或许就是当年左公即便抬棺出征也要收复伊犁,为中国争来的地缘优势吧。
上期回顾:外伊犁盆地:七河地区的地缘中心,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所在地
备注:本文是《中亚合集》的第56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