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楚然的笔记 2025-03-22 12:07:23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今年的3月20日,我们将迎来春分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春分日,也是春天的第四个节气,已是仲春。到了这一天,春天被分为两半,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故而被称为“春分”。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气温也开始回升,春暖花开,燕子飞还。随着阳气回归,阴阳逐渐平衡,阴阳相对平衡,人体也能借助大自然这股平和的气机,好好地调养起来,不要错过时机。此时节南北各地气温上升很快,北方的春花也终于醒了,千花百卉争明媚。所谓花月惜春分,多亲近自然,放松心情,才不辜负春情。

春分三候 传统二十四节气

1初候元鸟至

元鸟,也就是燕子,为掌管春分的玄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

春分日后,燕子从南方往北归来,其穿越了冬天的混沌之气,带来了春暖花开,同时开始筑巢。

2二候雷乃发生

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春分时节,春雨增多,天地间阴阳二气相激而发雷声,大自然结束了“默片”时代,变得愈加有声有色。

3三候始电

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电为雷之光。此时春雨不再潇潇,常伴凌空劈下的雷光、闪电,待雨过初霁,已是落花满地。

春分之后,天地间阳气渐旺,其出为雷,其泄为电,雷电现象渐多,都是正常的。

但天地也有反常的时候,比如冬雷震震,则阳气本该潜藏的冬天,却泄出来了,这就不太好了。

春分节气习俗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此日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那么春分节气习俗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勤畜

勤畜,也叫“送春牛图”,这是一种古老的迎春仪式,俗话说:“春牛至,春风到”,春分揭开一年耕种的序幕,耕牛也即将开始一年的劳作。由“春倌”(送春牛的人)拿着春牛图逐村逐户唱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俗语:

“走了一程又一程,不觉来到贵府门。来到贵府把门进,我为主家送牛神。牛角弯弯两边分,我说话来主人听。这张牛图送主人,抓紧时光搞备耕。修好农具换好种,阳雀一叫闹春耕。这张牛图送主人,秋来满坝是黄金。大仓小仓装不下,囤子冒尖齐屋顶。这张牛图送主人,招财进宝满堂春。六畜兴旺百事顺,家业鸿发有名声。”

这些言词一般都是即景生情、随口而出,但却句句有韵动听,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在古代传统的耕种时代,耕牛可是家里最大的劳力帮手、也是家里的主要成员之一,在这一年的伊始,犒劳辛辛苦苦为人们付出的耕牛,希望它能继续勤勤恳恳地干活。同时,“牛”也是忠实勤劳的象征,犒劳牛,也寓意着让它以后更加忠诚为家。

2踏青

“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郑板桥的这首《春词》生动地描绘了踏青时节的美好春光。

春分前后,桃李争春、樱花吐蕊、连翘串黄。正是人们踏青赏花的好时候,花比人更艳,人更比花美;或留丽影于花间、或存深情于心涟。既呼吸了春天的香气、又陶冶了心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在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是未眠的。它盛放时含有一种哀伤的、难能可贵的美。他写道:“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可见,盛开的花儿也能带给人一种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3竖蛋

在春分,民间有着竖蛋(立蛋)的小游戏,也是小孩子最喜欢玩的,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我国很多地方举行立蛋比赛,春分成了立蛋游戏的最佳时光。

为什么鸡蛋能在这天会立起来?有人说:“在春分这天,昼夜一样长的,而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不过这种说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还有人说:“最好选择生下后4~5天的鸡蛋。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更容易竖立起来。”这些不同的理论说法倒更增添了人们在春分这天立蛋的乐趣。

由于鸡蛋是椭圆形的,将其立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而通过这个游戏,人们平心静气,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甚至有人笑说:只有保持“淡定”,才能“淡定”。

4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是很古老的春季娱乐活动。到了春分,气温上升,微风飘荡,带上家人和孩子,边沐浴着春光、边奔跑在麦田里、草地上,放飞风筝,与生机勃勃的仲春时节相得益彰,既锻炼身体、活动筋骨,也更加增进了家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古代,放风筝还被赋予了诸多的文化意义,比如:在风筝上写上祝福,希望天神看到;放风筝还寓意着“放掉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将风筝放到高处,然后剪断绳索,这样,“晦气”就被带走了。在《红楼梦》中写道林黛玉放风筝时,李纨就说:“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都带了去就好了。”

春分:调养身体的好时机

老话讲,“春分不养生,来年把病生"。确实,春是万物复苏的最佳时机,同时更是人们养生的起点。在这个时节,养好身体,才能扛得住各种病痛,让一整年都平安、健康。

《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讲究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进行调养。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生发的季节,阳气逐渐生发、生长。春天需要根据阳气的变化规律进行调养,重在养阳、养生。

