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楚然的笔记 2025-04-06 12:04:47

清明时节,乃自然界天清地明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清明,三月节。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气温渐生,阴气渐退,此时万物生长、吐故纳新,也是养生的重要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诗《清明》。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它还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黄经为15度。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此时春意盎然,天清气朗,万物初长,《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既是节气,也为节日。天空洁净明朗,是为“清”;大地万物苏醒,是为“明”。农谚有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过后也是春耕大忙的时令。清明刚好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就连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气三候

1一候,桐始华

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或许,在古人心中,白桐花开的日子稍微迟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时,所以才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清明,行走在大自然中,看各种各样的花慢慢地凋谢,一地芳华,瞬间美好即成泥,不觉使人感伤。然而,在另一坡道上,忽见一农家小院里有棵高大的白桐树挺立在稀白的云天下,兀自开了满树的紫白的小铃铛一样的花,香满原野,给人惊喜,使人震撼!这就是花开的力量,也是生命的动人之处,难怪,古人对此花情有独钟。

2二候,田鼠化为鴽

鴑,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

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可见,春日里的草长莺飞之景象,是顺应了大自然的变化。

其实,何止是鸟儿喜欢阳气渐盛的春季,就连人类,告别了冗长阴寒的冬季后,在闲暇之日,游走在春日里,晒暖阳,看花开,听鸟鸣。放松身心,体会生活的美好,惬意,舒服,自在!

3三候,虹始见

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其实虹在这个时节出现,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冬季,天空中飞尘浓密。而在风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涤,有了繁茂的植物绿叶对裸土的封遮和对粉尘的吸收,美丽的彩虹才可能出现在雨后的天空。

《十二月七十二候歌》中也说:虹桥始见雨初晴。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因为新雨后的天空粉尘最少,空气最清洁,所以才有了美丽的彩虹。由此可见,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非常细致,充满智慧。

古人的清明三候,让人们正确了解和认知了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让人受益匪浅。这是除了踏青、美食、祭祀之外,清明节的又一大特色。

清明节气习俗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在古代,清明有很多习俗,除了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插柳条等等。

1扫墓祭祀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古时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于是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清明扫墓,人们要清除杂草,培上新土;再摆上果蔬糕点等供品,摆上鲜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祈愿逝去的先人以得安宁。

每逢清明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人们慎终追远,因为只有不忘记从何处来,才能知道往何处去。

2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会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在夜里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飞后,剪断牵线,任它们飞走,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踏青

中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但是,现在是甲流高发期,大家出门踏春,不要忘记做好个人防护,带口罩,不聚集。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调寒热,消积热。

清明节气养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清明时期气候特点及情绪变化的真实写照。清明期间气候潮湿,常有小雨,再加上祭祖扫墓,难免忧伤,情怀不畅。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郁结伤肝,湿阻脾胃,湿困滞气。潮湿、忧伤均会伤人,容易引起人体不适,甚至发生疾病。所以,调肝健脾、舒畅情志、行气化湿是清明时期养生调理的重点。

1情志养生:适当宣泄

因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人们在此节气里多容易产生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难免念物思人、悲伤落泪。

但此时不要以“有泪轻弹”为羞耻。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可以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缓解机体和心理的紧张,甚至还能减轻疼痛。

而在亲人和挚友面前流泪和倾诉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既可促进亲人间情感交流的同时,又有助于顺应时节,抒发肝气,开阔心境。所以无须掩饰,情到悲时,则适度宣泄,以调理情志。

此外,清明期间容易出现肝气偏旺,精神调养上要保持心情舒畅开朗,切忌遇事着急,甚至动肝火。可以听音乐、钓鱼或春游等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性情。

2起居养生:防寒防湿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天气明显回暖,但是仍然会有寒潮,而且雨水增多,湿气加重。平时脾虚或痰湿体质、体弱的人群容易受寒或生湿,例如老人家,易出现关节疼痛等病症,脾虚或痰湿体质的人群容易出现腹胀,更要做好保暖防湿的保健,例如早晚天气凉时增加外套,出门带伞莫淋雨等。

3运动养生:升发阳气

清明时节,天气明朗,草木萌发,桃李初绽,一派万物欣荣、清洁明净的美好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此时也是人体肌肤腠理得以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得以润濡的时候。

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顺应春气,扶助正气,升发阳气,为被缅怀故人的伤感情怀笼罩着的清明时节增添一份赏春的轻快气氛,以调节心情,舒畅情志,保证积极愉悦的生活态度。

