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死前的职务是枢密副使,实际权力并不大,但是岳飞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最关键的是岳飞并没有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影响力,这才是宋高宗杀害岳飞的关键。
杀功臣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汉高祖以后屡见不鲜,岳飞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杀与不杀,关键是看危险性有多大。汉高祖和吕雉杀功臣够狠的,但是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等人都能逃过一劫,并非偶然,他们的表现使汉高祖放心。

南宋初期情况也类似,如果论影响力和权力,韩世忠和张俊都超过岳飞,但是两个人都没有被害,唯独岳飞惨遭毒手,这并非偶然,下面我们就对比一下岳飞和韩世忠、张俊的表现有何不同。
第一;对金政策张俊和韩世忠对南宋的议和政策或有不满,因为作为武将,只有在战争中才能体现自身价值,但是两人并没有强烈的表现出来,也没有给和谈设置障碍。而岳飞就不一样了,对和谈,他直接表现出自己的不满,还直接上书反对。
第一次绍兴合议,因为完颜昌的卖国行为,南宋占了很大便宜,如果不被破坏,宋金将以黄河为界,中原大部分土地金国将还给南宋。但是因为南宋朝野太多人反对,金兀术感觉完颜昌“我以地与宋,宋必德我”的政策并未得到预想的效果,金国的付出并未换来南宋的感激,于是破坏了和谈,这才导致宋金再次开战。而这次合议反对最为强烈的就是岳飞。宋金双方合议,必须建立在双方都接受的基础上,否则和谈将成为一纸空谈。第一次绍兴合议,金国内部本就不是很满意,再加上南宋也不满意,金国没有达到南宋感激金国,不再起战端的目的,所以和谈破裂了。

第二次和谈想要顺利进行,宋金都需要达到内部意见统一,而岳飞并没有和宋高宗保持一致,直接高调反对,是和谈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但是这并不足以让宋高宗起杀意,只是非常不满而已。
第二;关于放权。宋高宗放弃与金国对敌,原因有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武将集团失控。在1140年和1141年的对金作战中,朝廷枢密院对各大军团的控制几乎略胜于无。几大军团基本是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策划和利弊权衡下行事,皇帝的命令只是参考而已,认为有利就执行,认为不利就以各种理由拒不执行。这几乎成了常态,面对这些状况,宋高宗基本上都是采取妥协的办法。如果长此以往,最终中央和军团之间的矛盾必将越来越深。力量强大的集团军与中央产生矛盾,结果可想而知。淮西军变、苗刘兵变的事随时都可能重演,宋高宗可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在发生。
尽快结束战争,把兵权收归枢密院,这才是宋高宗迫在眉睫的事情,而结束战争的最快方法就是和谈,可以说,各大军团的日益强大和失控才是把宋高宗逼到谈判桌前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宋高宗不敢把金国打得太惨,如果金国扛不住南宋北上,就会立宋钦宗为伪皇帝坐镇汴梁,操纵宋钦宗与宋高宗对抗,于情于理,宋高宗都不能对自己的亲哥哥动手,更何况这个哥哥还是个正牌皇帝。

随着谈判的开展,收兵权的事情也开始进行了,张俊表现出非常顺服的态度,任枢密院在自己的军队里大换血,调走他的嫡系部将,安插朝廷的人。而韩世忠更干脆,放弃一切军权,回家养老,泛舟西湖,不问世事。岳飞也被夺了军权,从军团领导升任枢密副使,如果岳飞就此放弃军权,也不会死,但是岳飞并不甘心,数次上书要求回到部队,使宋高宗对他更加不满。
第三;关于军队影响力岳飞虽然不甘心放弃军权,但是宋高宗已经夺了他的指挥权,应该翻不起什么浪来了,所以宋高宗直到此时仍没有杀岳飞的心思。但是意外发生了,岳飞手下,以王贵为首的七名部将,联名举报岳飞暗中指使张宪在军队中搞事情。这成为压死炉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宋高宗对岳飞起了杀心。但是这个案子非常麻烦,因为按照王贵等人的说法,岳飞写了一封信给张宪,是岳云带过去的,张宪看完就烧了。所以这个案子最关键的证据书信根本找不到。按照宋朝的法律,证据找不到,岳飞不承认,这个案子就定不了。

大家都知道莫须有这个词,其实这个词就出在韩世忠和秦桧的一段对话里,秦桧的意思是岳飞的书信虽然找不到了,但是岳飞写信给张宪这个事肯定有。韩世忠说,没有证据,只凭肯定有能够服众吗?最终因为关键证据缺乏,岳飞并没有因为这个案子定死罪,而是万俟卨另外找了两个理由给岳飞判了死刑。两项罪名分别是指斥乘舆和临军征讨,逾期超过三天。这两项在古代都是死罪,而岳飞也确实存在这些问题。这样的罪名,在实际运用上并不严格,在宋代这样的事经常出现,但是没有人因为这样的罪名被追责。岳飞被杀害的根本原因也不是因为这个,这只不过是杀岳飞的一个由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