春分养生贵在“平衡”。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在春分节气的养生上,要注意“阴阳平衡”的原则。春分时在膳食的搭配上要尽量做到多样化。另一方面,春季肝气旺盛,加上春分时节雨水渐多,湿气渐增,易损伤脾胃,因此在食物的选择上应做到“减酸增甘“及“健脾化湿”,也就是要多吃甘味、健脾的食物,如大枣、薏米、芡实等。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安养神气,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适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

春分节气养生要点

二十四节气,有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都是阴阳交互各分为一半,昼夜和寒暑持平的时间节点。《黄帝内经》中曾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养生的追求应该是实现了身体的平衡,那我们如何在春分之日来养护身体呢?

1识春分:一年之养,始于春分

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昼夜几乎等长。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在华北地区民谣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斤。

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地球分南北,身体分阴阳!春分过好!方能一年顺遂健康!可见春分作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阴阳相半也,春半日暖,昼夜平分,调节身体阴阳平衡,一年的身体保养就从春分开始!

而且中医认为,春季主升发,阳气会向外发散,在春分之后随着人体阳气逐渐变盛,这时的养生就需要顺应这个阳气向外的规律进行调养,否则容易用力过猛,不仅难以有养的效果还会对人体带来伤害。

2平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中医自古就说,人体腹部为阴,背部为阳。在春分这天,阴阳一分为二,如果这时你的肚子和小腹是发凉的,说明你有可能阳气不足;如果你的后背和腹部没有明显的发凉,反而是全身燥热,那说明你可能就是阳气太过旺盛了。在春分养生之前的首要原则就是分清自己的阴阳属性。

专家认为,在春分之日有好的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最好的开始,这是因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认为睡眠和阴阳有直接的关系,清醒是阳气盛的表现,入睡是阴气盛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睡眠,是以第二日清晨醒来不疲劳为指标。若阳气虚,阴气亢,会表现为精神疲倦、不分昼夜时时欲睡、醒后又想睡,中医称之为多寐、多卧。如果出现入睡时间变长,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也是一种自身阴阳不平衡的表现。

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节气之时来通过睡眠补其不足,因为此时阴气的亢盛是相对的,是与不足的阳气相比而显现出来的,而且配合一些经络调理的方法或者吃一些养阴之品,来最终实现阴中求阳,阴阳互补的效果。

3食养生:寒性补温,助阳滋阴

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阴阳协调平衡的膳食,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比如食用鱼虾蟹等寒性食物的时候,一定要配葱、姜、料酒等温性的调料,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的食物时配以蛋类等滋阴之品,以达阴阳互补的目的。

此外,春天饮食可以根据不同体质选用不同性味功效的花茶。比如经常怕冷、手脚冰凉、情绪低落、面色暗、易受凉感冒的人,适合饮温茶,如温肺散寒、暖胃止痛的桂花茶,或者理气解郁、活血止痛的玫瑰花茶,散风寒、通鼻窍的辛夷花茶等。

但在“上火”症状明显时,可暂饮凉茶,如眼昏耳鸣饮菊花茶,咽痛牙痛饮茉莉花茶、金银花茶,头懵饮荷叶茶,失眠多梦饮三七花茶,心烦急躁饮枙子花茶,大便干甚至带血饮槐花茶。但如果反复“上火”则不能常喝这些凉饮,应辨清病因,否则反而会损伤阳气,加重气血不通畅,形成恶性循环。

4神养生:舒畅肝气,安神养阳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曾说,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可见疏肝也是春分养生的重要原则。

需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这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春分时节,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桃红李白,百花盛放,此时仍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与好友结伴郊游,增广见闻,以利于肝气的疏泄,会使气血调畅,精神旺盛。

此外由于此时仍不时会有寒流侵袭,天气变化较大,雨水较多,甚至阴雨连绵,还要注意添减衣被,“勿极寒,勿太热”。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最好能够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另外,过了春分,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增加,尽量和太阳一起醒来,切忌熬夜。若7天连续做到早起不熬夜,精力和气色会明显改变。

春分节气,最好的防病时机

春分时节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对于阳虚体质的人群来说,阳弱不能与阴平衡,于是阳虚的本质更易显露出来,所以容易发生腹泄。

同时,春分前后,风特别大,中医认为风木克脾土,对于脾虚、舌苔白,易拉肚子的人群来说,更易出现腹痛腹泻。

春分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人,作为自然之子,与春之阳气相应,机体代谢旺盛。故而,“春分”时节,我们该怎样做好自我的日常养生保健呢?

