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记者问他最佩服谁,他立刻说出了3个名字

古凌 2025-01-11 16:26:22

1990年,张学良终于结束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幽禁生活。

他在台湾的老友张群为他举办了一场生日宴会。台北的上层社会云集在张学良的住所,从政界到军界,无数重磅人物前来致敬。

记者们抓住了难得的机会,纷纷围拢上前,向这位老将提出问题:“张将军,您一生历尽沧桑,您最佩服的人是谁?”

张学良说出了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是谁?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部署,决定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目的是迫使蒋介石停止对内战的继续,转而全面抗击日本侵略。

当日清晨,两人率领部队突然包围了蒋介石下榻的宾馆,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称为“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与蒋介石进行了多次交涉。

虽然张学良试图说服蒋介石联合共产党一同抗日,但蒋介石对此反应冷淡,态度坚决。经过数日的紧张对峙,国内外多方面的压力和劝说下,蒋介石最终同意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条件。

12月25日,张学良未经周恩来等共产党方面人士的同意,陪同蒋介石乘机返回南京。12月26日,蒋介石一行经停洛阳,最终抵达南京。

在抵达后不久,蒋介石命令扣留张学良,并迫使他写下书面请罪书。

张学良在南京的住所中,被蒋介石的亲信严密监视,张学良无奈之下写下了请罪书,表达了对此次行动的悔意,并请求蒋介石的宽恕。

12月31日,军事委员会军事法庭针对张学良的行为召开了公开审判。张学良在宋子文的陪同下,穿着整洁的军装出庭受审。审判持续了数小时,法官最终宣布了对张学良的判决:“减处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权五年。”

审判结束后,张学良被正式逮捕,他被押送到位于和平门外的孔祥熙别墅里。别墅被改造成了临时的监狱,四周由高墙围绕,宪兵和特务日夜守卫,确保张学良无法逃脱。

被囚禁长达半世纪

1949年初,国共内战逐渐接近尾声,国民党政权已经岌岌可危。

此时,代理总统李宗仁为缓和局势,重新与共产党展开和谈。李宗仁签发命令,要求释放包括张学良、杨虎城在内的所有政治犯。

国民党当时由于内部混乱,蒋介石虽然已卸任总统,但仍然在幕后操控全局,尤其会通过保密局直接掌控对关键人物的处理。

李宗仁的释放命令虽然发布,但实际执行中却遭到了种种阻碍。保密局明确接到蒋介石的授意,继续严格监控张学良,确保他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杨虎城的情况更加恶劣。国民党当局对杨虎城的态度异常强硬,始终将他视为不可靠的因素,最终杨虎城在重庆被残忍杀害。

相较之下,张学良虽保住性命,但仍然被蒋介石牢牢掌控。李宗仁的命令成为空文,张学良依旧处于国民党政权的“管束”之中。

1959年,蒋介石突然下令解除对张学良的“管束”。

张学良表面上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实际生活范围仍受到严格限制,随行特务人员的存在依旧时刻提醒他,他的生活并非完全属于自己。这种局限性让张学良的处境与完全自由仍有很大距离。

1990年6月1日,他的老友张群为他举办了一场寿宴。这场寿宴得到了台湾高层军政人物的广泛关注,孙运璇、陈立夫、梁肃戎、郝柏村、李国鼎、倪文亚、张继正等政要均出席为张学良祝寿。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

在采访中,张学良被问到最佩服的人,他提到了三位,其中第一个是他的父亲张作霖。

张作霖出身贫寒,幼年时生活艰辛。早年间,他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见识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腐败无能,也经历了大清王朝走向衰落的过程。

战争结束后,他投身绿林,在乱世中积累起自己的力量,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

清政府面对他的势力壮大,尝试多次剿灭却未能成功,最终选择招安,给予他官方地位。

张作霖接受了招安后,但他迅速在东北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基础,逐渐成为一方割据势力。清廷对他寄予厚望,命其协助剿灭东北地区的其他土匪,其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被他一举剿灭。

