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走神、成绩差?家长先反思这3个常见习惯

阿明说育儿趣事 2025-02-21 13:51:52

开篇:

周末晚上,闺蜜芳姐在群里发了条消息:“我儿子写个作业能拖到凌晨,我在旁边吼了三遍,又把手机收走了,但没用,该怎么改?

”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说孩子得管严点,让他熬几次夜就老实了;也有人觉得不能老是吼孩子,这样越吼越叛逆。

作为局外人,我听得头疼。

这种情况是不是也发生过在你家中?

孩子拖拖拉拉不愿学习,家长一急就开始训人,训完却发现问题根本没解决。

其实,孩子成绩差,拖拉走神,真未必是他心不在焉或者笨,而可能是大人一些看似小事的行为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状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长有哪些常见习惯可能正在不经意间“坑了”孩子。

别总催专心,这样更容易让孩子分神

很多家长习惯在孩子学习时不断唠叨,“看书别分心啊!

”“赶紧专心点!

”这几句话是不是你也常对孩子说?

但你有没有观察过,唠叨完之后,孩子真的专心了,还是更加心烦意乱了?

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专注力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打断,很难快速恢复。

当你唠叨时,孩子需要应对你的情绪,还要努力重回学习内容上,注意力自然一会儿就透支了。

我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

她在自己女儿写作业时,尝试“屏幕型家长”模式——什么都不问,只在旁边安静陪着。

有一次她女儿低头写数学题写不出来,看起来很沮丧,但她忍住没开口,过了几分钟,孩子主动抬头问:“妈妈,这道题为什么这么难?

你教我吧。

”朋友轻轻松松讲了一下,女儿明白了之后继续写,效率还特别高。

所以,当孩子看上去走神时,别急着训,试着先观察30秒。

如果真遇到问题,再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一些友善提示,比如递杯水、提议休息一下。

这种方式,或许比你急吼吼地催专心要有效得多。

学霸也会“偷懒”?

25分钟学习法了解一下

每次听到“你看人家学霸多努力,一天学到凌晨”的传言,家长们是不是心里都格外焦虑?

但你知道吗,那些成绩顶尖的孩子,未必如传说中那样埋头苦学不休不眠。

我认识一个重点中学的高分生,他的学习秘诀很简单——“分段专注,适当休息。

”每天,他会用番茄工作法:学25分钟后固定休息5分钟。

学数学之前,他常打几盘小游戏热身,放松状态下,思路反而更清晰。

还有些学霸,喜欢把各科知识拆解成任务模块,每完成一个模块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比如吃块巧克力或者和宠物玩两分钟。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高强度专注下的学习效率只能维持大约25-30分钟。

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效率会迅速下降。

对于孩子来说,长时间熬夜刷题,不仅不会提高效率,还容易导致疲劳,短期得不偿失。

所以,与其逼孩子连续学好几个小时,不如按照番茄工作法来分配学习时间。

短时间高质量专注学习,配合适度的休息,可能让孩子事半功倍。

当然,提醒一下,“休息时间”最好别交给短视频,否则一刷停不下来,那就变成“大脑放空”过度了,反而没起到缓解作用。

孩子专注力差?

可能是学习方式太单调了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坐不住,就立刻下结论:“这孩子肯定是专注力不行,学不下去!

”但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注意力,可能根本没问题,只是学习内容本身就缺乏趣味性?

我曾在一节家长课堂上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上语文课连5分钟都坐不住,却在科学实验课上能盯着显微镜观察足足两小时。

为什么?

因为前者对他来说逻辑枯燥,后者却充满挑战和新鲜感。

家长可以试着在家创造一些有趣的学习氛围。

比如整理桌面时,把书桌变成一个“专注区”,只留下一本书和一支笔,所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拿走。

又或者,把费解的数学题当成“闯关游戏”,错题本是“怪兽”,每攻克一道题就是给“怪兽”减血,用简单的情节调动孩子的兴趣。

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习更有意思,也能训练孩子的目标感。

结尾:

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教授孩子方法和习惯。

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家长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智慧。

而这种智慧,往往存在于我们日常最细枝末节的行为里,比如少点唠叨,多点观察;少点焦虑,多点陪伴;少点灌输,多点激发。

有时,不是孩子没有潜力,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适合的发展空间。

与其总投射焦虑,不如试试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懂得引导的家长。

要知道,一颗种子不可能一夜长成参天大树,但它也不能离开肥沃的土壤和阳光。

一份好的学习环境,也许就是每个孩子从平凡走向优秀的秘密。

0 阅读:0

阿明说育儿趣事

简介:用父爱守护成长,分享奶爸带娃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