需注意的是,春季运动不宜过剧过大,特别是踏青登山应量力而行,以免运动过度, 汗出过多,气随汗泄,反而耗伤身体。

4饮食养生:健脾祛湿

清明正是一年中最潮湿的梅雨时期,南方地区更是经常湿雾笼罩,衣服难干。

此时湿气萦绕,胶着难散,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人们常感体倦疲乏,头重昏朦,食欲欠佳,甚至大便溏泄。湿邪困阻,湿郁气滞,首选藿香、陈皮煎水内服,有芳香化湿,行气消滞功效。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此时湿困脾胃,食欲欠佳,可适当进生姜、辣椒等辛温食物以助阳化湿,醒脾开胃。因为辛辣食物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胃酸分泌,增强食欲,所以“吃辣能下饭”正是这个道理。

清明时节注意防四病

1防高血压

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在此节气中心脏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应引起重视。

2防呼吸系统疾病

天气回暖虽然不用再去感受寒冷之气,但是一些细菌、病毒也开始活跃了起来。旺木伤金,金为肺,所以这一节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要予以高度重视。

3防关节病

清明前后,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且雨水天气增多,加上春风容易导致风寒入侵,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关节对冷空气和湿气刺激敏感,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而且在踏青等户外活动中,如果不做好准备,奔跑下山等活动可能加大膝关节的摩擦和压力,容易造成膝关节损伤。

4防胃肠道疾病清明节要注意胃肠疾病,主要是因为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和疾病的发生。首先,清明时节阴雨绵绵,空气潮湿,这种气候湿气最容易侵入体内,而脾胃最怕湿气,脾胃的功能容易受到湿邪损伤。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和吸收系统,如果发生功能异常,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春季特别是清明时节,多变潮湿的天气使得各种细菌、微生物非常活跃,也是胃肠疾病多发的季节,胃病、慢性胃炎等疾病也容易发作。此外,清明节期间,人们往往会因为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因此,在清明节期间,人们应该注意保持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预防胃肠疾病的发生。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此时顺应天时变化,对自己的身体穴位、经络进行按揉和敲打,起到“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中医养生理念,人体之气运行无碍,经络舒畅,表里通达,这样身体自然而然就会清爽舒畅,健康无病。

清明节推荐食疗方

1藿香陈皮饮

材料:藿香l0克,陈皮5克,糖适量。

做法:藿香、陈皮放煲内,加水2碗,水煎片刻,去渣加糖,代茶饮。

功效:芳香化湿、行气消滞,适用于体倦身重,脘腹滞满,舌苔白腻之人。

2疏肝健胃饮

材料:青皮l0克,陈皮5克,生麦芽20克,糖适量。

做法:青皮、陈皮、生麦芽放煲内,加水2碗,水煎片刻,去渣加糖,代茶饮。

功效:疏肝理气、开胃消滞,适用于情绪不畅,脘腹胀闷,食欲欠佳之人。

3荠菜粥

材料:新鲜荠菜250克(或干荠菜90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将荠菜洗干净切碎,与粳米同入锅内,加水500-800毫升左右,文火煮粥。早晚温服。

功效:健脾祛湿,养肝排毒。

4菊花枸杞粥

材料:鲜枸杞子100克(干品20克),菊花10克,粳米200克,猪肉末50克,豆豉汁、精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做法:将枸杞子拣洗干净备用。把粳米淘洗,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米粒开花,加入猪肉末、豆豉汁、枸杞子、菊花、精盐、味精、麻油,稍煮后便可食用。食时可调入红糖。

功效:养肝明目。

清明节推荐按摩穴位

清明节人们祭祖扫墓,悼念故人,容易触景伤情,过度情志变化容易伤脏腑,所谓“思伤脾,忧伤肺”。故清明时节养生要保持阴阳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在清明时节可按揉以下3个养生穴位:

1太冲穴

位置:在足背,第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以一手拇指或食指,用适中力度按揉太冲穴,每次5-10分钟,按下去有明显的酸胀或胀疼感为宜。

按揉太冲穴可以疏肝解郁,清泻肝火,调畅情志。

2膻中穴

位置: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以一手中指或食指,用适中力度按揉膻中5-10分钟,按揉不要太过用力,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按揉膻中穴可以宽胸理气、活血通络、舒畅心胸等功能,可调全身气机。

3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以一手拇指按于三阴交穴上,用适中力度按揉至局部微微酸痛,每次5-10分钟。按揉三阴交穴可以调脾气、养肝血、益肾精之功,故能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0 阅读:3

楚然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