张作霖的地位不断提升。他先后被任命为奉天督军和东三省巡阅使,凭借对东北的全面掌控,被人称为“东北王”。

在北洋军阀时期,他成为奉系军阀的首领,逐渐扩大其势力范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率领奉系军阀战胜直系军阀,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进入北京后,张作霖被推举为陆海军大元帅,成为中华民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然而,张作霖在政治上的强硬态度和他坚持维护中国主权的立场,引起了日本方面的不满。日本关东军长期对东北虎视眈眈,而张作霖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始终保持着警惕。

他拒绝屈服于日本的威胁,也未能满足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扩张的利益诉求,这使他成为了日本的眼中钉。

1928年6月,由于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从北京返回东北。他乘坐专列离开北京,途中列车经过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孔桥时,日本关东军事先埋设的炸药被引爆,列车被炸毁。

张作霖虽然没有当场死亡,但受到了致命重伤,被送回沈阳抢救。然而,重伤之下他终究未能挺住,于当日去世。

知己周恩来

张学良提到周恩来时,言语中常流露出对他的钦佩与认同。他称周恩来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两人虽没有太多深入的交谈,但彼此之间的感情却极为融洽。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搭乘飞机前往延安。当时,延安仍在东北军的控制之下,但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活动的重要据点。由于毛主席事务繁忙,中央决定派周恩来与张学良会面,共商对策。

会面伊始,周恩来首先谈起自己在东北成长的经历。

他提到自己曾是张作霖的臣民,从而拉近了与张学良的距离。

张学良提到两人曾接受过相同的教育,均受到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影响。几句简短的寒暄,让两人找到许多共同点,彼此间的关系很快从礼节性的交流转向更为坦诚的讨论。

在交流中,周恩来不仅展示了他对中国抗日救国形势的深刻理解,还以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东北军的困境和出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他指出,国共之间的对立只会使日本侵略者有机可乘,中国的局势将更加危急。周恩来强调,只有通过停止内战、联合抗日,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两人的交谈从战略问题延续到战术上的具体讨论。周恩来详细说明了红军在抗日战场上的潜在作用,以及如何将东北军的军事力量与红军联合起来,共同形成对日作战的整体力量。

张学良对这些意见表现出高度认可,并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提问一一作答,回答条理清晰,切中要害。两人间的互动越来越顺畅,交流气氛轻松而坦诚。

周恩来以他独特的魅力和智慧,使张学良更加坚定了联合抗日的信念。这场谈话虽然只是一次短暂的交流,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时空限制,成为国共合作抗日的重要历史起点之一。

最佩服的是毛主席

1935年,张学良接受蒋介石的命令,带领东北军对陕甘宁一带的红军发动“剿灭”行动。蒋介石对张学良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这次行动中彻底消灭红军。

红军实力相对较弱、装备匮乏的情况下,张学良派出的东北军三个师却被红军成功消灭。

这场战役让张学良逐渐对红军的组织形式、作战方式以及背后的理念产生了兴趣。他开始主动搜集共产党的书籍和资料,尤其是毛主席的著作。

这种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触与理解,也使张学良对蒋介石内战优先的政策产生了怀疑。

此后,张学良对共产党与红军的态度逐步发生转变。他停止了对红军的进一步军事行动,还在军中提倡研究毛主席的军事和政治思想。他甚至与红军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接触,试图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目标。

随着对红军认识的加深,张学良的态度从原来的对立转向了合作的可能性。

他开始在东北军内部提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这一转变为他后来在西安事变中采取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他认识到,仅靠国民党军队难以抵御日益扩张的日本侵略,必须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民族危机。

张学良终其一生都未能见到毛主席本人。西安事变后,他被蒋介石囚禁,失去了参与国共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这成为张学良历史中的一大遗憾。他曾多次通过不同渠道表达对毛主席的敬佩,也对自己未能亲自与毛主席会面、深入交流而感到可惜。

在后来的回忆中,他始终对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抱有高度评价。张学良通过自己的经历,见证了毛主席思想对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也理解了红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深层原因。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