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丁宝桢从山东巡抚调任四川总督,属于明升暗降?

春引百花竟放 2025-02-22 15:48:11

文中列举了数项关键依据:其一,鉴于山东地区未设巡抚一职,且所设巡抚兼任提督衔,其实权范畴与总督并无二致;其二,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山东相较于四川,地理位置具备更显著优势,同时肩负河道漕运管理职责;其三,四川地区因有成都将军屯驻防守,对总督权力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

御史为撰就此文,一方面深入研习电视剧《丁宝桢》,另一方面详阅《清史稿·丁宝桢传》。接下来,将就此话题与诸位展开详尽探讨。

从清代职官制度体系深入剖析,三省巡抚在职责范畴与实际权力方面,虽与总督存在一定程度的类同性,却并非全然一致。清代官制中,督抚皆有特定兼衔配置。具体而言,总督依例兼任兵部尚书与都察院右都御史之衔,而巡抚则循例兼任兵部侍郎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之衔,此为两者差异之重要体现。

从行政级别角度审视,总督与巡抚在品级方面存在显著分野。总督于加衔之后,官阶为从一品;巡抚加衔后,则为正二品。尽管仅一阶之隔,然而这一差异映射于政治待遇层面,实则有着霄壤之别。

在封建专制时期,官员品级是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标识。于官僚晋升体系中,无论京官抑或地方官员,均需遵循既定规程,依据资历循序渐进地升迁。例如,巡抚若获升迁,通常会擢升至总督之位;而总督进一步升迁,一般会荣任尚书或大学士。

从官员晋升程序的制度逻辑而言,巡抚若欲升任尚书,通常需以总督一职作为进阶过渡,此乃常规路径。以《丁宝桢》一剧所呈现的历史情境为例,彼时丁宝桢于山东主政期间,政绩斐然。基于此,慈禧太后特颁旨意,令其入京进行陛见。

从传统政治逻辑而言,身负地方重责的封疆大吏,若因功绩显著而获入京觐见圣上之机遇,往往预示着仕途晋升。彼时,慈禧太后出于制衡恭亲王奕䜣势力之目的,意图将丁宝桢纳入军机处,借此拉拢为己所用。然而,丁宝桢洞察朝堂局势波谲云诡,权衡利弊后,并未顺应慈禧太后的意愿,拒绝选边站队于其阵营。

尽管慈禧内心有所不悦,但鉴于丁宝桢功勋卓著,为彰其功绩,遂委以四川总督之职,将其外放任用。

在清代职官体系中,以巡抚身份直接进入军机处,此情形与常规晋升路径相悖。就丁宝桢出任四川总督这一事件而言,其过程符合正常的官员升迁逻辑,并非所谓“明升暗降”。从这一具体事例可见,应客观看待官员职务变动,避免片面解读。

【山东比四川更重要有待商榷】

从经济层面剖析,山东省在年度赋税缴纳数额上,确较四川省更为可观。然而,评判一个省份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程度,绝不可单纯依据赋税额度这一单一维度来定论。

四川,自古便以“天府之国”闻名遐迩。于清代行政区划体系(特指晚清新疆、台湾及东北尚未建省的时期)内的十八行省之中,四川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彼时,其每年均需向江浙、陕甘等省份实施大规模的粮食调配工作。

从军事战略层面审视,四川在地理位置上,堪称西北之关键藩屏,亦是拱卫西藏的前沿要冲。自康熙时期起,每逢朝廷对西北区域展开军事行动,四川便成为至关重要的粮饷转运枢纽。无论是旨在实现西藏地区的统一,还是达成收复新疆之目标,四川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军事后勤保障方面,其地位无可替代。

从地缘政治角度审视,与四川相较,山东在地理位置方面并无优势。由于山东毗邻京畿,基于政治中心安全及统治稳固考量,朝廷一贯对山东之地秉持信任态度。

毋庸置疑,河道治理与漕运管理,向为山东巡抚职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丁宝桢就任山东巡抚之际,大运河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冲击,已然呈现出近乎荒废之态。彼时,大部分漕粮皆经海运抵达京师,朝廷囿于国力,实难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由此可见,就彼时的山东巡抚而言,漕运事务在其履职范畴内,所能产生的实际增益已颇为有限。

在河务管理体系中,河道总督肩负着河道事务的主要职责。而山东巡抚在这一事务中的参与程度相对有限,通常仅起到辅助河道总督统筹管理本省境内河务的作用。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山东一省独有,推及其他省份,其督抚在河务管理中的角色亦大体相似,即河务并非山东巡抚所专属事务。

【八旗驻防对督抚的影响】

回溯至咸丰朝之前,毋庸置疑,于彼时的行政架构中,各省的八旗驻防将军与都统在权力格局方面,对督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衡。

太平天国运动过后,八旗军于国家军事力量格局中逐渐式微,不再充当支撑国家军事体系的关键角色,其原有地位渐被湘、淮军所取代。

太平天国运动被平定后,地方督抚所掌握的人事、经济及军政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每逢朝廷面临重大事务,必然会向握有地方实权的督抚咨询意见。在此背景下,八旗驻防将军的地位发生显著变化,其原本肩负的监督汉族官员、镇守地方等职能已基本丧失,实际上近乎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

在众多事件中,“刺马案”颇具典型性。该案件发生后,朝廷随即颁旨,责令江宁将军展开彻查。然而,江宁将军鉴于湘军势力庞大,心存忌惮,因而未敢介入。在此情形下,朝廷最终决定调遣直隶总督曾国藩前来主持相关事宜。

丁宝桢虽未隶属湘、淮派系,却亦凭借军事力量崭露头角。其于四川总督任上时,成都将军恒训仅处次要地位,无论从何种层面而言,皆无法对丁宝桢形成有效制衡,遑论威胁。

据《清史稿》所载,丁宝桢于膺任四川总督之职后,举措多端,功绩卓著。其秉持峻法,严究贪墨之吏,以正官场风纪;创设机器局,助力工业肇兴;修缮都江堰,保障水利民生。与此同时,丁宝桢还采取裁撤夫马之役,以恤民力;革除陋规积弊,以恤吏困等举措。在盐政方面,亦实施变革,推行官运商销之法,对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在上述诸多事务的相关记载里,均未出现成都将军恒训的踪迹。由此可以推断,在丁宝桢主政四川的十年间,其权威处于一种高度集中且不容置疑的状态。

光绪十二年,丁宝桢溘然长逝。朝廷追赠其太子太保衔,赐谥号“文诚”。丁宝桢籍贯本属贵州,然而,彼时山东民众出于对其深厚的感戴之情,执意恳请朝廷恩准将丁宝桢归葬山东。直至当下,山东民众对丁宝桢依然怀有崇高的敬意与深切的感激。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