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制度下白起岳飞必须得死

代梅说历史 2023-03-04 02:59:00

古代制度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家天下,天下不是百姓的天下,而是天子的天下,社稷永存,是指皇帝家代代相传,他人不得染指。历代帝王的第一要务就是江山不能易主,而不是什么开疆扩土,国家富强和民众安居乐业,这几项虽然重要,但必须在确保皇权稳固之下才会去做,否则都得为皇权让路。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事情的不可预知性,皇帝最担心的就是这些,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人心难料,世事无常,滴水不漏根本办不到。历代统治者注重历史,就是为了在历史中汲取教训,以防类似的事情发生。最是无情帝王家,伴君如伴虎,为什么?因为皇帝的宝座诱惑力太大了,很多人都梦想坐上去,而坐在上面的人则要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别人坐上去,因为一旦这样的事发生,丢掉的不只是权利和荣华富贵,而是身家性命。

所以想安稳的做封建帝王,最好的办法不是在有了危险再想办法阻止事情的发生,而是提前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在还没有露出苗头前,消除一切可能引发此类事情的危险因素。新皇坐稳天下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位高权重、功高盖主的开国元勋,不管你忠诚与否,是不是会造反,只要你具备了与皇帝抗衡的影响和势力,就是必须处理的对象。

说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那些功高盖主又手握实权的老臣,就是悬在皇帝头顶上的一把宝剑,而忠诚就是系紧这把宝剑的绳子,忠诚度就是绳子的牢固程度,即便是绳子很牢固,皇帝也不会在剑锋之下坐的安稳,最好的办法是把头上这把宝剑移走。因为历史上很多实例告诉他们,再结实的绳子都有可能会断。

白起不是秦国唯一战功卓著的大将,为何会遭毒手?主要原因有两个;很多人认识白起,都起源于长平之战,但白起并非一战成名,他一生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长平之战只是他经历的其中一次而已,他统军时间长、影响大,号召力强,这才是秦王所顾忌的。第二,白起明显表现出了对秦王的不满,这种不满几乎是不带掩饰的,甚至以有病为借口拒不配合出兵。最后不得不出兵,也是带着情绪走的,范雎说他【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这个确为实情,虽够不上杀人的罪名,但足以使君王担心。一个在军中影响力巨大,又对主上有意见的统军人物,那就是悬在君王头上的一把剑,关键是拴住宝剑的绳子断了股,随时都可能掉下来,除掉他可以说是必选项。与岳飞不同的是,先秦法律没有宋代那么完善,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白起就被不明不白的赐死了,处理起来相对简单。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在前秦,像白起这样的人物,替代亲王可能性不大,但是那时候还共尊周室,白起这样的人物改投其他国家可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因为都是周天子的诸侯,连叛国都算不上。秦王担心白起投到其他对秦有敌意的国家,后果不堪设想。

名将白起

回头再说岳飞,他在宋代的影响没有白起在秦朝影响大,岳飞的名气虽然大,但历史上的功绩不及韩世忠和张俊,甚至不如刘錡。对金作战的战绩也是乏善可陈。中兴十三战功都与岳飞没有关系。但是岳飞治军严谨,对百姓秋毫无犯,百姓里声望很高,军队归属感也非常的强,岳家军的将士,很多人心中只知有岳飞,不知有赵构,效忠的不是朝廷而是岳飞。这两点对于君王来说可谓致命威胁。最关键一点是岳飞对赵构的不满比白起表现的还直接,甚至拿出罢工的态度直接怼赵构。再加上1140年拒不奉诏支援顺昌刘錡,1141年百般推脱,支援淮西战场行动迟缓。使赵构闻到了危险的气息。如果从表象上来看,相比于白起,岳飞更具危险性。即便是岳飞肯定不会叛国,但有苗刘兵变的阴影笼罩在赵构的心头,处理岳飞绝对不会手软。岳飞对皇帝不满,对重用秦桧不满,【官家不明】和【相臣谋国不臧】都出自岳飞之口。所有情形都和苗刘兵变前如出一辙。当年苗傅和刘正彦也是对高宗重用康履等人怀有怨言,最后发动兵变,逼赵构退位,让赵构三岁的儿子登基,孟太后垂帘听政。岳飞不但对高宗重用秦桧不满,还上演了一出请立太子的闹剧。前车之鉴摆在那,赵构要是这点政治嗅觉都没有,那会有南宋中兴?再说,换谁坐在高宗的位置都会担心,更何况是从小博闻强记,日咏千言,熟读史籍的赵构?