1夜卧早起,动静两宜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春分节气前后,不少人容易出现白天“春困”,夜里睡不香的现象。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说到:“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人醒;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入睡。

中医提倡根据四季阴阳的变化,调节人的作息规律和身心活动,即保持阴阳平衡。

春分后,白昼日渐延长,黑夜渐渐变短,应“夜卧早起”以顺应春气。

此时每日应于21~23时上床睡觉,在子时(23~1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早上6点半~7点左右起床,以顺应一天阳气的升发。

中医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因此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清晨或傍晚,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赏花行歌,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天人合一,肝气条达,血脉畅通,无形之中便增强了身健康。

但春季运动不能过于剧烈,大汗淋漓反而损伤津液,则不利于养阴补阳。太极拳、八段锦等舒展肢体的运动都是春日里不错的选择。

2乍暖还寒,春捂秋冻

初春气候多变,气温忽高忽低。这时候不要着急换衣服,应该顺应气候适度春捂,以免造成阳气受遏,妨碍肝的疏泄,影响健康。

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生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状。

因此初春时节,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即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3冷水洗脸,缓解春困

在春天,人们很容易出现困倦、乏力、精神不振的情况。此外,春天日长夜短,人们的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所以,人们常感到困倦,爱睡觉。

春困虽不是病,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但仍需“解春困”。因此,保证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成年人必须每天保证8小时左右的睡眠,儿童和青少年则每天应该有9小时的睡眠时间。还可以常常按摩太阳穴,晒晒太阳、听舒缓的音乐等等,皆有益于缓解春困,调节情志。

还可以晨起用冷水洗脸以刺激皮肤和大脑,同时多加运动。运动能够有效防止春困。

春分节气穴位养生

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养阳气就是养生的一大重点。但是,阳气要怎么养,很多人不知道。

小编今天教大家一个不花钱的养阳法:按摩“生阳穴”!

1百会穴:“头之阳”

头部为诸阳所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部。如果头阳亏虚,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刺激此穴,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取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方法:食、中二指并拢按住百会穴,顺时针按摩约3分钟,之后作点按约2分钟。

2至阳穴:“背之阳”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后背有一个穴位叫至阳穴,是补阳气的最佳穴位。按揉至阳穴,有振奋全身阳气、疏通经络的作用。

取穴:至阳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肩胛骨连线的中点。

方法:用指腹按揉至阳穴1~2分钟,并配合点按。平时也可以多晒晒后背,对补阳气很有帮助。

3中脘穴:“胃之阳”

中脘穴位于肚脐与胸骨连线下端的中点。按揉中脘穴,能补充胃中阳气,助消化。遇上胃胀、胃痛、食欲不振等情况,揉按中脘穴能起到应急的作用。

取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

方法:四指并拢,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该穴。按压时间以胃痛缓解为度;日常保健每次持续3~5分钟,每日3次。

4足三里穴:“脾之阳”

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有赖脾胃摄入营养、供给能量。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常按此穴,可温补脾阳,增强体力。

取穴: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方法:双手掌心分别搭在对应的膝盖上,食中二指并拢下垂可触及足三里穴,作环形按摩,并配合点按。

5涌泉穴:“肾之阳”

脚心上的涌泉穴,被认为是肾经经脉的第一穴。按揉此穴,可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阳,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还能改善睡眠。

取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方法:点按涌泉穴,每次3分钟,可以在洗脚时顺便按一按。

春分节气两个保健动作

这里教大家2个简单的动作,即使不出家门也能调养身体,提高抵抗力。在疲劳困乏又不能休息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动作来充电。

1蜷缩下蹲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必须要全身心放松才能做好。它能帮助我们锻炼腹部,收缩盆骶的肌肉,长期坚持可以减少得高血压、心脏病的风险。

方法:下蹲,双腿并拢,双脚贴地,双手紧紧抱住膝盖,低头,脑门贴住膝盖。尽量缩成一个球状,坚持1分钟左右。

2坐姿抬腿

这个动作能保护膝盖,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锻炼。而且做起来很简单,其重点是慢。

方法:坐在凳子的边缘,把腿自然伸直,脚后跟着地,再把腿向上抬,离地约10~15厘米,让股四头肌持续收缩,3~5秒后缓慢把腿放下。坚持反复练习多次即可。

春已过半,万物可期,在日渐丰盈的生命中,一定要好好养护身体。

0 阅读:8

楚然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