不过消除威胁的方法不止杀掉这一种办法,历史发展到宋朝,法制完善程度远高于秦朝,甚至超过后来的元明清。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最健全的时期,这就是两宋三百多年很少有大臣被杀的原因之一。岳飞在帝王眼里是危险的存在,但岳飞并没有任何要造反的迹象,杀他没有根据。也没有必要,赵构的是想是夺了他的兵权,把他安排在朝中枢密院,虽然品级更高,但不再带兵,危险自然解除,赵构不但对岳飞不放心,也同样对付张俊和韩世忠等手握重兵的大将都不放心。张俊和韩世忠明白赵构的意思,顺利交出兵权,韩世忠干脆连朝中的官员也不做了,泛舟西湖,不理朝政,解甲归田,让赵构彻底放心。回头我们再看岳飞是怎么做的?

岳飞胸怀大志,驱除鞑虏,收复故土、功成名就、千古留名才是他的志向,高官厚禄,封妻荫子不是他的追求,赵构此举等于把他一生追求的梦想断送了,岳飞当然不满,所以表现出非常消极的对抗态度。后来岳飞的军队中出现了异动,一部分人跟着张宪制造军队可能出问题的假象,想以此逼迫朝廷放岳飞回部队稳定军心。想法是好的,但适得其反,这样做的结果使赵构感到更大的威胁,他看到的是,即便夺了岳飞的兵权,仍不能消除岳飞对军队的影响力,这个危险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对岳飞起了杀机。

宋高宗赵构

从历史资料上看,当时军队出现异动,发起人是张宪,岳飞的一些部下不愿意冒谋反的风险,向朝廷举报了张宪,而且十分确凿地说张宪的这些行动是岳飞指使,岳飞还给张宪写了一封信,让岳云交给张宪,张宪看完就烧毁了;出来实名举报的几个人都是岳飞多年的老部下,朝廷以此为借口把岳飞下狱。最后因为书信已无法寻回,查无实证,无法定岳飞的罪。秦桧所说的【莫须有】就是指这封书信,当时是对韩世忠说的,原话是【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意思是书信烧了找不到,内容不清楚,但是岳飞让张宪搞小动作这事肯定有。但是宋朝法律制度下必须有实证,还得当事人认可,莫须有是无法定罪的。所以大理寺何铸审岳飞,因关键证据缺失,迟迟定不了案。

最后万俟卨接替了何铸,但是大宋法律条文在那里,万俟卨也是毫无办法,定不了岳飞谋反罪,不过高宗除掉岳飞的意思很明显,万俟卨领会了高宗的意思,要岳飞死是目的,至于给他安什么罪名不是关键,最后万俟卨找了岳飞在战场上不听调遣和背后指责皇帝两条罪,定成死罪,上报朝廷,赵构认可岳飞死罪,并御笔追加本来只判了罚奉和流放的岳云死罪。至此赵构心里这块石头才算落地。

因为没有定谋反罪,给岳飞以后的平反带来很大的麻烦,临军征讨,逾期三日者斩;指斥乘舆,情理切害“更是古代列入十恶不赦的重罪。指斥乘舆需要解释一下,按古人的说法,【自古言涉不顺,谓之指斥乘舆,事涉不逊,谓之震惊宫阙。是以见君辂马,必加礼而致恭,盖不如是,无以肃名分,杜僭乱也。】乘舆就是皇帝的马车,暗指皇帝,指斥乘舆就是指责皇帝,也可以理解为指桑骂槐的骂皇帝。给岳飞定谋反罪是冤枉的,可以平反,但是这两项不冤,岳飞都有,所以只能是赦罪,而不是平反。因此岳飞终南宋一朝,始终是被赦免罪过的状态,而没有平反。因为不存在冤案,整个南宋也没有人为岳飞的死负责,秦桧是岳飞死后一百多年,南宋快要灭亡前的宋理宗时期才被定为奸臣,原因是南宋和蒙古和兵灭金,秦桧的和金政策不合时宜,屈辱议和,有伤国体,才被夺取封号,定位奸臣,但仍与岳飞案没有关系。把岳飞的死完全归为秦桧所为是明朝才开始有的事。

岳飞

赵构杀岳飞,不是因为岳飞真的有什么罪,即便是临军征讨,逾期三日和指斥乘舆也是可有可无的事,像岳飞这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情多了去了,南宋几个大将都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从来没有上纲上线的追究过。宋朝制度开明,顶撞皇帝,说几句不满的话也时有发生,但从没有人因此获罪,岳飞却因此被赐死,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赵构觉得岳飞的存在,对自己的江山有威胁,必须去除,仅此而已。

宋高宗放弃收复中原,主动与金国议和,也是出于对皇权的安全着想,几个手误重兵的节度使越来越难以节制,把金国逼急了还有可能把宋钦宗在汴梁立为伪皇帝,宋高宗这皇帝做的每日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所以只要金人同意议和,他就是吃些亏也求之不得的,没有了外部压力,赵构就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去掉内部的危险因素了。与收复故土相比,还是保住自己皇帝宝座更重要。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